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玲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 225200)
俗話說:“化學來源于生活”,這樣的說法可以適用于每個階段的化學學習.化學本身就是一門自然學科,它來源于生活,是探索一切自然中物與物之間能產生化學反應的學科.在現階段的化學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舊沿用的是最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反而不利于學生拓展高中化學的學科知識,在這些教師的教學理念中,認為學生就應該跟緊教師的步伐,這樣完完全全限制了學生了解化學深層的奧秘.本文就如何進行有效的化學學科的學習,總結出了筆者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教學經驗.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是主體.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不同于初中階段的學習,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更多地是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在高中階段的教師,不可能顧全到全班學生,一個個追著學生,督促學生學習,因此更要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學習模式.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量”這一課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意味將所有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而是以引導的方式進行學習.物質的量對高中學生來說算是一個難點,在上課的過程中,筆者所舉例的例子都是從身邊的事物入手,為的是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首先列舉的是每個人都喝過的“純凈水”.然后提問學生,假如讓你計算這些純凈水中所含的分子數,該用怎樣的方法進行計算呢?當教師講到物質的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非常抽象的看法,但是通過具體的舉例,就能讓學生一下子明白物質的量是什么.通常的化學課堂上,筆者會以引導學生為主,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
化學這門學科具有實驗性.可以說,在高中的化學學習當中,有一半的化學反應,都是以實驗為主,通過實驗得出化學反應以及反應的現象.普通的化學教學實驗,就是將化學的實驗反應現象、物品等簡單地過一遍,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搞明白其中的含義所在,也就是沒有進行深層的探究學習.而對化學這門學科來說,深層的探究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換句話說,有效的探究學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好化學.
例如,在進行“硫氰化鉀溶液和氯化鐵溶液混合實驗探究”這一課的教學時,首先提出的問題是需要具有開放性的答案的.在提問問題時,可以先對實驗做一個假設,假設硫氰化鉀溶液和氯化鐵溶液混合后,觀察到溶液是紅色液體,接著在這個混合的溶液當中,滴加氯水之后,混合溶液的紅色現象會發生褪去的現象.那么,其中紅色褪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這時可以給出幾種猜想,并讓學生證明猜想的對錯.第一個假設與猜想:通過氧化的作用,氯水中的次氯酸將Fe3+變成更高的價.第二個假設與猜想:是因為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SCN-.緊接著讓學生制定出可行的實驗探究方案,并證明這兩種猜想哪個是正確的.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中,學生需要做的實驗是非常多的,這也說明,在高中學習化學時,需要一個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更好的實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分組教學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實驗的教學時,一是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實驗的探究,每個學生的吸收知識能力都有所差別,因此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對學生查缺補漏,減少學生遺忘掉的細節.二是在進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進行實驗,從而促進師生共同教學.
例如,在教“吹起生火的實驗”時,將學生分成三個人一組,總共15組的學生,先給學生介紹了實驗的材料:過氧化鈉粉末、棉花以及導管.在實驗時,學生需要先取適量的過氧化鈉粉末,加到疏松的棉花當中,接著學生需要通過協作,操作好以上的步驟,并用導管對著棉花吹氣.另一位學生可以觀察棉花的變化,并記錄下來.通過實驗得知,在經過導管向棉花中吹氣時,棉花會燃燒起來.這時小組中的學生需要一起探究實驗現象所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在用導管吹棉花中的時候,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產生氧氣并產生出大量的熱量,而這些熱量達到了棉花的著火點,使得棉花燃燒起來.在每一次的實驗探究結束后,問學生們,從實驗中可以歸納出怎樣的實驗經驗,或者說,在每一次的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注意的細節是什么.通過分組學習,能清楚地感受到學生們對知識的吸收狀態,他們對于實驗的知識更可以去探究,更想去學習.
以上就是關于如何進行有效的高中化學學習總結出的一些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高中教學階段已經萌發出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了培養這樣的意識,需要對學生的教學方法做出正確的改善,讓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高中化學的學習中來.同時,在高中化學的課堂上教師需要發揮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以啟發學生為主,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新階段.高中化學是一個實驗性的教學,教師也更應該將教學放在如何探究實驗以及對實驗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