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民黨的角度探析其內戰中戰敗的原因,從政治邏輯來看,這與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失去民心關系重大;從經濟邏輯來看,國民黨主張黨管資本,提出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并未有效實施,貪污腐化嚴重,金融改革失敗;從軍事邏輯來看,國民黨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其軍隊戰略戰術協同較差,內部矛盾激化,紀律敗壞。因此,國民黨的政權覆滅是必然事件。
關鍵詞: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原因
中圖分類號:K26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3-0089-03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際,國共兩黨雙方的實力極為懸殊,國民黨政權對外有美國扶持,對內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等都占據絕對優勢。但在第三次國內戰爭中,國民黨卻被共產黨擊敗。國民黨為何會失敗?“國民黨既離開民權主義,亦離開民生主義……使政府成為不能解決人民問題之政府,黨即成為不能解決人民問題之黨,失去各階層之同情與擁護。”國民黨既不愿失去其既得利益,又無法保障人民的權益,一意孤行,最終失去人民的擁護。除了國民黨離開三民主義,失去民心之外,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表現使其在內戰中由上風轉為下風。
一、政治邏輯:獨裁統治
剛經歷十四年抗戰的中國人更加向往和平,和平是民心所向,但為何國共雙方會兵戎相向,國民黨為何不愿與共產黨共存?在這場紛爭中,國民黨應擔主要責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希望“一家獨大”,妄圖控制整個中國,拒絕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這種事實上的獨裁統治是國民黨不愿與共產黨共存的原因之一。
(一)國民黨內部派系紛爭,中央權威流失
“派系政治”是國民黨的一大特點,在北伐以后,許多地方勢力納入國民黨體系之中,這使得國民黨內部更加錯綜復雜。雖然在經過一系列的斗爭后,最終形成了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黨政治軍事力量體系,但派系斗爭一直存在。同時,蔣介石需要各方力量之間相互制衡,以實現中央權威的統治,這就造成國民黨看似是中央權威的強化但實質上中央權威流失,個人專權的現象層出不窮,黨內矛盾不斷。
當國民黨出現統治危機時,黨內并不是團結奮斗、力挽狂瀾,許多國民黨黨員對危機無動于衷,而國民黨的高層更是趁機利用權位謀取更多利益,這就為國民黨全黨上下的腐敗現象打開了閘門。換言之,“這種產生于統制經濟與自由經濟夾縫中的結構性腐敗,彌漫于國民黨各級政府官僚機構。”[2]這種不加約束的權力濫用加快了國民黨走向衰敗的步伐。
(二)撕毀“雙十協定”,蓄意挑起戰爭
在抗戰勝利之后,國共雙方都希望能爭取中間勢力,注重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以穩固民心。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實力方面弱于國民黨,因此更為重視社會輿論的力量,并且出于對和平的爭取,毛澤東飛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蔣介石卻一意孤行撕毀了“雙十協定”,他認為協定不利于國民黨對中國的統治,且對本人的地位也充斥著威脅。接著國民黨開始采取一系列排斥、鎮壓共產黨的政策,剝奪廣大工農的權利,主張“一個政黨,一個主義”,推行特務統治,實行反共政策,發動了進攻解放區的戰爭。
“政權建設的根本是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3]蔣介石這種背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棄人民的利益于不顧的行為,最終遭到人民的唾棄,人民選擇剝奪國民黨的政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保障自身的權益。
(三)嚴禁言論自由,國民黨合理性受質疑
國民黨為了鞏固自己的獨裁統治,下令禁止各界對其進行批評,尤其是對一些進步刊物進行查封,這就導致各界人士對國民黨的政權越發懷疑,甚至就連國民黨內部都發出了質疑的聲音,將自己陷入了政黨合理性的懷疑紛爭中。蔣介石說:“無論軍事、政治、經濟、外交,哪一方面,實在沒有表現成績,不僅一般民眾感覺不滿,就是本黨同志,也覺得不滿。”[1]
“特務組織是集恐怖、兇殘為一體的黑暗勢力的典型。”[3]國民黨特務不僅打壓、策反共產黨和其他黨派,而且還監視地方軍閥和國民黨官員,這就使得許多國民黨官員由于恐懼、反感開始將矛頭對準國民黨統治集團,進而紛紛倒戈相向,打擊國民黨的統治。
雖然在后期國民黨提出過要進行革新,堅決反對官僚主義,開展肅正運動,對侵蝕國家利益、限制國民黨政策實施的相關人員進行處分,但由于該黨長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官僚主義傳統和復雜無比的內部矛盾,使得國民黨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良措施都無法實現,國民黨龐大的官僚機器已經成了惰性與慣性的代名詞。連蔣介石都感嘆道:“我們為什么會弄到這種地步,為什么會弄到人人束手無策,人人失去信心;本來在很好的環境,具有很好的條件,一到我們的手里,就毫無辦法,這真是最恥辱最可痛的問題。”[1]
