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加強,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經濟、物質提升的同時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卻呈下降趨勢。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祖國未來的希望,身體健康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所以,加強青少年鍛煉,增強體魄的任務刻不容緩。最近幾年,國家對青少年身體健康也尤為關注,就此,體育健康進入大眾視線。體育運動具有規范性、多樣化、可操作性等特點,能夠滿足大眾對日常身體鍛煉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強。”因此,對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研究很有必要。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是指中小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通過運用多種體育技能,形成科學的、規范的體育行為,在塑造中小學生體魄的同時也可放松愉悅身心,使青少年身心處于健康狀態。為加強體育鍛煉,強化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2007年,我國頒布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并把增強中小學生體育健康上升為國家 戰略。
健康城市是指人們在創建適宜的城市生存環境時,通過科學的,規范的建設規劃,使人們在城市中享受優質的醫療資源和健康服務,使人們的健康意識得到提高。健康城市也是城市居住者的一個健康理念,包含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每一代居住者對身心健康的不斷追求,推動城市健康的發展。建設健康城市不是短時期可以達到的,一方面需要不間斷地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進行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知程度,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理念,為建設健康城市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提升對打造南陽仲景健康城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可以促使青少年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青少年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強,是強化意識和養成習慣的黃金時期,此階段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保持良好的體育行為、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若能使其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不僅有益于其自身的健康成長,同時這種意識也會繼續傳遞,影響著每一代人。其次,部分帶動整體,整體促進發展。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從青少年蔓延至中年,老年,進而使居民健康指標與素養得到普遍的提高。居民健康指標的改善,健康意識的加強,會提高人群對健康評估和健康風險預測能力,更會提升對個人和人群健康危險因素的預防與控制能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整體上提升城市居民素養,促進仲景健康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首先,政策法規仍舊存在供給不足的現象。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針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法規,也在實踐中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我們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應認識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我國頒布的有關學校體育或青少年體育的政策法規,從內容體系上有所轉變,逐步弱化競技與軍事的內容比重,強化教育內容,這在加強教育化導向的同時,也在使學校體育回歸本質。但內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夠完整,操作性不強,長遠性不足等問題。其次,青少年體質健康權利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國關于保障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內容過于籠統,僅在體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所涉及,并無針對性的法律法規。
南陽作為一個容納一千多萬常住居民的人口大市,雖然近幾年在不斷拓展中小學規模,但面對大數量的青少年仍舊有些力不從心。學校在盡量滿足青少年能夠有學上,把大面積的教學用地改為教室,留給學生活動的空間十分有限,這種硬性的物質條件極大地限制了體育教學的空間范圍,降低教學效果,減少鍛煉機會,不利于青少年體育健康的培養和發展。其次,現有教學意識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小學生的體育健康發展。教師、學生面對的入學壓力都相對較大,在這種氛圍的促使下教學意識就會有所偏差,忽視體育教育,學生也就潛移默化的養成“重知識,輕鍛煉”的學習意識,怠慢了自身的健康鍛煉。所以,轉變教育認知,讓教師、學生認識到健康體育行為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鍛煉觀念,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從根本上解決學校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在青少年行為培養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家庭教育區別于學校,其所具有的情感感染力是獨一無二的,對學校教育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發展青少年體育健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與支持。然而家庭體育健康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自生育政策出臺后,出于人力、物力等因素的考慮,三個家庭面對一到兩個孩子,“過度溺愛”、“過度保護”等名詞應運而生。少吃一口怕餓著,多走一步怕累著,看似保護實則損害,例如肥胖逐漸年輕化;器官早衰也開始出現在孩童身上等。孩子在這種“過度”的行為下身體器官負擔加重,肢體的運動技能也會逐步喪失,其健康受到了極大地威脅。其次,家庭成員缺乏對體育教育的認知。受應試教育影響,青少年在學習成長程中,參加課外學習班的概率將近于百分之百,而在這些課外學習班中關于體育運動的卻很少,可見家庭對體育健康知識的認知相對匱乏。
目前,健康教育已逐步發展起來,國民教育體系已把健康教育納入其中。在《“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中,號召“加強健康教育”。為響應號召,社會各階層都積極主動對健康教育進行學習。建立南陽仲景健康城市,不僅僅是城市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讓南陽人有健康的概念,對體育運動的認知,進而主動采取體育鍛煉的手段,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人人都為建設南陽仲景健康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青少年的身心尚處于發展階段,具有不穩定性,行為判斷能力有所缺乏,也正因如此,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在此階段,對中小學生進行體育健康知識的教育,使其深刻體會體育健康的重要性,讓體育健康意識扎根腦海,從最初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尋,從而積極、主動的建立健康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 方式。
面對青少年體質健康質量的逐年下降,學校應對體育教育教學進行強有力的改革,讓健康教育與體育課程相結合,加強普及體育健康教育理論知識。針對體育健康課程改革,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合理規劃體育教學用地,腦力學習與體育鍛煉同等重要,健康的身體是學習知識的基礎;增設健康課堂,傳授健身知識,讓學生從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由內及外的了解健康的重要性;適當增加體育實踐課程,對學生進行專業的體育技能學習并加強體育實踐,有針對性的進行鍛煉;定期進行體育健康考核,以便更好的掌握學生健康狀況,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積極舉辦體育競技運動;加大體育健康的宣傳力度,讓體育健康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展示中小學生體育健康的培養成果;舉辦體育健康公益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為學生創造更多與社會體育行為接觸的機會;促進家校溝通,推進家庭體育健康的發展,讓孩子帶動家庭,促使家庭成員共同鍛煉,建立健康和諧家庭等。對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培養,能夠更好的推進健康城市的 建設。
在校學生健康行為的培養主要依賴于體育課程教學,體育課程是以鍛煉身體為目的,一項有組織、有目標的教學活動。體育課程中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機械性較大,學生的上課一般都是老一套,老辦法,基本上是老師帶領青少年學生做完準備活動就讓學生自己進行自由活動,缺乏真正的技能學習和正規的體育鍛煉。而且在臨近考試時,體育課便成為隨機課,對分數的過度關注也成為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課程,是以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為基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目的是讓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思維和運動習慣,并付諸于實踐。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還依賴于周邊環境,也就是所謂的氛圍影響力,這對中小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培養體育健康行為習慣有著積極的作用。南陽市的青少年大多數分布在市區的中小學和初高中學校當中,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方式一般是學校的體育課程,或者是各個體育項目的培訓班,例如:中招體育加試培訓,足球、籃球等培訓班的培訓,或者是政府和學校組織的體育運動項目的比賽。中小學生大多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培訓班之間往返,是我市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特殊性。由此來看,為了保障南陽市仲景健康城的順利成型,促進我市中小學生良好體育健康行為的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為青少年體育健康行為的養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我們應積極構建家庭、社區、學校“三位一體”的體育健康教育環境。
本文結合南陽市的實際現狀,通過分析當下中小學生健康所存在的問題,并著重對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促進打造南陽仲景健康城的策略進行詳細研究,為推動南陽建設仲景健康城提供理論支持。通過研究,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養成,需要其自身從知識學習和實踐鍛煉中培養,并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進行持之以恒的發展。中小學生是社會的力量源泉,我國兒童衛生事業一直在持續關注其健康狀況的發展,同時也不斷的在為提高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做著努力。目前,“健康中國”的標語已成為社會熱點,全國各地對此也極為重視,構建南陽仲景健康城的藍圖也由此而生,落實這一內容的關鍵就在于對中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培養,因為“少年強則國強”,健康中國,健康南陽,健康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