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菡
(榆林學院 陜西 榆林 719000)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依靠煤炭實現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鮮活農產品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鮮活農產品市場發展中,物流是重要環節。物流體系高效運轉,縮短鮮活農產品物流時間,才能夠保障農產品的鮮活性。近年來,榆林市大力構建、完善市內物流體系,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榆林鮮活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運轉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立足實際,針對榆林鮮活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
目前,和西安、咸陽等城市相比,榆林市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整體偏低,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鮮活農產品物流體系能否有效并持續提升,和鮮活農產品物流配套設施有直接關系。從目前榆林市實際情況來看,雖然當地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現有公路、鐵路等交通系統相對比較完善,但是這種完善僅限于主要干道,對于一些非主要的交通網絡,如鄉鎮、村級路網系統及非主要物流樞紐站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后,主要表現為配套設施落后。鮮活農產品物流體系對于路網配套設施的要求比較高,運輸、裝卸等環節都需要完善的路網配套設施作為基礎。鮮活農產品物流配套設施落后,大大影響了鮮活農產品的物流效率[1]。
首先,榆林市鮮活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集中于基礎設施,物流信息系統建設尚不完善,信息化利用程度相對偏低。
其次,在榆林市鮮活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對流通加工、庫存管理、成本控制等中間增值環節關注度不夠,導致企業和客戶的對接效率低。
再次,榆林市鮮活農產品大型中轉市場到下屬各縣、區的城際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無法實現一站式運輸送達。
最后,在榆林市鮮活農產品物流網絡設計規劃中,缺乏特色性和創新性,沒有因地制宜地發揮規劃的作用,有一定的滯后性,使榆林市鮮活農產品物流體系運作效率低,而且所需成本較高。
首先,相關部門管理改革動力嚴重不足。很多應當在物流體系管理改革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的部門,實際上卻并沒有整理出頭緒,不少工作的策劃和推動都是來自于上級的直接布置或照搬其他城市模式,被動執行情況嚴重,且至今尚未建立成型、可見、高效的鮮活農產品物流框架體系。
其次,政府對物流企業的支持政策和管理方式亟待提升。雖然前期榆林市在物流體系建設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總體作用發揮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缺乏針對物流企業發展的成體系支持政策,現有支持政策功能缺失、工作零散、不成體系。部分地區在協調組織、上傳下達、信息收集、發展管理等方面僅能維持正常運行,并沒有在深層次彰顯其應有的價值,缺乏真正的價值輸出。
首先,榆林市鮮活農產品市場的經營活動不僅有物流運作,也涉及到相關經營活動,需要配套設施為經營活動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務[2]。
其次,提高交通道路設施的便捷性,加強區內道路網絡覆蓋率,完善從城市到鄉鎮各鮮活農產品物流樞紐的功能,促進榆林市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貿易增長。
再次,大型交通樞紐可以促進物流發展,發展合作關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貨源吸引路徑,對促進榆林市鮮活農產品市場發展有深遠影響。
首先,榆林市要建立起針對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物流產業聚集區,完善鮮活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為區域內鮮活農產品流通提供完善的物流作業場地、通道,大力鼓勵和發展中間增值環節的高效益服務,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收益。要進行長期規劃,建設形成依托綜保區、公路港和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三大功能區的鮮活農產品物流產業聚集區,著重完善公鐵海空聯運基礎設施建設,使鮮活農產品流通得到具有針對性的集成設施服務,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
其次,不斷完善鮮活農產品物流通道效率,是物流運輸網絡中的重要內容,在鮮活農產品流通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充分整合鮮活農產品運輸和養殖種植基地,提供通道縮短區域鮮活農產品運輸時間。在依托榆林市空路、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絡基礎上,進一步建立起“基地—市場”的直通通道,同時要確保直通通道的運行質量,提升榆林市鮮活農產品物流效率[3]。
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入市場,結合榆林市鮮活農產品物流結構特點,對區域內物流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銷售企業進行全面摸排,找準支持切入點。
首先,對傳統物流企業中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給予支持,推動轉型發展,大力支持鮮活農產品物流,助其做大做強。同時,重點關注有實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產品銷售企業,引導其加快拓展物流業務,大力扶持新生業態,并選擇具有經營特色、信用良好的示范企業開展重點幫扶試點。
其次,經常性地巡查一線市場,了解相關規定政策的執行情況,及時排解基層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困難,針對問題找到解決辦法,確保政策與措施出效率、出效益[4]。
再次,密切關注榆林市內不同區域內鮮活農產品物流效率平衡問題,強化鮮活農產品物流落后地區的推進措施,在全市推廣解決方案和先進經驗,推進鮮活農產品物流工作穩健、均衡、持續發展。
最后,加強管理,培養具有現代化物流管理技能的人才,有意識、有技巧地強化管理,推動相關工作持續有序運行[5]。
首先,創新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使各環節流通主體能夠順暢地交換信息,實現有效溝通,及時反映鮮活農產品市場供需情況。目前,榆林市鮮活農產品市場上,大部分生產商不能及時掌握市場需求,盲目生產,造成鮮活農產品滯銷,導致生產者損失慘重。由于傳統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引起信息極度不對稱問題,如何有效追蹤鮮活農產品以確保食品安全,已引起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高度關注。利用網絡、電子技術等現代信息流通技術手段,建立鮮活農產品市場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將產品生產研發基地、指揮管理平臺、物流配送服務中心、消費者采購需求等信息連接起來,有效提高鮮活食用農產品的信息流通利用效率,實現農產品市場均衡、有序、健康發展。
其次,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要優于普通農產品的流通方式,流通效率較高。目前,我國在鮮活農產品流通領域的主要模式為鮮活農產品生產者—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銷售商—消費者,流通環節多,提高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鮮活農產品流通通道應減少中間環節,使農產品與銷售終端之間直接建立聯系,從而提高流通效率。
再次,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要滿足新的消費需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最終目標。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購買行為對鮮活農產品的生產、物流方式、零售業態和交易方式都有重要影響。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消費者需求不同。過去消費者更關注價格低廉的產品,近年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增加,更傾向于購買有機、綠色、無污染、可追溯的農產品。同時,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影響下,消費者對流通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消費者希望能與生產者直接交流,從源頭了解產品信息[6]。
最后,加快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建設。面對技術壁壘以及較大的資金投入,冷鏈物流的建設不僅需要政府和相關行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政府要制定和規范相關的冷鏈物流產業政策、法規和有關冷鏈物流的技術指標,為冷鏈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以促進我國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標準化和現代化。政府應為相關企業提供支持。金融機構應通過資金杠桿的形式,如優惠貸款、信托計劃等措施鼓勵物流企業購進冷鏈技術設施,完善冷鏈物流的軟硬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一體化的冷鏈物流信息系統,實現流通各個環節信息及時、準確傳送。要加快冷鏈物流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市場化建設,合理分工,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高冷鏈物流的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