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明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 226400)
1.研究型教學的含義
研究型教學是指以“研究”為主要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在研究型教學中研究主體并非是教師,而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構成一個有機的學習個體或學習組織,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或者自然中發現研究的專題,利用學科領域的知識研究其所發現的問題,并具備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學的最大優勢在于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切身體驗與動手操作的機會,目前研究型教學已經被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由此可見研究型教學的教育意義.
2.研究型教學的特點
研究型教學是以學生為研究主體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通過研究理解了更多的知識與內容,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組織研究型教學活動,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圍繞同一問題開展研究與探討,其教學理念具備先進性、實踐性與教學價值性.首先,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記憶規律,讓數學教學建立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能夠在問題的探索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研究型教學提倡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開放性,不將數學教學局限在有限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可以在生活中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數學學習的渠道與實踐的機會;最后,研究型教學側重于實踐價值的發揮,關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也是研究型教學與傳統灌輸式教學最大的差距,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枯燥的理論學習誤區,鍛煉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1.做好課前準備
在研究型教學的課前準備中,教師應思考如何才能夠發揮學生的研究主體性,讓學生在數學的研究實踐中觀察與思考、實踐與驗證,從而實現數學學習中的雙向互動.例如在“等比數列”的課前準備工作中,教師可以從高中生的學習興趣點出發,選擇一個可以引起學生們數學研究興趣的材料或故事內容,譬如古印度時期一個人發明了象棋,國王非常喜歡便決定打賞此人,當問及此人需要什么獎賞的時候,那人只說“陛下,請你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中放入一粒麥子,在第二個格子中放入兩粒麥子,在第三個格子中放入四粒麥子,在第四個格子中放入八粒,以此類推,問第六十四個格子要放多少粒麥子,整個棋盤放滿總共需要多少粒麥子.在課前準備中教師所選擇的研究內容與教學主題高度相符,這個趣味性故事的選取符合高中生的興趣愛好點,可以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研究熱情,為研究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2.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創設是當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作用在于可以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對其所研究內容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在研究型教學的情境創設中,教師應善于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研究型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心理狀態轉變.如在函數模型的應用一課教學中,教師利用華羅庚的名言作為開場白,表述了華羅庚教育理論中認為數學與生活相關,那么今天我們所學習的函數模型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否與生活有關聯呢?接著利用學校門口賣報的大爺為例,創設了研究型教學情境,這位大爺在周邊報社批發的報紙是每張0.3元,每張報紙賣0.5元,如果當天沒有全部賣完,還可以以每張0.1元的價格退回報社,通過調查與數據統計了解到賣報大爺上個月有20天平均每天賣出200份報紙,有10天每天只賣出了50份報紙,但是大爺每天從報社取出的報紙份數是相同的,請問賣報大爺這一個月盈利了多少?如何讓賣報大爺的盈利額達到最大值?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創設研究情境,更加容易引發學生思考.
3.開展研究活動
研究型教學活動的組織可以分為學生獨立研究活動與合作研究學習活動兩種,獨立研究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合作研究學習活動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與團結協作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科學布置研究學習活動類型.如在“隨機事件的概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深入到生活環境中進行問題的深入研究,圍繞“某商場組織抽活動”為專題,思考中獎的概率是多少,研究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均承擔一定的職責,如組織能力強的擔任小組長,語言表達能力強、善于溝通擔任發言人,思維縝密、認真負責的擔任數據記錄員,這樣一個研究學習小組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在群體效應的刺激下對數學問題研究產生更加強烈的求知欲,并可以從實際的調查與研究中進一步了解到隨機事件概率的含義,學會用概率問題解決實際問題.
4.完善評價體系
研究型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一教學目標為根本的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學應優化教學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研究成果,更要注重對學生數學問題研究過程中的各項表現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可以采取多元主體評價模式,在原有的師評生基礎上,增設生生互評、小組互評、自我評價等環節,以此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學習中存在的不足,能夠發現應汲取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結語:在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過分重視對學生知識記憶與解題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心理訴求關注,未能在數學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主動構造知識與主動研究問題的機會,從而導致學生雖然記住了大量的數學知識,具備較強的數學解題能力,但是卻無法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踐之中.研究型教學的提出及其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運用,有助于帶領高中數學教學走出困境,轉變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方式,讓高中生在數學的研究型學習中做到知其所以然,為高中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