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鳳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信息工程系,福州 350050)
智能交通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課程, 是近年新興的專業體系群[1]。 本文以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為例,討論建設智能交通專業的必要性,提出了專業性、可行性、持續性及多元性的專業建設原則。并從教學理念的轉換、課程體系配置、 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和多元化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型智能交通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 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分析智能交通技術實際問題、 有關智能交通方面關鍵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從而培養出能夠學以致用的智能交通專業綜合型人才,滿足市場需求[2]。
智能交通是交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交叉融合的領域,智能停車、智能車輛識別、智能交通信號系統、警用機器人、 大數據出行分析、 無人駕駛和汽車輔助駕駛技術,都是近年新興的智能技術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也代表著未來交通發展的方向[3]。然而,相關研發、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正因于此,相關交通類專業要主動服務智能交通產業發展需求,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在傳統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 綜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數據技術、控制工程等相關學科專業,加快建設智能交通專業, 與時俱進培養一大批掌握交通工程、交通信息、交通控制等基本知識和具備智能交通技術運用能力,面向道路智能交通企事業單位,能夠從事智能運輸系統設計、建設、應用與維護的高素質、高水平、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4]。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省屬公辦高等職業院校,是國家首批28 所國家示范型高等職業院校之一, 第二批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開設了涵蓋當今公路、海運等領域技術與管理專業及新興的經濟社會建設急需的60 多個專業,在“智能交通專業”的建設上,具有一定的實力和條件。 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堅持以“工學結合”為主導進行專業改革[5],而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的編制中,突出強調了“產品導向、項目遞進”的人才培養和崗位職業標準, 對智能交通的課程體系建設有重要的的指導意義, 突出了對學生在相關崗位基本工作能力與崗位綜合能力培養,結合智能交通技術運用專業技術的特點,在理論知識支撐下,著重該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專業能力的培養,這些技術均是智能交通專業建設的基礎。
智能交通專業要與當地經濟特色結合, 與交通運輸產業相應發展階段配合,自身也要在資源、結構和模式的動態調整過程中實現高效發展、可持續發展[6]。 旨在培養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意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能夠從事高速公路系統集成運維、智能交通控制系統、交通信號控制、道路運輸車輛管理、智能停車管理工程等工作的高素質、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遵循“多方合作、多元開放、多學科融合”的原則,以智能交通專業建設為基礎,以先進技術為導向,以創新創業規劃任務為目標,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融合,構建符合當地特色和技術特色的智能交通多元化的共同體,持續提升智能交通基礎課程研究、關鍵技術培養與技術革新, 使其成為具有重大影響的具有一定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基地, 多元化為當地企事業單位源源不斷的輸入人才。
專業課程建設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其中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有:電工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網絡和通信技術、智能交通系統概論、交通工程技術、交通電子控制基礎、交通信息采集與處理、交通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交通工程制圖、交通監控系統集成與維護、 道路交通控制技術、 車輛導航與監控調度、智能停車系統集成與維護、交通工程項目管理等。
對于應用型專業的建設, 實踐環節必不可少并有著重要地位。 在實訓課程建設上,主要進行以下投入,其中部分實訓室可在原有支撐環境下進行改造:(1) 專業基礎技能實訓實驗室,包括電工實訓室、電子實訓室、網絡與通信實訓室等;(2)專業核心技能實訓實驗室,包括CAD制圖實訓室、信號控制實訓室、智能停車實訓室、定位導航實訓室等;(3)專業拓展技能實訓,包括智能交通創意產品創客實訓室、智能交通綜合實訓室等。
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 專業建設可讓學生選修以下輔助類課程,諸如交通大數據分析和云處理技術、智能公交運營管理、網絡構建與管理、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原理等課程,也可以開設管理類課程進行輔助,諸如交通安全管理、工程項目法律法規等。
地方職業院校在課程建設上, 一定要根據地域特點和行業、企業對人才需要的具體要求,優先選用當地企業事業單位所用的真實設備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 也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選擇虛擬仿真、虛實結合、虛擬實訓等輔助教學軟件[7]。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學環節、人才成長環節與產業環節、創新環節相結合,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抓緊新舊技術體制轉換契機,主動適應當地區域、核心產業發展的需要,構建一個智能交通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體系,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建設符合新一代智能交通專業特點的課程體系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以需要為向導,深化應用性、創新性型課程體系培養方案設置,加強行業企業共同培養人才,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 對技術更新要求更嚴的職業院校更是如此。 科學合理地確定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 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明確人才培養知識結構,將人文、科學、技術、工程、管理和創新等有機融合于培養方案體系, 使畢業生能夠成為解決智能交通領域工程和社會問題的應用型人才。 在實施過程中可逐步實行人才分類培養, 根據學生學習和自我成長需求分類制定對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教學規律,構建理論課程、實訓課程、輔助課程以及校企結合特色課程建設“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并不斷更新,重點建設智能交通課程群、智能物流課程群,優化課程設置,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貫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精神,加強在線開放課程建設, 推動優質專業課程資源共享互認, 將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引入課堂,及時更新與優化教學內容。
討論式課堂、在線課堂、企業課堂相結合,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在校學生應積極參加各類交通方向的專業技能競賽,在專業技能傳授的同時,學校可制定相應的比賽獎勵機制, 提供一定的支持鼓勵每名學生在畢業前均至少參與一次各級別相關技能大賽, 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學習的樂趣,更可以借此機會了解更多的專業動向, 同時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思維以及獨立思考能力。
加強對專業教師和企業教師的組織領導、 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落實課程及實訓建設資金,實施學科帶頭人與專業帶頭人、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一體化培育,構建適用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工程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圍繞交通大數據、 物聯網、類腦計算等智能交通領域關鍵技術和重點問題展開聯合攻關, 實現一批關鍵生產技術突破, 產出一批高水平原創性應用技術成果, 推動企業技術水平向國際化水平跨越式邁進。 圍繞專業群(方向),科學規劃、分步驟建設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重點實驗室,將科研資源、科技成果以及前沿課題不斷有效地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 促進學科專業協同發展、科研教學良性互動。 通過科學研究與教學聯動,為學生提供討論式和研究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熱情,營造自主創新的氛圍,實現“學、研、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智能交通”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綜合性專業課程,必須首先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它的主要特點在于理論知識和實際的密切結合, 繼承并發揚傳統優勢及特色,在此基礎上開展產學研和平臺化建設,實現教學與科研優勢互補, 進而打造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課程體系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結合大數據時代的背景,既要對課程的內容做到清晰、合理的掌控,又要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做到用心教學,合理靈活考核機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教學資源多樣化的特點,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從而培養出更多創新的智能交通方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