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一批社會名流在國內積極倡導火葬,代表人物有醫學界名流伍連德、余子維,文化界名流夏丐尊、朱自清、葛利普,政界名流伍廷芳、伍朝樞、林直勉、嚴春陽、謝祺,其他社會名流穆恕再、黃伯樵、汪子健。他們促成了有的地方政府修建火葬場,促成了火葬協會的成立,促成了中國派員參加世界火葬大會。他們中不少人用實際行動來宣傳和號召火葬,在社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他們引領了殯葬改革、移風易俗的潮流,促使社會大眾越來越多地關注和了解火葬,擴大了新式殯葬觀念的社會影響,減緩了保守勢力對火葬的阻抗。
關鍵詞:民國時期;社會名流;火葬;倡導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3-0086-03
在清朝結束前的幾千年里,中國盛行著土葬禮俗。除虔誠的佛教信徒和一些少數民族民眾選擇死后火葬外,社會大眾無論尊卑貴賤都選擇死后土葬。這就造成了耕地減少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是近代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此類問題益發嚴重。民國時期,為了破除社會大眾頭腦里根深蒂固的土葬觀念,一批社會名流殫精竭慮地倡導火葬,甚至以身作則地帶頭火葬。
一、民國時期醫學界、文化界名流對火葬的倡導
近代在中國推行火葬上最為積極、貢獻最大的人物當數醫學界名流伍連德博士。早在清末1910—1911年東北爆發大面積鼠疫時,臨危受命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的伍連德就成功地爭取到清政府的同意,果斷地將鼠疫死者尸體集中火葬,從而及時地撲滅了這場瘟疫。民國時期伍連德仍不遺余力地在中國倡導火葬。1936年,他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火葬協會,計劃開展以下五項工作:“(一)推行衛生化、經濟化及美術化之葬法。(二)協助政府及人民利用現為墳墓所占之土地,改種農產,俾政府可得稅收,人民可得進益。(三)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美術化火葬場,以供欲火葬者之需要,并求適合吾國固有習慣及風俗。(四)努力宣傳火葬之利益。(五)設法聯絡世界各國之同類團體。”[1]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政府決定在江灣籌建上海市立火葬場。該火葬場建設經費預算為4萬元,伍連德主動認捐了1萬元[2]。他還通過演講的方式向社會各界宣傳火葬:“我國古時即有火葬,墨子節葬篇即是提倡火葬,漢時佛教大興,火葬之風亦盛,但儒家主張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之,因之受一打擊,結果全國十一分之一可耕之地均為墳墓占去,直至今日,國內食糧反不能自給,須仰給于人,經濟上之損失何可勝計。欲實現總理之民生主義,推行火葬實亦為必要之一端。即以本市(上海)而論,四郊浮厝棺柩及墳墓亦不在少,非但有礙觀瞻,抑且不合衛生。”[3]1937年9月,伍連德作為中國代表赴倫敦出席萬國火葬大會第一次會議,參與討論了火葬的新方法及其經濟、衛生等問題[4-5]。
早年曾在東京協助孫中山組織同盟會的醫學界名流余子維醫師躬體力行地倡導火葬。他還是中國遺囑志愿解剖第一人。1933年,余子維身患癌癥,彌留之際立下了遺體解剖和火葬的遺囑:“余由中醫而習西醫,嘗謂解剖乃研究醫學之要務,茲余病胃癌,深知無生理,死后應將余尸體即行剖視,求其癥結之所在,余子及婿暨知友等,多習西醫,必能成吾志而解剖之,遺體可火化之,若火化不便,應單獨葬于太平天國遺民王小谷先生之墓下,亦所以志余革命之意于永遠也。”[6]余子維的舉動在醫學界產生了強烈反響,全國醫師聯合會對他進行了表彰,并將該協會主辦的《醫事匯刊》1935年第7卷第7期命名為“余子維先生紀念專刊”。
著名文學家夏丐尊、朱自清也是以帶頭火葬的方式來倡導火葬。1946年,夏丐尊臨終時留下了火葬遺囑,指定請芝峰法師舉火[7]。1948年,朱自清病逝,也選擇了火葬。據天津《益世報》報道:“朱自清尸體由200余友好送出城后,在廣濟寺塔院舉行簡單儀式。由馮友蘭主祭,于下午1時30分實行火葬,16日取骨灰,定月末舉行追悼會。”[8]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葛利普(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1920年來華,此后在中國工作長達26年,對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1946年,他在北平病重彌留之際遺囑要實行火葬。《大公報》向社會大眾報道:“曾要求入華籍之世界知名地質學家葛利普,于20日下午5時半逝世,留有遺囑。定23日下午由豐盛胡同移靈至朝陽門外舉行火葬,并在協和禮堂舉行紀念儀式。骨灰埋葬于北京大學地質館前,正電渝昆征求同意,屆時再開追悼大會。”[9]
