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寒
(赤峰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赤峰市為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與蒙冀遼接壤,其南部為環渤海經濟區,屬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北部與傳統牧區接壤,故當地農牧區經濟呈現多樣化發展的特點。
1.1.1 金融機構資金供應現狀分析
目前,主要有兩類金融機構為赤峰市農牧區提供資金,即商業銀行與農村信用合作社。商業銀行的農牧區經營網點共計56處,占商業銀行赤峰市總營業網點數的12.44%;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農牧區營業網點有393處,占農村信用合作社赤峰市經營網點總數的44.66%。上述農牧區經營網點多集中于縣級政府所在地,鄉鎮級行政區域內設立的營業網點較少,僅占農牧區經營網點總量的32.28%,占赤峰市全部營業網點的13.06%。目前赤峰市農牧區存在金融抑制局面,金融機構提供的借貸資金總量有限。
1.1.2 民間資本供給分析
調查問卷顯示,約有50%的人現在或曾經向他人或其他機構提供過資金,可見民間資本已經成為農牧區金融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
1.2.1 借貸現狀
調查問卷顯示,約有53.75%的受訪企業經營者表示曾經有過借貸行為。其中,銀行長期或短期貸款綜合占比為69.25%;網絡貸款、親友借款的比例分別為54.25%、46.76%;向民間職業放貸者或小額貸款公司借款的比重分別為12.5%和6.25%。
1.2.2 借貸意愿
問卷顯示,企業經營者選擇金融機構的比例為81.25%,其次是向親友借款。結合之前的數據可知,受金融抑制的影響,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總量與企業經營者的需求之間存在不對等性。
1.2.3 償還情況
調查問卷顯示,農牧區企業經營者多選擇1~3年期借款,還款期限多為5年以上。由此可見,還款期限明顯滯后于借款期限,證明農牧區企業經營者償還能力較低。
1.2.4 借貸評價
受訪者對民間借貸融資的態度仍是憂大于喜。憂主要集中于安全、高利率或費用、借款條件高、信用風險高及暴力催債等。
受金融抑制局面的影響,農牧區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總量遠遠不能滿足經營者的資金需求。同時,受供小于求的市場供需機制的影響,金融機構提供借款的成本也相對較大,對信用能力及擔保成本的要求也很高,這無形中將部分經營者排除在金融機構借款人之外。為了保證順利經營,部分經營人只能求助于民間資本,導致民間借款成本提升,進而導致經營者的金融費用和融資風險大幅提升。
赤峰市農牧區民間借貸以有償為主,經營用借款比重高達83.62%,其中高利貸比重達到69.05%(以年利率24%為標準)。
此外,赤峰市農牧區高利貸問題呈現出地域不均衡態勢。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寧城縣、林西縣4個旗(縣)的借款利息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綜合分析上述4個旗(縣)的情況發現,其共同特點為均設有能源企業。能源企業能夠誘導經營者投入資金并獲得盈利,進而形成民間高利融資的局面。
赤峰市農牧區民間借貸呈現出高利特點,借貸形式卻愈加隱蔽。小微企業缺乏金融知識,缺少必要的認知和辨別能力,極易陷入高利陷阱,進而導致因資金鏈斷裂而無法正常經營。常見高利借貸手段如下。
(1)貸放先扣。債權人預先扣除部分本金或利息,但債務人仍需要按照約定的本金和利息償還。
(2)重復計算本息。采取定期更換借據的方式,更換借據時,將上一期借款本息全部算作本金。該借款方式實際采用了復利計算法,即“利滾利”。
(3)分期掩蓋下的高利。約定分期償還本金,債權人將借款本息分割成若干還款期償還,允許借款人分期償還并直接規定較高的利息,同時約定借款費用。
(4)隱性利息。在約定借款利息的同時還約定借款手續費、違約金、滯納金、罰息等,因其均屬于借款的成本,故均應作為借款利息處理。
(5)虛增本金。虛增本金金額并記錄在書面借據上,以書面借據作為依據計算借款利息。
(6)虛構債務。以為債權人擔保為由,迫使債務人接受將一筆民間借貸分割成若干書面借據。
