陳紅芳


【摘 要】 目的:觀察妊娠期生殖道感染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妊娠期未發生生殖道感染者(即為對照組)與100例妊娠期生殖道感染者(即為觀察組)為本次研究對象,比較兩組患者妊娠結局。結果:觀察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妊娠期生殖道感染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高于妊娠期未發生生殖道感染者。
【關鍵詞】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不良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17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237-01
妊娠期女性機體免疫能力降低,生殖道抗菌能力減弱,若妊娠期女性個體未注意生殖道衛生易使病原體侵入女性外陰,從而使患者發生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在內的生殖道感染疾病[1]。近些年相關研究學者提出妊娠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發生可影響婦女生產,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本次研究為論證上述觀點,比較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100例妊娠期未發生生殖道感染者與100例妊娠期生殖道感染者妊娠結局,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個體均產前檢查均為單胎頭位,胎兒發育正常,對照組100例妊娠期未發生生殖道感染者年齡在21歲至33歲,中位年齡為(29.12±1.12)歲,孕周最短為5周,孕周最長為25周,平均孕周在(12.14±0.12)周。觀察組妊娠期發生生殖道感染者年齡在20歲至34歲,中位年齡為(29.15±1.14)歲,孕周最短為5周,孕周最長為25周,平均孕周在(12.11±0.12)周。生殖道感染疾病分布:有50例為細菌性陰道炎,有28例為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有12滴蟲性陰道炎,有7例衣原體感染,有3例為鏈球菌感染。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各方面資料數值不存在統計學差異,不具有可對比性,P>0.05。
1.2 方法
參與本次研究的孕產婦均抽取2mL外周靜脈血,將搜集的血液標本標記后送檢,將血清標本高速離心提取血清,而后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參與本次研究的個體血清中1gM抗體含量。除此之外,于產婦陰道內口4cm處使用刮板收集個體陰道外壁分泌物,而后使用快速檢測卡對陰道外壁分泌物行衣原體、支原體、細菌培養及藥物過敏行檢測。將陰道外壁分泌物涂抹在鹽水玻片上行念球菌、滴蟲檢測。
1.3 觀察指標
隨訪觀察兩組孕婦分娩結局。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結果相關數據使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處理,結果中以(%)表示的? 相關計量數據用χ2檢驗,P值低于0.05表示各項數據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孕婦分娩結局,具體情況(見表1),觀察組共有22例個體發生不良妊娠結局,對照組共有3例個體發生不良妊娠結局,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屬于較為常見的產科疾病,本病的發生與女性妊娠后機體代謝功能的改變具有密切聯系,一般情況下,女性陰道壁上皮細胞與細菌均均為負電荷,兩者相互排斥,從而保持陰道處于正常菌群環境下[2]。產婦妊娠期后生理機能出現一系列改變,對陰道菌群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孕產婦未注意自身私處清潔,進而提升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發生率[3]。妊娠期生殖道最常見的類型為細菌感染,細菌感染、衣原體感染、支原體感染可破壞產婦生殖道內菌群婚經,促使陰道上皮細胞由正電荷轉換為負電荷,繼而提升孕產婦體內前列腺激素水平,從而促使孕產婦發生胎膜早破、流產等不良妊娠結局[4]。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論證了上述觀點,由此可見,妊娠期女性患者應定期入院檢查,注意個人衛生,降低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發生率,從而保證母嬰安全。對于發生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患者,醫師應明確生殖道感染菌株類型,從而選擇合適類型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避免大劑量、盲目使用抗生素,致使胎兒發育畸形。
綜上所述,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可直接影響女性分娩結局,提升不良妊娠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溫迪,魏武,周紅輝等.妊娠期生殖道感染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分析[J].中國性科學,2017,26(6):129-131.
[2] 王麗靜.妊娠期生殖道感染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5):62-64.
[3] 李冰,金玲,常春玲等.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對妊娠結局的危害及其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7,26(7):68-70.
[4] 程雪芹,管建華,胡冬梅等.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24):2914-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