二、經濟邏輯:黨管資本
1927年國民黨在南京建立政權,實施一黨“訓政”的理念,由國家政權掌控經濟命脈。在抗戰時期,由于需要資源不斷供應前線,使得國民黨實施“官僚資本”政策的進程加快,金融、工業資本逐漸控制了國家經濟的命脈,隨之而來出現了一系列貪污腐敗問題。在奉行一黨“訓政”的理念之下,國民黨內部監督乏力,本應負責運行這些國家資本的不少官員利用其職務之便,將國家資本轉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國民黨的貪污腐敗問題嚴重,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批判國民黨這種“官僚資本主義”的作風。
一是土地改良政策形同虛設,民心潰敗。國民黨政權一直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要改良土地政策無疑會觸動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在國民黨土地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各級官員陽奉陰違,消極推行土地改良政策,這都注定了國民黨政府土地改良政策的失敗。
1927年,國民黨政府宣布繼續實施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政策,推行土地改良,制定了《佃農保護法案》,但這些法律根本就是紙上談兵,沒有得到貫徹實施,因而農民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隨后頒布的《土地法》和《土地法實施法》都沒有有效實施。1931年到1937年間,國民黨雖然一直在進行土地法改良,但許多國民黨地方官員與當地的地主相互勾結,無視農民無土地耕作的事實,反而將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歸還給地主。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的人數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獲得農民的擁護就相當于獲得了勝利。國民黨這種形同虛設的土地改良政策是其失去民心,造成政權覆滅的重要原因。
二是“官倒”盛行,經濟迅速崩潰。在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對國家資本的控制達到巔峰,社會各界對于官僚資本的批判不絕于耳,甚至達到了國民黨高層人員也無法漠視的程度。許多國家資本名義上是由國家政權控制支配,但實際負責人卻是個人,這些人通過復雜的派系關系和其他因素,使得國有企業完全成為為自己謀私利的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有的國家資本都受到社會各界的懷疑,認為其糟得多。
“官倒”促使當時投資性產業迅速發展,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許多國民黨官員投機倒把,造成了社會上大量的囤積居奇現象,甚至許多國民黨官員直接倒賣黃金。這種情況下,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越來越少,進行物質生產的人越來越少,最終導致商品供不應求,物價飛漲,社會經濟秩序土崩瓦解,加速了國民黨統治地區的經濟崩潰。
三是貨幣改革失敗,出現經濟危機。為了償還巨額的戰爭費用,國民黨于1935年至1948年大量發行法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速上漲,進而法幣瘋狂貶值,社會經濟秩序面臨崩塌。為了緩解通貨膨脹,挽救瀕臨崩潰的經濟,國民黨政權于1948年8月19日實行金圓券改革,宣布發行20億元金圓券,以1:300萬的比例收回法幣,實行最嚴厲的價格管控,強壓物價。但這種暴力手段并不能挽救國民黨的經濟危機,依賴暴力手段的幣制改革根本無力解決國民黨內部的各種矛盾紛爭,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將其內部矛盾擴大化,并進一步威脅著國民黨政權的穩固。12月28日,國民黨政權無奈宣布改革失敗,取消限定價格,金圓券隨之也如法幣一般瘋狂貶值,幣制改革加速了國民黨經濟的崩潰。
三、軍事邏輯:戰略失誤
軍事斗爭是由政治主導的,國民黨軍事方面的失敗與其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失利密切相關。蔣介石后來分析其在大陸失敗的原因時,提出軍事方面的紀律問題是首要問題,而“三民主義”沒有貫徹落實是重要原因,同時也有著軍事制度尚未完善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戰略戰術上的失誤。自第三次國內戰爭之初起,國民黨在軍事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失誤導致其一步步失去了最初的優勢。在戰爭全面爆發前期,國民黨雖然在軍事上占上風,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戰爭指導的全盤戰略部署與戰術規劃。同時,在作戰的過程中,蔣介石一人獨斷決定戰爭規劃和戰略部署,忽視全局的、長遠的作戰規劃,使得國民黨軍在作戰時只計較短期的得失,失去了軍事上的主動權。
