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流派從生態學視角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生產方式、生產理念、科技使用等方面進行了批判,認為生態危機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的顯著表現方式之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產生于生態危機四伏的現實環境,吸收借鑒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思想和法蘭克福學派技術批評思想,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技術的非理性造成生態危機爆發所致。要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就必須重視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運用,打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美好幻想,建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在全球范圍內重構技術倫理,而這正是其價值所在。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技術倫理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3-0032-03
人類漫長的工業發展史是一部集收益與危害于一體的工業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托先進的科技躋身工業強國,在享受工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收益時,不可否認的是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危機也愈演愈烈。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種報復是緩慢的,但也是可能致命的。在生態危機頻發的時代,漠視危機只能受制于生態危機,現實的生態環境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危機感,既要在生態危機理論方面積極探索,以幫助指導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也要立足于生態保護的實踐活動,增強防范和應對生態危機的能力。基于此,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危機思想應運而生。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起源的現實環境
(一)全球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現實背景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迅速積累雄厚的資本,直至十九世紀末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自此其憑借雄厚的資本積累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確立了強國的地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漠視生態環境問題,以犧牲生態資源來換取資本利益,這種壓榨式的工業生產短期內確實帶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升,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威脅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遭到破壞,臭氧層出現空洞、水資源污染、土地鹽堿化、森林覆蓋率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干旱、洪澇等自然危機在全球各地頻發,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在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的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者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了生態危機近在眼前,只有通過重新認識生態危機,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層面深入剖析生態危機,從而發現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以探索緩解直至解決生態危機。
(二)生態保護運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
工業發展過度利用生態環境導致生態危機頻發,危及人類生命安全,人類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之于生存的重要性,生態環境保護運動在全球范圍內活躍起來。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強調,為了當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其中包括空氣、水、土地、植物和動物等,必須通過周密計劃或適當管理加以保護。該宣言同時強調,為了保證不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或不可挽回的損害,必須制止在排出有毒物質或其他物質以及散熱時其數量或集中程度超過環境能使之無害的能力。應該支持各國人民反對污染的正義斗爭。此次會議使世界各國開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中國亦是如此,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也一直堅守維護自然安全的重要責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生態保護運動中逐漸形成與發展,關于生態危機思想的認知也得到深化。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思想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的生存發展與自然界休戚相關,人類無法真正脫離自然界而存在,人類需要依托于自然界的補給獲取能量,由此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下去。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空氣、水資源、陽光、食物乃至居住的物質條件等無一不是自然界提供的,自然環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必需的生存資料,還給人類的生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依靠智慧和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始終不能違背自然環境的規律去隨意進行生產勞動。自然規律是客觀的,不隨著人類的主觀意志而改變,人類需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進行生產勞動與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相對的關系,人與自然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統一。“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它是人通過自身的各種活動來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勞動過程中維持平衡,要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充分借鑒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基礎,運用生態學視角來探索生態危機,認為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唯物主義始終堅持立足于現實實踐,從未忽視社會生產發展所必需的物質基礎與自然歷史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倡導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自然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生態危機的形成并非一日之事,那么在解決生態危機的過程中必然也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與努力。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思想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科技革命的助推之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逐步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掌握了世界市場的規則,并將資本主義生產利益最大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顧生態環境,肆意揮霍自然資源以獲取高額利潤,這樣的方式看似帶來社會生產的進步,實則在將人類推向生態危機的深淵。特別是科技被某些人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災難,引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重視與關注,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施密特等為代表的早期法蘭克福學者,在批判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逐漸開創了技術理性批判理論。霍克海默、阿多諾批判科技,認為科技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合,其結果就是加強對人的統治,這是資本主義統治人的一種方式,并非是推動人類的進步。他們認為,在啟蒙運動中發展而來的科學技術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用來鞏固自身而研究出來的,科技無法獨立于資本主義,反而是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的工具。科技不僅能夠對人進行控制,自然也無法逃脫科技的掌控。馬爾庫塞認為,科技帶來了社會生產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便利,但科技也導致了自然的失衡發展。