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
(甘肅省靜寧縣仁大中學 743400)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衡量學生學習的標準不再只有成績,還包括學生具備的自主性、探究性、創新性.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受傳統化教學觀念的影響,仍舊將學生成績的有效提升作為前提,這就會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響.所謂的探究教學法,通常指高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合作交流、自主學習、實踐操作等不同方式及途徑,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以此使學生充分掌握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對知識的本質及規律進行充分理解的教學方法.將探究教學法應用到高中數學的教學中,不僅能夠有效克服傳統化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的自主、合作、實踐等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自主探究的能力作為高中生必備的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其通常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課堂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性能力的培養,并通過相應策略的引導,以促使學生具備的自主探究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對高中數學的《等差數列》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兩列數字,即一組為:18,15.5,13,10.5,8,5.5,…;另一組為: 0,5,10,15,20,….之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并對兩組數字之間存在的共同點進行探究.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們開展自主探究,學生就會發現:第一組數據當中,其相鄰數值之間的差為-2.5;第二組相鄰數值之間的差為5.由此可獲得以下結論:等差數列的數字之間相鄰的數值差都是固定數.以這種自主探究的方式,通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到等差數列的特點.另外,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注意不能滿堂灌,要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并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得相關的知識,通常比教師的直接灌輸具有更好的效果,并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留下更深的印象.也就是說,自主性探究雖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需對自主性探究的頻率進行嚴格控制,主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有效掌握自主性探究的頻率,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自主性探究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小組合作作為當前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而且還能使學生具備的合作探究的意識及探究習慣均得到良好培養.因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需將合作探究當作探究教學法開展的核心.首先,高中數學老師需要對全班同學進行分析,每個小組的成員控制在4-6人;其次,數學教師將探究任務進行發布,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內部討論,并通過合作的形式對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探究,通過思想的碰撞,促使學生之間實現互相學習與促進,并使學生在實際合作探究過程中形成探究的意識與習慣,從而提升高中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對高中數學的《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開展教學的時候,想要培養學生具備合作性探究的意識,教師在上課前,首先需要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均為6人,在完成小組成員的分配后,數學教師進行任務的布置,如“同一空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多少種?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均和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什么?同一空間,是否還存有相類似的規律?”學生在接到任務后,就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討論,并引導小組成員積極且主動地發表建議,并得到相應的結論.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通常可以使學生具備的合作性探究意識得到有效培養.
數學知識通常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想要使學生的實踐探究力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強化學生的生活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對數學知識加強理解.基于此,數學教師則需要通過生活探究開展數學的探究教學法.首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融入生活元素,通過對現實生活場景進行還原或創設,使學生充分明白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提升高中生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可根據實際生活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探究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知識對實際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以此使其實踐探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對高中數學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開展教學的時候,想要使學生的實踐探究力有效提高,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空間幾何體進行尋找,并站在不同角度對其看到的形狀進行描述,從而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通過探究教學法的運用,不僅符合現代化教學的發展趨勢,而且還是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教學效果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強化實踐和探究,并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激發高中生主動探究,從而使學生與學生間積極地開展探究,并使學生具備的探究與創新能力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