農牧區小微企業經營者對法律保護的利息范圍、借貸基本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證人的責任與權利以及法律救濟途徑等方面的認知水平較低。通過查閱1 362個赤峰市經營者民間借貸案例可知,高利借貸或疑似高利借貸案例共計652件,其中缺席判決案例458件(其中98件為借款人下落不明)。超70%的借貸經營者選擇以逃債或拒不出庭方式對抗,直接放棄抗辯的權利,導致暴力抗債、信用危機等。
3.1.1 金融抑制因素與資本剛需下借貸雙方的地位不平等
因農牧區貸款規模小、各類金融信息不集中,加之營利低、信用低等因素,金融機構傾向于將經營業務集中在城鎮。這種金融抑制局面直接導致剛需型經營資金供給不足,經營者只能轉向民間借貸者實現資金融通。這種求大供小的局面導致借貸雙方地位不平等,為不良借貸事件埋下了隱患。
3.1.2 法律原因
目前,我國借貸相關的法律仍以簡單調整民間借貸為主,對高利貸等不良民間借貸通常采取“堵”的方式而忽視了“疏”。這種法律規定對經營性借貸存在一定影響。調查顯示,赤峰市農牧區經營用途借貸占比高達93%,借款資金已經呈現典型的資本化、商業化特征,實踐中也已經出現了職業放貸者、擔保公司、投資工資等市場主體,民間借貸行為實質上已經具有營業性質。法律通常采用嚴格的“堵”的金融管制模式,直接導致金融受到抑制,影響了民間經營資金融通。這種金融抑制除了會給經營者的資金來源造成影響,還會在無形中擴大民間資金的需求,資金剛需又直接導致高利貸的活躍與發展。
3.2.1 政策引導破解金融抑制局面,建立民營資本經營組織
目前,赤峰市農牧區處于供給性金融抑制狀態。針對這種局面,各級政府應當通過經濟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在農牧區的業務覆蓋率,以平衡農牧區資金的供需關系。平衡農牧區借貸需求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建立民營資本經營組織,填補金融機構資金供應的空白區域。針對農牧區居民普遍無法提供有效擔保的情況,可以鼓勵農牧區居民成立信用聯合體,聯合體內的成員可以互相提供擔保,以降低擔保成本。建立農牧區借貸服務機構,將地下金融地上化,有效消除民間經營融資的不良后果。
3.2.2 完善民間借貸立法
應推行民間借貸區分性立法,將民間借款區分為生活用借款及經營用借款。根據不同的借款類型規定不同的借款規范,以約束經營性借貸行為,在規范、凈化民間借貸市場的同時,保證農牧區小微企業資金融通順暢。
3.2.3 完善監管規則
建立民間借貸經營監管體系,對民間借貸的經營過程進行全面監管。一是建立民間借貸市場準入制度,完善事前監督。針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借貸主體,應引導其向貸款公司或民營銀行方向發展,引導地下錢莊發展成合法的借貸主體。二是加強借貸市場監測,強化事中監督。應完善借貸登記備案制度,對民間借貸的數量、資金來源、借貸規模、區域分布、市場利率、資金流動性、資信程度、風險程度等實施動態監管,定期分析并發布監測報告,同時建立托管等金融管理機構風險介入制度,保證民間借貸市場穩定運行。三是建立民間借貸市場退出制度,完善事后監督。鑒于民間資本網絡的復雜性,應重點關注民間借貸提供者的市場退出,否則極有可能誘發借貸危機。政府應當從穩市場的角度出發,建立相關機制。
3.2.4 建立民間借貸咨詢及調解機制
依托村委會等群眾組織或者利用網絡平臺對農牧區居民的民間借貸問題進行解答。建立農牧區民間借貸調解機制,充分發揮調解的作用,降低解決爭議的成本。
3.2.5 加強農牧區居民金融常識普及
繼續提升金融業務人員介紹、電視、網絡及廣告等金融教育渠道的教育能力,積極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教育渠道,以暢通金融教育。在各級國民教育中加大金融、法律常識教育的比重,提高整個社會對金融知識及法律知識的認知度,從而有效影響農牧區居民對金融常識的認知。同時,依托國民教育,實行金融知識課程認證制度。將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及高等學校開放化,農牧區居民可以修讀金融、法律、農業等相應課程,結業后可取得相應的課程認證。該認證可以作為實施民間金融行為的信用憑證,這樣可以在提升農牧區居民金融知識的同時,增強農牧區居民的信用能力。要確定金融教育重點人群,提升重點人群的金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