一是戰略協同較少,軍隊內部矛盾不斷。在戰略方面,國民黨軍隊存在著諸多缺陷,導致在全面內戰開始后國民黨不斷失利。汪朝光指出,國民黨在作戰過程中較為被動,加之軍隊與軍隊之間協同作戰水平較差,各戰場之間、各戰場內部以至軍與軍、師與師之間,少有協同配合的成功范例。同時,國民黨黨內派系林立,各種人際關系較為復雜,加劇了協同作戰的難度。“戰爭是一個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方面內部的綜合行為,國民黨……只想以軍事解決問題,陷入了惟軍事論的誤區。”[1]國民黨在戰略和戰術等方面都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必然在軍事上節節潰敗。蔣介石在敗退臺灣后進行了反思,他認為國民黨在軍事方面的失敗是由于戰略的錯誤造成。
二是軍隊指揮能力差,戰略戰術教條化。國民黨官員指揮和情報能力低下,有的對戰略戰術的理解近于教條和機械,軍中不少戰區的指揮官竟然是長期沒有進行實戰歷練的人。同時,蔣介石過于獨裁,用人失當,使其在作戰指揮過程中連連失誤。在進行軍事作戰時,由于蔣介石喜歡一竿子插到底,導致有的指揮官只是等待觀望,無法下令指揮,既不敢守,又不敢攻,導致作戰中產生惡性循環。蔣介石對此也指出,國民黨的援助軍隊在沒有做好充分的計劃之前就存在可能會無法完成任務的心思,導致受困隊伍無法得到援軍的幫助,久而久之,受困隊伍不相信援軍,因此想要突圍,造成全軍覆沒。
三是軍隊紀律敗壞,官員只重享受。軍事紀律的敗壞無疑對國民黨來說是致命的缺陷,在政治上國民黨內部派系紛爭,各方勢力的矛盾不斷激化,導致國民黨無法協同合作,紀律敗壞的現象十分嚴重。蔣介石也指出國民黨內部的軍隊紀綱的敗壞極其嚴重。許多軍長可以不通過請假就擅離職守,自由行動,也有許多指揮官在作戰時只顧自身安危,根本不顧作戰計劃和戰場全局,只想一味地保全自身實力。
同時,國民黨的許多高級將領只管自身升官發財,在生活上重視物質享受,驕奢淫逸,而其帶領的軍隊部下卻食不果腹,生命根本無法得到保障,這樣的行為導致國民黨軍隊斗志的喪失,根本無需別人擊敗,他們自己就已經將自己擊敗了。當戰場上的士兵因為食不果腹無法進行作戰,當其父母無法解決生存問題,這些士兵必定會對自己為之付出生命的事情進行懷疑,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既無法回答士兵們的質疑,又無法保障士兵及其親人的生存問題,為何而戰的疑問就難以解釋,國民黨的失敗已就此注定。
四、結語
一個政權能否長期存在取決于人民對其的態度。國民黨政權雖然在解放戰爭初期占據絕對優勢,但因為國民黨發動的這場戰事實質上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得不到人民擁護的戰爭必然會師出無名,進而導致軍隊的士氣下降,國民黨軍隊內部有的人不擁護蔣介石,所以棄暗投明的事時有發生,就連蔣介石本人也承認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低,喪失了作為軍隊應有的戰斗力。在內戰期間,國民黨從原來的上風轉為下風,被原本力量薄弱的共產黨擊敗,就已經說明了歷史是無法倒退的,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發展的主體,任何忽視人民群眾力量的戰爭,必然會失敗。
南京國民政府自成立以后,妄圖通過獨裁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雖然在經濟上意圖通過推行土地改良政策以及貨幣政策以解決經濟危機,但由于政策并沒有依據實際情況而定,加之其推行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使得許多相關的經濟政策并沒有落地實施,導致其經濟方面的改良失敗。在政治方面,國民黨致力于強化中央權威,以鞏固其獨裁統治,但卻因政府單純依靠武力鎮壓來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并不顧人民安危發動了非正義的戰爭,導致統治的合理性喪失,最終必然會造成國民黨統治的崩潰。在軍事方面雖然國民黨軍隊人數眾多,但由于許多軍官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不愿再打仗,還有一些軍官戰略戰術水平有限,也有一部分官員狂妄自大,沒有重視不斷崛起的共產黨,導致國民黨在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三場戰役直接決定了國民黨失敗的命運。
參考文獻:
[1]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許紀霖.四十年代末期國民黨政治衰敗新論[J].探索與爭鳴,1993(2).
[3]楊楊.從人心向背看國民黨政權失敗的歷史必然性[J].福建黨史月刊,2012(22).
[4]潘廣輝,張風梅.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失敗的經濟政策因素[J].理論學刊,2003(1).
[5]劉景嵐.從政治整合的失敗看南京國民黨政權崩潰的歷史必然性[J].東北師大學報,2003(1).
[6]文松.十余年來南京國民黨政權失敗原因研究綜述[J].歷史教學,2001(9).
作者簡介:薛玉紅(1995—),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單位為華東政法大學,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法哲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