二、民國時期政界名流對火葬的倡導
政界名流伍廷芳、伍朝樞父子相繼火葬是民國時期的一段佳話,感動了許多國人。
伍廷芳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法學家,擔任過中華民國軍政府和護法軍政府的外交總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廣東革命政府外交總長兼財政總長、廣東省長伍廷芳堅定不移地支持孫中山平叛,對陳炯明的惡行非常憤慨,一氣之下病情迅速加重。伍廷芳彌留之際囑咐兒子伍朝樞:“吾聞人死后火葬最為干凈;我死,用火葬可也!”家人遵照遺囑,在伍廷芳去世三日后為其舉行了火葬[10]。
伍朝樞堪稱古今中外子承父志的典范。他與伍廷芳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曾在倫敦學習法律并取得大律師資格,都擔任過外交總長,都以火葬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伍廷芳火葬后,伍朝樞就向家人交待后事:“(我)將來亦愿如此(行火葬禮)!”1934年1月2日,伍朝樞在香港因突患腦貧血急癥而去世。《益世報》報道了伍朝樞火葬經過:4日下午“5時,即由子女及親屬扶柩入火場,舉行火葬。先由印度人牧師向尸祈禱,然后將尸移出,放入火場焚燒……晚上7時,已化為灰燼矣。”[11]
伍氏父子的舉動為在中國推行火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導和宣傳作用,減緩了傳統勢力對火葬的阻抗,社會有識之士常常以伍氏父子為榜樣來倡導火葬。例如,《申報》在伍廷芳火葬幾天后就發表了題為《喪事無庸奢侈談》的評論文章,高度評價伍家的舉動,號召國人在殯葬上移風易俗:“夫以伍公之功績與勛位之崇隆,以一般眼光膚淺者觀之,以為即在粵開吊若干日,在滬開吊若干日,葬禮一切從奢,社會又何能加以非議?然而伍公之哲嗣不為也。非不為也,特以為為之而無意識也。即伍公之遺囑火葬,其眼光亦高人一等矣!世人平心一思,有伍公之齒德俱尊者,幾人?有伍公之忠于為國者,幾人?不能以此自勉,而喪葬從奢,是何為者?是何為者?”[12]再如,1924年,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建設部長林森向大元帥孫中山呈文,痛陳傳統土葬之弊,請求將廣州永濟藥庫廢址撥建為火葬場,特別提到:“前伍老博士謀救其弊,曾經力倡天葬,即俗所稱火葬。查火葬在吾國宋元間本有流行,現在世界各國更成為共同傾向。洵屬裨益民生,相當可行。當時明白事理以及注重公共衛生之人均表贊同。”孫中山批準了林森的呈文,指令軍政部長程潛、廣東省長楊庶堪遵照辦理[13]。又如,1932年一位名叫彭章順的國人籌備成立湖南火葬會,他在致各處的函件中就特地以伍廷芳為榜樣來提倡火葬[14]。又如,1937年《實報半月刊》發表了《提倡火葬》一文,特別提到:“賢達之士,如伍廷芳、伍朝樞父子,以身作則,概用火葬。久而久之,風氣一開,人人皆視火葬為當然之事,不復視為奇怪而裹足不前矣。”[15]
1934年,政界名流除了伍朝樞外,還有林直勉和嚴春陽也實行了火葬。7月底,原淞滬警察廳長兼戒嚴司令嚴春陽病逝,其家屬遵其遺矚,將其靈柩運回石港原籍火葬[16]。國民黨中央委員兼西南政務委員林直勉于8月9日在廣州梅花村私邸病故,于12日在小北外白云庵火化[17]。
1937年1月,財政部稅務署長謝祺患肝癌病逝,也選擇了火葬。《申報》向社會大眾介紹了謝祺的火葬過程:“(11日)晨8時,舉行火葬。循例,親友于舉行火葬時,均不得前往睹視。所遺骨灰,決暫厝萬國殯儀館,再運回廣東新會原籍下葬。”“謝氏生前,致力公用事業及辦理稅務,于國家、社會頗有貢獻,各界對其逝世,甚為悲悼,昨日下午赴執紼者,有宋子文、吳鐵城等600余人。”[18]
三、民國時期其他社會名流對火葬的倡導
