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雙仁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工作,強調辦好思政教育關鍵在思政教師,高校教師要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思政親和力,能夠有效的詮釋思政課程的思想性和理論性,能夠更有效緊扣時代脈搏,契合當前的實際需要,實現思政課程的針對性。
親和力是思政教師的重要教學能力之一,是思政教師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體現。提升思政教師的親和力,有利于提升展現教師人格,學識和教學魅力,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增強教學的感召力,說服力和吸引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思政“概論課”)教師而言,提高教學親和力,有助于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念,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歷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共贏的外交理念和從嚴治黨的治黨要求。有利于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增強四個自信,增強堅持走中國道路的信心,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 班人。
親和力本質是一種互動能力,思政“概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習階段、需求層次,個性特點等,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活用教學資源,實現良性互動,從而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影響教學互動,阻礙思政概論課教師的親和力主要體現在教材的程式、教學的僵化和教學對象的新特點相互關系的協調和聚合上。
“概論課”教材的程式主要指兩個方面。首先指的教材內容理論性,學習理論是艱難的過程,學習理論必須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和辯證的思想,要運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去分析,總結和提煉。其次是教材內容的政治性,學習政治必須要理解政治觀念的整體性架構,當前政治內容已經形成了固有的一套框架結構,教學對象要運用政治的思維方式在這套框架中去思考“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個人生活”的問題。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還是中國政治觀念和理念的學習,它們所展現的是剛性的語言和理性的思維方式,而這思維方式與變現親和力的柔性語言和感性思維方式恰恰相反,制約著“概論課”教師親和力的提高。
“概論課”教學的僵化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教學模式的簡單化,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和學生的單場境進行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依賴于教師的大量活動和花費心力和精力去調動學生,往往教師主動積極過界和學生被動參與且參與不足。二是教學方法的單一話,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單一主角,運用重理論強灌輸的方法,往往一堂到底。既使附加提問,討論等教學方法,也是強理論主導下的生硬僵化的教學。僵化的教學顛倒了教學目的的主次關系,使教學對象被動的參與教學,缺少教學感染力,嚴重阻礙了“概論課”教師親和力的提升。
“概論課”教學對象的指的是新時代高校學生。當代大學生都是00后,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都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個性獨立,思想創新,不拘一格。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當代學生的現實境況已不同于以往的學生,思政“概論課”教師如果不研究新時代學生特點,不接觸他們的生活形式和表達方式,運用舊式的教育話語方式和思維方式去教育學生,是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無法讓思政課入腦入心。思政“概論課”教師和其所教育的學生的時間差別導致教學溝通成為時代隔膜,隔膜分離了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溝通關系,嚴重削弱以至隔離了 “概論課”教師的親 和力。
當前思政“概論課”教學過程中遇到許多突出問題,親和力是緩解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提升高校思政“概論課”教師親和力責任重大。為了提高思政“概論課”教師親和力,促進思政“概論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必要探尋符合新時代教學對象的親和力教學方式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好思政課要做到“理論性和政治性的相統一”,既要將教學內容富有邏輯理論體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給學生,對高校思政“概論課”教師而言,僅僅深挖教材,融會貫通知識是不夠的,還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做好思政“概論課”的整體設計和安排,可將領導人的革命故事,改革開放深圳廣州故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等引入課堂,讓學生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性思維認識和分析問題。還應該積極的對發生的時事進行解讀,與學生進行分享和探討,使學生自主的參與到課堂教學重,真正提高思政“概論課”的教學效果。
新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教學技術上的突破,高校思政“概論課”教師要加大新媒體和教學的結合度,運用新媒體可視性和立體性的優勢,使思政“概論課”既接“高大上的天氣”,又接“現實生活的地氣”。體現思政課堂的時代性。另外要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例如合作探究,專題討論,情景模擬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自動融入課堂,構建良好的師生教學互動,提升思政“概論課”教師的親合力。
新時代的大學生帶著與以往大學生不同的特點進入教學,要求思政“概論課”教師,要適應教學對象特點,即進行生活轉向,思維轉向以及溝通轉向,在轉向過程中教學語言發揮重要作用,要構建極具特色的教學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教學語言,消除時代所帶來的差異和隔膜。拉近師生距離,達到師生溝通順暢,實現思政“概論課”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