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楊益英
(1.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2.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趨增強,越來越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鄉村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鄉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生態系統、人文氛圍,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道路上率先取得了矚目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經驗。探究民族地區建設美麗鄉村的路徑不僅有利于其他非民族地區鄉村在建設過程中借鑒經驗,同時可以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鄉村建設提供“中國方案”,更重要的是通過把握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進一步增強各民族人民對于新時代發展的責任感和信心,從而建設美麗鄉村。
美麗中國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縱向發展的結果。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率先提出《“中國美麗鄉村”計劃》,出臺《建設“中國美麗鄉村”行動綱要》,拉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序幕。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目標。自此,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在廣大民族地區、鄉村地區的具體實踐。黨的十九大提出,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1]。可見,日漸普及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拉開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序幕。
首先,美麗中國建設融生產、生活、生態于同一空間。從美的本質要求來看,美麗中國建設要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美的承載組合來看,美麗中國包含國家、城市、鄉村多個層次地域空間,是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組合之美[2]。
其次,美麗鄉村建設與國家城鎮化建設發展目標相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3]”。美麗鄉村建設依托鄉村,將自然資源、民族特色、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轉化為特色產業發展效能,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的自然、歷史、文化風貌,還能拉動城鄉互動,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
再次,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陣地。建設美麗中國是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實現了城市和鄉村的整體變遷。從美麗鄉村建設到美麗中國建設,實質上是鄉村建設向城市、全國范圍的不斷拓展延伸。
我國民族地區疆域廣闊,鄉村分布較廣。新時代以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民族地區鄉村表現得比較突出。長期以來,我國廣大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相對滯后,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凸顯。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作為美麗中國在民族地區的實踐,是鄉村經濟均衡發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路徑。
民族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工程。這是立足于民族地區的豐富資源作出的選擇,是各民族實現共同繁榮的一種實踐活動[4],是滿足新時代各民族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路徑選擇,對實現“美麗中國”“全面小康”等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和實踐這一主題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路徑。
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是在民族地區規劃布局科學、民族風情濃郁、民族平等團結、多民族民主參與、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5]。在這個偉大工程中,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最高目標,始終為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提供“共富共享”的思想指導。首先,美麗鄉村建設可以促進民族地區公共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極大增強各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其次,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持續發展,激發民族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各民族群眾的安全感。再次,能夠促進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持續優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工程,既關系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樹立,又關系到是否能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因此,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是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是縮小區域差距、縮小民族差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環節,關乎民生大計和民族未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堅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作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6]”。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強化基層政府職能、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形成社會合力,走協同治理之路,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最佳選擇。
“民族團結為關鍵,民族發展為重點”是民族地區發展進步的總基調。民族地區固有的特殊性決定了民族團結、民族進步兩項事業是“嵌入式”發展關系,兩者之間存在雙向互促機制。首先,民族團結的有序推進有利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全面實施。各民族只有相互團結,共同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和挑戰,才能有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其次,美麗鄉村建設的順利實施有利于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正好符合民族地區發展現狀,契合民族群眾社會心理需求,從而為民族團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民族地區既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文化特色區,又是生態屏障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其發展既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又有瓶頸性障礙。因此,積極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
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是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產業興旺的內生動力和重要基礎。美麗鄉村建設會促進民族鄉村的生態旅游發展,從而將民族地區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支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民族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是整合民族地區資源優勢和利益分配機制的最佳路徑,不僅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還能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鞏固民族關系。
民族區域自治的主體和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具有高度一致性。以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優秀代表和鄉賢為例,他們作為少數民族群眾基本利益和意志的表達者,在民族工作中可以發揮上傳下達、牽頭引領的作用,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能以自己的經歷、才智引領群眾創業、致富,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將各民族群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以團結奮斗促繁榮發展,從而真正展現多民族治理的“道路自信”。
一方面,原生生態環境脆弱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另一方面,人為生態環境脆弱是制約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美麗鄉村建設會為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可持續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在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綠色經濟,不斷改善民族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為各民族群眾搭建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平臺,實現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般情況下,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具備一定的發展條件,在理想狀態下,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就是其發展的基礎[7]。從某種意義來看,民族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是對文化空間的建設。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也是美麗鄉村的建設主體,民族文化的特色是美麗鄉村要打造的特色。因此,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既能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又能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文化產業項目,通過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