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鋒
(福建省順昌第一中學 353200)
1.化學教育
化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化學教育關系著社會建設、科學的普及等多方面重要內容.當前,化學教學主要在以下幾方面著重開展,第一是根據自然現象和社會生產開展的公共性教育;第二主要是以化學科學為主要核心內容工具,使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大自然,了解我們的社會,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方法論和世界觀;最后一方面是根據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對在校學生開展的預備教育,以便為后期的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工作.
2.創新意識
自我國開展素質教育以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視,在開展化學教育的時候,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和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養成獨立創新的意識,為學生后期的良好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化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好準備.
1.營造更具創新精神的課堂文化氛圍
創新意識并非可以用手觸摸到的東西,這是一種無形的思想.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首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在此之上營造文化氛圍,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到時代思想的變革,不斷的去創新,在感知優秀先人所創造的思想的時候,從中得以啟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一味的墨守成規,而是要不斷的創新,只有自己創新了,才有資格去要求學生進行創新.
教師創新課堂教學,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對于學習不再一味的照搬照套,更多的是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對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能夠掌握綜合分析知識的能力,敢于說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敢于向權威挑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心理,不斷的加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礎上肯定學生,滿足學生的榮譽感.以此學生才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實踐環節當中,學習的氛圍也會不斷的濃厚,其他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共同開拓,一起創新.例如:在學習鹽類水解反應的內容時,要讓學生自己先了解到酸堿溶液在特定情況中的pH數值情況,讓學生能夠清楚的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酸堿、中性的概念和他們各自的特點.讓學生對實驗進行結果猜測,氯化鈉、氯化氫和乙酸鈉這些物質溶解到水中,溶液的pH會怎樣變化.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開始思考,并結合以往學習到的知識想象這些物質溶解與水之后會是以怎樣的狀態呈現,學生自己判斷,就很容易出現多種認識,并且還會存在差異較大的認識,為了證實猜想,學生只有親自動手實驗,用事實證明猜測結果是否準確,學生經過實驗就會了解到自己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的,針對猜想和實驗結果的差異引發下一個問題,學生的好奇心被引發出來進而不斷的進行思考,產生質疑精神,學生從實驗中明白,要將思維發散,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2.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和聯想
想象的能力是學生開展創新的基本能力,如果沒有了想象,那么學生就不可能會有創新,沒有了想象就不可能認識到更加復雜的物質世界.高中化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培養創新意識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教學的質量,打破傳統應試教育思維,不斷的培養學生對化學的想象力,讓學生積極的開展想象,大膽想象.有很多的學生因為思維沒有打開,其創新意識不高,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學生缺少想象的能力,對于學習無法突破,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固定的思維模式,遇到新的問題就停滯不前了,學生思維受到了緊固,不知道怎樣去想象,怎樣去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例如學習甲烷、氮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不要讓學生直接進行學習和開展實驗操作,先引導學生回憶過去的化學知識,回憶同類型化學物質的反應條件和實驗,然后選擇設計一套實驗裝置,這時,教師要積極的鼓勵學生大膽的想象,不要被課本知識限制,拿出自己的創新設計,學生就會在現有課本實驗基礎上開展創新,或是創新實驗的條件,或是創新實驗的儀器等等,這些改變都是創新,學生在自己創新的實驗設計上進行相互討論,找出不足和問題,相互質疑,改進實驗設計方案,這一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會得到良好的發展,漸漸的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
3.強化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有了創新的意識才能夠形成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也是需要行為實踐的,這就依賴于創新能力,只有具有了創新的思維,才能夠保障創新意識是規律且規范性的;同時只有真正意義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才能夠不斷的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社會人才.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氫氧化鈉溶液滴入氯化鋁的實驗時,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結果應該記憶深刻,但是如果將條件改變,將氯化鋁滴入到氫氧化鈉中又會發生怎樣的反應呢,現象是否和之前的一樣,通過逆向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待學生對結果各自發表之后讓學生親自實驗驗證結果,這樣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強化學生的認知,用實驗現象引導學生開展分析,不斷的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化學實踐的操作能力.
總而言之,創新教育是我國新時代下的教育目標,也是培養我國優秀人才,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高中化學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成為新世紀下的新型創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