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銀行業保險業的發展路徑有了新指引!1月4日,中國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金融結構更加優化,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公司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產品開發能力明顯增強,形成有效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體系。信貸市場、保險市場、信托市場、金融租賃市場和不良資產市場進一步健全完善。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得到有效處置,銀行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該《意見》全文共計七部分三十條,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要點。
建立多層次銀行保險機構體系
《意見》明確,要推動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
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要在“做強”上下功夫,加強各業務條線、各子公司的服務整合、流程銜接和系統融合,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
股份制商業銀行要堅持差異化市場定位,實現特色化經營,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業務模式;
農村中小銀行要堅持支農支小市場定位,增強縣域服務功能,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保險機構要回歸風險保障本源,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風險保障和長期穩定資金。
此外《意見》提出,要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托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鼓勵各類合格投資機構參與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
完善金融產品體系
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意見》提出,要積極開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擴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投放。
《意見》還提出,加大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但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單列信貸計劃、實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等形式,強化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資源保障。
在豐富社會民生領域金融產品供給方面,《意見》明確,要加強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鼓勵保險機構發展滿足消費者終身、長期領取需求的多樣化養老保險產品,支持銀行、信托等開發養老型儲蓄和理財產品。
強化房地產金融監管
在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方面,《意見》強調,銀行保險機構要落實“房住不炒”的定位,嚴格執行房地產金融監管要求,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抑制居民杠桿率過快增長,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一方面,銀行和保險業系統將繼續落實“房住不炒”的精神,后續依然會以此類精神為指導,進而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從落實情況看,主要是涉及到落實金融監管政策、防范違規資金流入、抑制居民杠桿率過快增長。從這個表述可以看出,對于居民杠桿率來說,重點強調要抑制過快增長,所以后續在房貸等領域,依然有管控。
“總體上看,此類政策對于違規資金和杠桿率等方面的管控,客觀上有助于凈化房地產金融環境,對于未來樓市的健康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嚴躍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