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忠,梁雙偉,李世英,張曉霞,梁俊峰
(1.陽泉市種子管理站 山西 陽泉 045000;2.太原市種子管理站 山西 太原 030000)
馬鈴薯是高產經濟作物之一,因其具有耐旱、耐脊薄、產量高、適應性廣、營養豐富、糧菜兼用及綜合利用用途廣泛等優勢,已成為我國五大糧食作物之一。2015年,農業部把馬鈴薯主糧化列入重要工作議程。馬鈴薯主糧化不僅有助于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而且有助于改善和豐富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馬鈴薯將成為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2016年,農業部正式發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極大地提升了馬鈴薯在農業生產結構中的種植面積[1]。
目前,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400萬hm2,山西省常年種植面積33.3萬hm2。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馬鈴薯成為山西省糧經兼用的作物之一。馬鈴薯廣泛應用于食品、飼料、化工等生產之中,特別是專用型馬鈴薯及其制品發展前景廣闊。一是鮮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25%左右。二是加工原料需求量大。目前全國淀粉生產總量約30萬t,而實際需求量約80萬t。三是馬鈴薯食品市場空間廣大。隨著國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國內對以馬鈴薯為原料的加工食品需求速度不斷遞增。可以肯定,發展馬鈴薯產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陽泉市處于黃土高原東部,屬大陸性氣候,緯度偏低,海拔較高,光照充足。陽泉市馬鈴薯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約為0.33萬hm2,分布在全市3個農業縣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土質肥沃、早晚溫差大,非常適宜馬鈴薯種植,具有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勢。
自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陽泉市農業農村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產業之一,因地制宜開展馬鈴薯產業扶貧工作。以陽泉市西部傳統優勢產區作為示范區域,實施脫毒馬鈴薯優良品種引進示范推廣。以山西三來食品有限公司和西辰馬鈴薯合作社為龍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實行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按照種植規范化、施肥定量化、管理科學化、收獲適時化等科學措施,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產業鏈,實現標準化生產,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和精準脫貧同步推進。
2017年以來,在全市扶貧村和傳統優勢種植區域無償發放大量脫毒馬鈴薯種薯進行布點觀察。其中,2017年安排33.3 hm2,品種以冀張薯14為主;2018年安排26.6 hm2,也是冀張薯14為主,少量希森6號;2019年,安排千余畝(1畝=667 m2)進行示范。
2017年,陽泉市農業農村局建設33.3 hm2脫毒馬鈴薯一級種薯繁育示范田,重點在傳統優勢種植區的盂縣貧困村、盂縣種畜場、南村農場開展。繁育、試驗品種為冀張薯14號、荷蘭15號、大同里外黃、晉薯16號、克新1號。經2017年收獲測產,張薯14號2 450 kg/667 m2,荷蘭15號2 400 kg/667 m2,大同里外黃2 400 kg/667 m2,克新1號1 350 kg/667 m2。除克新1號,平均產量達2 000 kg/667 m2以上,都高于本地對照品種,個別農戶產量達4 000 kg/667 m2。這些品種田間表現好、無病害發生、綜合性狀優良,是適宜本地進一步推廣的優良品種。
2018年,為了進一步提高全市馬鈴薯產業的經濟效益,西辰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在繁育示范的基礎上,選用優質脫毒種薯,通過加強農機和農技的結合,運用滴灌技術、機械起壟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集中示范4.6 hm2馬鈴薯種薯。選取4個脫毒馬鈴薯品種,分別為冀張薯14號、荷蘭15、冀張薯12號和晉薯16號。收獲后測產,產量達到了3 000 kg/667 m2,生產了21萬kg優質馬鈴薯,總收入90萬元,效益良好。
2019年,為了深入觀察不同區域地理環境適應情況,更有效做好扶貧工作,擴大試驗范圍,陽泉市繼續安排近萬斤(1斤=0.5 kg)優質脫毒、新優品種無償發放給其他地理、氣候條件適宜地區。品種有希森6號、冀張薯14和荷蘭15等。
2019年,干旱氣候貫穿于作物從播種至收獲全生育期,土豆塊莖形成期至膨大期嚴重缺水,導致結薯數量少、薯塊小、產量低。
在陽泉市郊區,種植品種是希森6號、紅皮土豆、晉薯16,種植密度2 800株/667 m2,根據不同品種不同熟期,采取相應播種時間,花蕾期玉米秸稈覆蓋。在干旱嚴重的情況下,希森6號表現出較高的抗旱性、豐產性,向陽地產量1 500 kg/667 m2,背坡地產量可達2 000 kg/667 m2。紅皮土豆和晉薯16抗旱性較差,產量較低,產量分別是750 kg/667 m2和1 000 kg/667 m2。
在盂縣,布置有晉薯16號、希森6號、克新1號、興佳二號。由于氣候干旱,導致出苗不整齊,但由于土質較好、管理得力,收獲后測產,折合產量依然較高。產量分別為晉薯16號2 500 kg/667 m2、希森6號2 600 kg/667 m2、克新1號1 300 kg/667 m2、興佳2號2 500 kg/667 m2,均表現不錯。