不僅如此,科技創造了機器,機器的高效生產取代了人的勞動,使人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受到影響。人在與機器交往過程中逐漸失去自我,機器大規模生產出來的商品激發了無窮無盡的購買欲望,欲望無限又推動機器的再一次大規模生產,欲望激發無節制的生產與有限的自然資源矛盾,自然資源無法滿足資本主義生產出來的無窮盡的消費欲望。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并沒有完全繼承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批判思想,而是辯證地汲取了法蘭克福學派關于技術的觀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技術是中立的,并無好壞之分,關鍵在于選擇技術的人,以及技術的實際選擇。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的操控之下成為控制人與自然的工具,自然在科技力量的破壞下出現生態危機,因此,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要想真正解決生態危機,就要解決資本主義操控下的科學技術對人的侵蝕,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科技正確認識自然危機,便可以重新推動構建科技倫理,實現科技服務于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生態危機爆發,從而促使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福斯特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操控下的工業環境主要由六個方面構成,即“金融資本家、工薪階層、技術進步擴大再生產、消費者的瘋狂消費、政府以及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滲透”,這六個方面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最終不斷地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步與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環境下,社會與人的關系既是密切的,又是割裂的,密切在于人的消費欲望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生產規模,加之技術的革新與進步,為資本主義的再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技術動力,資本家通過強大的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并源源不斷地向消費者提供消費品,從而獲取最大的效益。而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社會與人也出現一種割裂的傾向,資本主義更加重視經濟利益的獲取,對人的本質需求不再那么關注,反而是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標;其是為了利益去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消費品,激發人的消費欲望,而不是真正為了人的生存發展去生產物品。高漲的消費欲望,促使生產者不顧及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盲目開發有限的資源,甚至竭澤而漁,破壞生態鏈,導致生態危機頻發。尤其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本主義促使消費異化。消費主義價值觀得以全球傳播和普及,消費成為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動的同時,也逐漸衍生為人進行炫耀和攀比的工具,人在消費欲望的驅使下逐漸迷失在資本家提供的消費場景里。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技術的非理性造成生態危機爆發,從而推動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發展。非理性的技術應用于生產,利益作為根本追求,忽視自然生態的發展,成為推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發展的原因。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社會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層級結構,處在最上層的是擁有巨額財富的金融資本家,而居于結構底層的則是工薪階層和社會貧困人口,倒金字塔般的社會層級結構,所顯示出的是社會財富的不均衡以及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頂層的人迫切追求經濟效益,不惜犧牲生態資源,底層的人迫于生活不得不購買存在污染可能的消費品,如此循環,最終導致生態問題頻發。
從長期發展來看,金融資本家掌握了絕對的生產話語權,為了能夠獲取高額的收益,他們必然會選擇低成本的生產原料,或是極度壓榨自然資源,這樣造成的結果便是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資本家將自然資源認為是生產資本,也不過是為資本主義盲目擴張的生產計劃作掩護。面臨日益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吸收法蘭克福學派的基礎上,強調通過對技術倫理和生產方式的發展與重構,打破資本主義技術生產控制,從而讓技術生產重視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為人類的自由解放作出貢獻。
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實際運用
生態危機問題關乎全球生存安全,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重視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運用。
首先,解決“生態危機”就是要打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美好幻想,重新認識生態自然,與生態環境建立和諧共處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無法獨立于自然而生產,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發展,如果摒棄生態自然,那么自然也必將帶給人類災難。其次,樹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消費主義價值觀必然加速自然資源的消耗程度,導致有限資源與生產發展之間的矛盾激化。因此,必須重新傳播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引導人們不盲目跟風,選擇綠色產品,適度且合理消費。最后,消滅生態危機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重構技術倫理,消除浪費性生產,消除對環境具有破壞性的生產。技術本身并無屬性,但如果將技術與資本主義擴張思維進行結合,便會引發技術生產與生態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將技術置于合理的使用范圍內,消除資本主義對技術的壟斷和控制,加強對技術使用的監督,同時消除資本主義運用技術壓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如此,還需要通過技術消除不合理的消費欲望,阻止消費主義的大范圍傳播,從而實現技術、消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五、結語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視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社會危機,這一危機起源于資本主義不加節制的生產方式,以及過度操控科學技術,導致人與自然失去原本的和諧發展關系,資本主義制度是導致生態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在分析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發展過程中,也要立足于全球社會生產實踐,發現全球社會生產存在的問題,從中汲取可能導致生態危機產生的因素并加以分析,才能進一步地推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的運用與發展。同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危機思想研究指出。只有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始終堅信尊重自然的重要性,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陳紅兵.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階段——《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4]王雨辰.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理論何以可能?——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J].哲學研究,2010(12).
[5]劉歆,蘇百義.安德烈·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多維透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
[6]秦步煥,王中汝.馬克思異化思想的演變探析——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和《資本論》[J].科學社會主義,2019(1).
[7]范雯綺.戴維·佩珀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生態建設[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4(2).
[8]陳捷,包慶德.青年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呈現及其當代價值——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解讀[J].鄱陽湖學刊,2014(4).
作者簡介:李慧君(1995—),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單位為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外國哲學。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