1937年初,滬紳穆恕再患腦充血逝世后實行了火葬,在社會上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據《申報》報道:“穆氏自(1月)30日逝世后,即在(上海)萬國殯儀館大殮。昨日(2日)上午8時3刻,將遺骸盛于玻璃棺內,由南市救火會救火車裝運,經膠州路、愚園路、靜安寺路而達工部局火葬場。前往執紼者,團體方面,有本市保衛團,南市、閘北、市中心區、吳淞及公共租界、法租界各區救火會會員等;個人到者,有朱子橋、王一亭、顧罄一、黃任之、沈信卿、黃伯樵、毛子堅、譚伯英,及穆氏親友等500余人。事前穆氏家屬,遵奉遺命,概未驚動親友,然各界均自動前往參加,故喪儀行列,達一里有余,備極整齊嚴肅。”“靈柩抵達火葬場門口,由滬南區救火會會員6人,親自扛運至火葬場,執紼者分隊立于甬道兩旁,全體舉手致敬。嗣即將遺骸改裝于火葬用之特制棺木內,送入焚燒爐。此爐系工部局最新設備,用煤氣燃燒。所有衣衾棺木等,無一金屬物,故燒后,除骨殖成灰可以保存外,其余均頃刻化氣分散,至為迅捷。家屬另備一銅質小柩一具,約1尺半見方,專供存儲骨灰,留作永遠供奉紀念。”[19]穆恕再火葬一時間引發了人們對火葬的討論。《新聞報》發表了題為《提倡火葬》的評論文章,高度評價穆恕再的火葬行為:“數天前,上海數一數二的紳士穆恕再先生死了,他家的報喪條上寫著:‘謹遵遺命,擇日火葬。并定于2月1日,在上海工部局火葬處火葬。這位老先生,確是勇敢的提倡火葬者。”[20]
受穆恕再的影響,為穆恕再執紼的黃伯樵也選擇了死后火葬。黃伯樵是中國鐵路事業的先驅之一。1948年2月6日,正經營著中國紡織機器制造公司的黃伯樵因突發冠狀動脈狹心癥而亡。黃柏樵的火葬也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9日上午9時,開始祭典,團體舉行公祭者有上海市公用局、京滬區鐵路管理局、中國科學社、中國工程師學會上海分會、德華標準大字典出版社、閘北水電公司、同濟大學、同濟大學校友會、德奧瑞同學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職業學校、中華職業學校校友會、第六區棉紡織工業同業公會、中國紡織機器制造公司董監事職員工友,其它親友前往致祭者,終日不絕,莫不痛惜下淚。下午3時,在靜安公墓舉行火葬。10日上午11時,其儲灰之靈藏,復由殯儀館送往靜安公墓,安置于灰盒。”“聞黃氏生前參加工作之各機關團體,擬定期舉行追悼會,其友好并擬討論永久紀念辦法。”[21]
著名律師汪子健也是火葬的積極倡導者之一。抗戰期間,汪子健停業在家居住,不幸患上中風癥,從此臥床多年。1947年,他在病逝前留下遺囑:“不發訃,不開吊,即日火葬。”病逝后,他的家屬遵照遺言,葬禮一切從簡,親朋好友甚至將花圈等物也免去[22]。
總而言之,民國時期一批社會名流深刻地認識到土葬有著嚴重的弊病,預見火葬將是大勢所趨,進而勇敢地向社會大眾倡導火葬并身體力行,引領了殯葬改革、移風易俗的潮流,擴大了新式殯葬觀念的社會影響。當然,民國時期倡導火葬還只是一個起點,當時火葬還沒有在全國大范圍地實施。
參考文獻:
[1]中國火葬協會已得上海市政府贊助[J].新醫藥雜志, 1936(10).
[2]籌建市立火葬場[N].申報,1936-06-17(12).
[3]伍連德籌組中國火葬協會.昨在都城飯店演講[N].申報, 1936-06-20(15).
[4]伍連德今晨放洋使命,出席國際農村衛生會,續往萬國火葬首次會[N].申報,1937-06-25(14).
[5]出席遠東農衛會議,伍連德昨出國[N].申報,1937-06-26(13).
[6]森子(余子維的別號).遺囑[J].醫事匯刊,1935(4).
[7]徐調孚.夏丐尊先生火葬記[J].周報(上海),1946(37).
[8]朱自清遺體定月中火葬[N].益世報(天津),1948-08-14(3).
[9]名地質學家葛利普在平逝世,定今移靈朝陽門外火葬[N].大公報(天津),1946-03-23(3).
[10]伍廷芳逝世之詳情[N].申報,1922-07-01(10).
[11]伍朝樞自死以至成灰[N].益世報,1934-01-13(14).
[12]玲.禮俗:喪事無庸奢侈談(二)[N].申報,1923-07-16.
[13]大元帥訓令第二七四號[J].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 1924(16).
[14]彭章順提倡火葬[J].興華,1932(47).
[15]趙錫麟.提倡火葬[J].實報半月刊,1937(15).
[16]嚴春陽在石港火葬[N].申報,1934-08-03(10).
[17]一月來之廣東:林直勉遺骸今天火化[J].廣東旅滬同鄉會月刊,1934(11).
[18]謝祺遺體昨日出殯今晨火葬[N].申報,1937-01-11(10).
[19]滬紳穆恕再昨火葬,出殯執紼者五百余,骨殖成灰存儲銅柩[N].申報,1937-02-03(15).
[20]懷霖.提倡火葬[J].現代父母,1937(3).
[21]黃伯樵遺體火葬,各界將開會追悼[N].申報,1948-02-13(4).
[22]汪子健病逝,將遵囑火葬[N].申報,1947-02-02(5).
作者簡介:張紹春(1969—),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學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火葬事業研究”(編號:16K059)的有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