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桂云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十二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新疆 巴音郭楞 8413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大量農村勞動人口涌入城鎮,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較為落后,阻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國家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作為核心問題,以優先發展農村、農業為主要戰略目標,為國計民生發展奉獻力量。縱觀社會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農業對刺激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現代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農業地位與農業發展問題日益凸顯,成為農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現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是保障我國農業地位、促進農業平穩發展的關鍵策略,既能凸顯農業地位,又能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科學化發展。
在人類生存與發展中,農業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為人類生存及社會發展提供最基礎的物質保障。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歷經了第一產業發展階段、第二產業發展階段及第三產業發展階段。雖然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迅猛發展,但第一產業始終未被人們忽視,依舊是最重要的保障型產業[1]。
在20世紀之前,有些人認為一旦人們的收入有所提高,食物消費比重就會下降,只有大力發展工業,才能推動國家發展。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無論在任何時候,農業都是國民經濟增長的基礎,不能因食品消費比重下降就忽視農業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應優先發展農業,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人類生存與發展都以農業作為保障。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跨度,再步入現代社會,都需要農業的支持。農業產值高低直接決定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在我國不斷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比重日益下滑,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農業地位也會呈現下滑趨勢。但是經過研究與分析可以發現,農業在我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呈現上升趨勢。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后盾力量,是刺激國民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2]。
在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發揮著重要作用。充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既能保障農業的發展地位,又能促進傳統農業轉型,為傳統農業提供新機遇。基于此,在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優先發展農業,將其放在社會發展的核心地位,反復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助推農業與非農業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3]。
分析農業發展現狀,找出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站在發展的角度看待新時期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經濟、信息及科技等多種現代生產要素,全力培育農業品牌,完成農業轉型升級工作。構建健全的農業發展機制,促使勞動力、土地、資本雙向流動,實現農業與非農業自由轉換[4-5]。
與此同時,積極吸收現代農業要素,廣泛拓展市場渠道,招收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接納社會資本。另外,需要適時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從而增強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當前,我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農業供給,卻忽略了農業拓展。在這種狀況下,應該根據現狀合理制定對策,提高農業增收功能和增效功能。例如可以大力開發農業的文化功能,為農業企業發放綠色補貼,以此提高農業價值,促進農業新業態發展。同時,要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多種模式提高農業企業的增收能力、增效能力[6-7]。保障糧食穩定生產和供給,加大體制創新力度,全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此外,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與產業體系,促使農業供給進一步滿足農業發展需要,使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想充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作用,就要恰當處理各種農業關系,保障各種農業模式順利發展。
首先,鄉村振興及新型城鎮化關系。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高效對接,在穩扎穩打中加速城鎮化進程,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提供保障,協調農業、農村發展的關系,使農業生產順利開展,使農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其次,鄉村農業及非農業發展關系。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升,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發展多功能農業是大勢所趨,能為農民提供種植思路,使農民增收[8-9]。基于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正確處理農業和非農業的關系,保障二者協調發展。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應鼓勵創辦農業企業,加大力度調控非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發展。
再次,傳統農業與新型農業關系。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綜合式鄉村發展方式更受歡迎,因此應積極處理傳統農業與特色農業關系。在處理這兩種農業關系時,需把握資源優勢,根據社會發展趨勢積極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從而提高農業企業的競爭力,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在創新現代農業科技時,應投入大量資金,從而使農業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政府及社會需大力保障農業創新,加強培養創新型農業人才。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并引導人才返鄉創業,為其提供補貼。與此同時,應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合理分配收益[10-11]。此外,在推廣及構建農業服務體系時,應制定長期推廣方案。注重提升現代農業推廣者的素質,為農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從而帶動農民收益持續增加。在創建農業服務體系時,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樹立服務意識。通過創新服務方式大力服務農業,從而提高當地的農業水平。
如今,農村社會治理已經步入新階段,逐漸形成了由多元自治主體參與的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治理效果十分顯著。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創新現有農業網絡[12-14]。
首先,要提升自我評估意識,充分挖掘優勢,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各種新挑戰、新機遇[15-17]。
其次,要做好農業定位。強化農業定位,可以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方向,從而避免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走彎路”。
再次,要構建現代農業創新風險基金。保障對現代農業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促進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為后續農業改革做好鋪墊,發展多樣性、多功能農業模式[18-21]。
實現鄉村振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堅定的意志。農業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只有保障農業良性發展,才能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因此,需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科學調整農業發展方案,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及提高農民幸福感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建設美麗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