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燕
(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 225001)
高中生物作為具有較強探究性的一門學科,但在具體教學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時,仍過于注重理論內容的講解,而對實驗的要求卻比較低,而隨著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愈來愈注重對學生的動手操作及實踐能力的考查,這就對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創新,讓學生在高中實驗的學習中,進行合作探究,不僅可以使傳統化實驗教學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還能使學生通過參與到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使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新課改下,更注重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學生經過合作交流與探究,不僅能深化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以組內或師生的合作交流與互相探究,對生物實驗產生深刻的認識與理解,以促使學生通過互相學習,實現共同進步,并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促使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高中生物的具體教學中,其通常包含許多難度高且復雜的實驗,且任務量較大,一個人通常無法完成相關實驗,而很多學生共同完成,又會有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因此,生物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生物實驗進行合作探究時,需注重分組的合理性,以促使生物問題的高效解決.學生在合作完成生物實驗中,需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中,并呈現出自己的優勢,從而使學生通過實驗,都能夠有所收獲.同時,通過合作探究進行實驗操作,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激發,而且還能使學生對生物實驗探究充滿熱情,并促使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合作探究學習模式與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相適應,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策略與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模式不同,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全面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以5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接著,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設置具有探究性、開放性的問題,引領學生以小組作為主要形式,通過合作、交流、探究的途徑,通過取長補短等模式,共同參與到學習任務的探究學習中,最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1.基于合作交流的課前實驗
想要使學生課前就能夠以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實驗,生物教師就需注重實驗方案的優化,為學生營造相應的實驗情境,并引導學生在實驗的情境不斷發現與解決相關問題,通過課前對實驗進行合作交流,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認識經驗與操作經驗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使生物實驗的理解難度得到有效降低.以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為例,生物教師可提前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1)植物體的所有細胞是不是都能分裂,請舉例說明;(2)在實驗中,能否直接剪掉根尖實施觀察,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什么?(3)怎樣判斷細胞位于哪個時期,分裂期與分裂間期的細胞有何區別?(4)猜想可以看到的細胞;(5)對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判斷依據有什么?經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與探究,不僅可以使學生逐步掌握相關實驗內容,而且還能深化對實驗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理解與認識,并為后期的教學奠定夯實的基礎,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并實現高效學習.
2.基于合作探究的課堂實驗教學
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中,教師通過相應的引導與組織,可以使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與探究的形式,對生物知識進行學習.首先,教師需對學生實施合理分組,每組學生最佳為4-5人,并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實驗操作時間,并引導學生對實驗實施觀察,以促使小組成員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實驗中.課堂上,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中,生物教師需對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實施記錄,若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規范,就需引導學生及時更正,盡量讓學生能夠獨立、規范的完成相關實驗.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可以使學生通過相互協作的形式,對生物實驗中的問題進行解決,以促使學生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使實驗結果準確性得到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增強.生物實驗的具體教學中,合作交流與探究的關鍵就是呈現出個個展示、人人參與.想要確保班級的學生都可以高效額參與到實驗當中,生物教師就需根據實驗,提出問題,以促使小組成員可以根據問題實施交流與思考,并通過合作形式完成實驗.以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為例,生物教師可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實施探究:(1)植物的哪些部分能夠發現細胞正位于分裂期?(2)細胞處于不同分裂期,其染色體形態是否有變化,哪個時期表現的最清楚?(3)能否根據對細胞進行觀察,對其有絲分裂全過程進行掌握,并分析原因.經過設置層層遞進式問題,不僅可以深化師生、生生的合作與交流,而且還能加強學生對“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知識學習與理解,從而使生物實驗的教學有效性得到顯著提高.
3.基于合作交流的課后實驗拓展
學生對生物實驗完成合作交流與探究后,生物教師需指導學生對實驗的整個原理、步驟、材料工具、結果與結論實施回顧與整合,以促使學生對實驗操作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對實驗操作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在該實驗的操作基礎上,進一步地創新.通過該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實現學生視野的拓展,調動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興趣,從而使生物實驗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增強.在實驗教學結束后,學生可通過小組的形式,對實驗當中的問題實施總結與反思,并進行創新設計,以此使實驗內容得到進一步延伸.在實驗完成之后,生物教師需指導學生對實驗的現象、步驟,及其成功或失敗原因進行分析,通過激發學生思維,實現拓展與提升的教學目的.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為例,教師在完成實驗的教學后,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拓展學習,如(1)對洋蔥的根尖細胞實驗裝片制作是否滿意?(2)在裝片的制作中存有什么問題?(3)談談參與到實驗操作的感受;(4)對洋蔥的根尖細胞裝片的制作因素進行總結;(5)對合作交流、探究創新的學習效果,你是否滿意?生物教師在課后通過問題的設置,指導學生對實驗實施審視,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整合與分析,以促使生物實驗的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增強.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中,通過合作交流與探究創新,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學習與掌握相關生物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體會到團隊的力量,并形成創新精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使生物實驗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的生物實驗的操作水平得到顯著進步,并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