在平定縣兩個集體合作社,全程機械化耕作,包括起壟、種植、收獲等,精心耕作,加強管理,每個品種產量均在2 000 kg/667 m2以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年來,脫毒種薯都比當地傳統品種增產效果好,平均產量達2 000 kg/667 m2以上,增產平均20%以上。
馬鈴薯產業作為陽泉市的傳統產業,目前生產情況仍處于全國中下水平。制約其生產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為種植技術落后,脫毒馬鈴薯品種推廣率低,多采用異地換種或多年自留種的做法,導致馬鈴薯病蟲害頻發,產量不高、商品性差。
第一,優質脫毒馬鈴薯應用率低,商品率低。陽泉市馬鈴薯生產的地理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應用。當地農民對脫毒馬鈴薯的認知度仍然較低,種植的品種或為自留,或為市場購買傳統品種,或為不合格的脫毒種薯。生產中病害發生頻繁,植株偏低,長勢不好,還會出現莖稈變細等情況,導致產量下降。生產馬鈴薯種薯均產最低2 000 kg/667 m2,按售價3.2元/kg計算,收入6 400元/667 m2,減去種子、肥料等費用1 000元/667 m2,純收入5 400元/667 m2。用脫毒馬鈴薯生產商品薯均產2 000 kg/667 m2以上,按售價1.6元/kg計算,收入3 200元/667 m2,減去種子、肥料等費用1 000元/667 m2,純收入2 200元/667 m2。種植傳統品種平均產1 200 kg/667 m2,按售價1.6元/kg計算,收入1 920元/667 m2,減去費用600元/667 m2,純收入1 320元/667 m2。對比可知,種植傳統自留品種比前兩項效益明顯要少。
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制約著馬鈴薯產業發展壯大。陽泉市地處山區,水資源匱乏,農業依然處于“靠天吃飯”的落后局面,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第三,種薯生產企業發展滯后。一方面缺少優質種源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缺少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帶動作用。
第四,機械化生產程度低,人工種植成本高。農業機械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應用較少,大多靠人力完成,成本高且效率低。機械化耕作是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措施。
第五,生產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平均每戶0.13 hm2左右,甚至更少。種植分散,技術指導效果差、傳導慢,與龍頭加工企業合作對接較難,難以有效挖掘馬鈴薯增值潛力。市場體系不健全,信息服務滯后,生產經營帶有很大盲目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更新速度慢。
第六,村里青壯年外出務工,務農人員老齡嚴重,對新技術接受慢,延緩了馬鈴薯產業推進速度。
陽泉市建立優質脫毒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實現優質脫毒馬鈴薯品種的引進推廣,推動市場產銷經營體系逐步完善,把馬鈴薯發展成綠色、高效、社員廣泛參與的可持續發展的陽光產業。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第一,做好整體規劃與種植技術服務,合理制定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政府對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制定扶持補貼政策,運用市場調節功能,促進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
第二,扶持本地脫毒馬鈴薯種薯企業發展,提高脫毒馬鈴薯種薯質量,加強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實現農機、農藝、植保結合,提高馬鈴薯生產技術水平。陽泉市種植馬鈴薯面積0.33萬hm2,以用種量150 kg/667 m2計算,年需求種薯750萬kg,種薯市場需求巨大。如果本地可以生產馬鈴薯種薯,將使陽泉市自然資源優勢得到優化利用,顯著提高馬鈴薯種植效益,大大推進扶貧工作。
第三,著力培育馬鈴薯龍頭加工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伸馬鈴薯產業價值鏈,提高馬鈴薯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四,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帶頭,村、戶為社員的生產合作模式,全面提升馬鈴薯種植水平。政府應扶持龍頭企業,在馬鈴薯主產區建立種植示范區域,支持企業和農民建立穩定的生產關系。推動脫毒種薯應用,帶動和組織周邊農民學習、種植,完善馬鈴薯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要利用好地理優勢、產業優勢,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加快優質脫毒種薯在生產中的應用,促進陽泉市馬鈴薯產業發展。要充分運用和發揮政府扶持、合作社帶頭、種植大戶參與的良好模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完成產業扶貧,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同時,要積極做好宣傳推廣,大力開展培訓工作,推動、引導農民使用優質脫毒種薯,不斷提高馬鈴薯栽培水平,為脫貧攻堅決戰完勝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