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燕
(喀什市圖書館,新疆 喀什 844000)
公共圖書館是保障人們自由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一種制度產品,建立健全圖書館制度能夠保障覆蓋全社會的、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務,從而保障公民信息自由的權利。
在全媒體時代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不斷碰撞融合,形成新的媒體形態與格局,與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與偏好相互引導、相互促進,深入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各個層面,對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主體方向與客體方向都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從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領域主體方向看,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推動了網絡、電腦、智能手機、自助閱覽設備的大范圍普及與應用,加速了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公眾號以及其他媒體的信息推廣與傳播,使公共圖書館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如傳統的文字資料、書籍、抄錄本等載體逐步融合電子化、信息化、網絡化檢索元素,實現了紙制資源與數字資源的融合,從管理和服務層面上以更為豐富的形式與途徑面向讀者提供服務[1]。
從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領域客體方向看,全媒體時代的應運而生與飛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公共圖書館廣大讀者對數據、信息、知識與日俱增的渴望與需求。信息資源內容、載體與獲取渠道的多樣化使廣大讀者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知識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公共圖書館未來要想牢牢把握信息資源建設的主導地位與方向性,就必須充分了解并掌握廣大讀者的實際需求與心理因素,滿足全媒體時代提出的更高要求。
1)地域性。作為區域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在推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順應網絡時代公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很多圖書館相繼擺脫傳統體制的束縛,尋求對外協同發展的路徑,依托整個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打造區域圖書館服務聯盟,實現區域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同一區域內的地緣優勢,同一服務聯盟內部的成員館能夠迅速調動信息資源,加快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進程,降低館藏資源配置成本,促進資源高效流通,提高區域圖書館的整體競爭力。
2)分散性。圖書館的類型與功能多樣。從收藏的文獻類目看,包括專業性圖書館、綜合性圖書館等;從服務對象看,包括兒童圖書館、少數民族圖書館、工會圖書館等。區域內多樣化的圖書館,體現了各自的獨立性和建設特色,也讓服務聯盟的建設更加具有包容 性[2]。由于區域圖書館的分布松散,不同圖書館之間的差異較大,在建設區域圖書館服務聯盟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克服圖書館分布的松散性導致的管理難度增大問題。
3)協同性。區域一體化促進了不同行業之間的交流融合,也為區域圖書館的協同創新提供了機遇。互信、合作和共贏,是建設圖書館服務聯盟的宗旨;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是提高整體服務效益的必要途徑。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圖書館服務聯盟的形成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圖書館協作不僅體現在文獻資源共享方面,還體現在經驗、技術交流方面,聯盟成員館之間密切接觸,為中小型圖書館提供支持,將優勢資源向貧困、偏遠地區傾斜,這些都將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更好地彰顯公平、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
1)健全法治體系,完善法治環境。健全法治體系、完善法治環境是公共圖書館制度設計以及理念遵行的重要保障,《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實施就是從法律層面來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有效開展。服務效能的高低反映了該項服務是否能夠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而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都要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實現,因此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的首要保障就在于健全法制體系并完善法治環境。《公共圖書館法》明確地就公共圖書館建設、運行、服務、管理和保障等各方面做出了規定,為順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回應并直面新的挑戰和機遇,必須在法律保障和規范引領下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如:建立完備的法人治理機制以明確文化服務和社會責任;完善、細化內部服務機制以提升服務質量;通過體制改革和優化考核機制來激發圖書館及館員服務潛能等。
2)夯實建設基礎,推進總分館制。針對基層單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情況,公共圖書館應當延伸服務半徑,拓寬服務的覆蓋范圍,全面推進總分館制建設已經實踐證明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總分館制能夠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優化資源布局,延伸服務觸角,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效能。以省級館為中心館,以市級館為總館,區縣級館為分館,以圖書室、農家書屋等為基層服務點,建立總分館體系基本模式。依托中心館、總館的文獻資源,充分利用好圖書館的現有設施,通過加強數字服務、流動服務和自助服務等服務建設,擴大圖書館服務網絡的覆蓋面,向群眾提供基礎文獻及信息的查詢、借閱服務,開展公益講座、培訓和展覽等閱讀推廣服務,加強與相關領域行業的交流合作,促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向城鄉基層延伸,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從中心館到基層服務點,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狀文化服務體系,從最基層逐級向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3)連接智慧時代,升級服務能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應用,社會各行各業不斷加快信息化進程,科技水平持續提升,目前諸多新型信息化技術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在圖書館工作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角度分析,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已經很難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信息文化需求,因此有效地將新技術應用并融合到圖書館服務當中,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服務效能,同時可以有效地弱化圖書館開展服務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從技術層面提升圖書館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的能力,為圖書館發揮社會教育等服務效能提供堅強的保障。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現實情況下,圖書館從業人員必須重視學習,將技術革新作為提升自身素質和圖書館服務的切實要求,準確認知新技術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完善的網絡圖書館服務平臺,打造全民學習中心,加強數字化建設,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信息交流平臺,開展線上服務、場館虛擬現實服務、線下流動服務和自助服務。如圖書館員可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與分析服務信息,充分了解讀者的個性化需求,依據用戶需求不斷優化服務’提升讀者的滿意度。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使圖書館員與讀者更方便地進行溝通交流。計算機云存儲技術也高效實現了館藏資源和信息數據的管理與存儲。多種舉措方便群眾利用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推動、引導、培養公眾閱讀興趣和習慣,開展全民閱讀,并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平臺對圖書館業務進行廣泛、有效的宣傳,一方面提升公眾對于圖書館的新認知,一方面保證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在新技術的支持下開展智慧圖書館建設,切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從現實出發,公共圖書館應當認清自身當前的社會職責與使命,抓住時代給予的事業發展機遇,開展針對性的改革與創新,推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不斷轉型,保障服務效能卓有成效地提升,進而更好地服務于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