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暢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生產性服務業,顧名思義為生產者服務的行業,對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集聚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企業在工業區集聚可以產生規模經濟,從而使產品的單位成本下降。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處在深刻調整時期,我國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戰略。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地處西南邊疆 “邊陲末梢”的廣西意義非凡。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筆者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廣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現象旨在能廣西經濟而言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時效性。
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是現代區域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發展規律,并且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的新興增長極 。生產性服務業當前已經被稱為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擔者。由此可以預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過程中形成的專業分工,將促進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和服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廣西北部灣城市群的競爭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當生產性服務業行業規模發展一定程度便會吸引相似的企業集聚某個地域或空間,即實現了規模效應和范圍經濟,其對應的產業就會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和區域影響力,進而形成相應的區域品牌認同。通過品牌效應, 使服務企業獲得更高的市場認同度和占有率, 進一步提高該區域服務產品的市場需求。
按照《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的分類標準,生產性服務業包含研發設計、信息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等服務行業,這些行業均具有服務業的無形性、污染少、產品附加值高的特點。廣西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持。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會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伴隨著資本、技術和知識等生產要素的集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加速集聚區及輻射區技術流動,使得技術在不同主體間和不同地域間迅速傳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進一步促進區域技術轉移。
當前廣西經濟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時期,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廣西經濟發展必由之路。作為制造業的中間產品投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的升級具有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廣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過程中,相關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學習等途徑改進自身的服務能力進而為推進整個廣西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例如信息技術產業和研發設計服務產業集聚帶來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能很好的幫助廣西制造業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者行為習慣,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盲目生產所造成的資源浪費,這樣可以讓廣西制造業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企業自身的發展中,有利于增強廣西制造業與廣西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互信,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創新。
制度和環境因素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 也是影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重要因素。截至2019年3月底,中國政府已與125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3份合作文件。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部發布了《關于新時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指出生產性服務業可以 “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與制造業協同走出去拓展市場。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開放戰略也在穩步推進。這些利好的國家政策,進一步提高了廣西對外開放水平,為廣西生產性服務業積極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一帶一路”倡議的貿易暢通,極大的促進了廣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拓展了廣西貿易差異化發展領域, 有利于廣西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廣西統計局數據顯示,廣西進出口貿易額從2013年的2035.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694.3億元,總量翻了一番。廣西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2019年廣西對東盟進出口2334.7億元,占廣西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9.73%。在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方面,廣西積極探索并開創了“兩國雙園”的“一帶一路”產業合作新模式。生產性服務業為生產者服務,服務于實體經濟。廣西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貿易互通的過程,會產生制造業出口的引致需求。這對于目前自身經營規模尚且還不大、市場需求還尚不足的廣西生產性服務業來說,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
按照《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的分類標準,金融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一部分。目前,廣西正全力推進與東盟國家金融領域的交流合作,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前提條件。廣西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將給予“一帶一路”建設中生產性租賃、貨物運輸、生產性支持服務、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給予資金支持,有利于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交易活動中的結算范圍和影響力;此外,廣西各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開展金融業務與產品創新,更好為廣西生產性服務業提供金融服務,為廣西生產性服務業注入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表1 2013-2019年廣西外貿發展情況 單位:億元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普及,生產性服務業的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廣西區政府積極構建協調綠色、開放、協調共享的開放格局,加速人才、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要素的自由流動,進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廣西生產性服務業應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東盟博覽會、北部灣經濟論壇等平臺獲取最新的經貿合作信息,進一步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化戰略進而更好的走出去;廣西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積極承接國際項目為載體,及時融入東盟市場以及 “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市場分工的體系,成為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產業價值鏈的重要一環。
一方面,針對目前廣西生產服務業還存在的一些體制障礙,通過改革逐漸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規范透明健康區內競爭環境,有利于降低生產性服務業的準入門檻,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系統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制造業和廣西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從制造業的某個環節中分離獨立出來的,廣西制造業自身規模如果不夠大便會出現制造業內部環節外包出去動力不足,會直接影響生產性服務集聚發展水平的高低。當前,廣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互聯互通項目,可以幫助廣西制造業走出去消化過剩產有可以為廣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廣西生產性服務業應該充分把握市場機會,加強廣西制造業的精準對接,通過企業內部診斷查找自身的不足并不斷改革創新提高企業的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做到針對不同的制造業反映的市場需求為制造業量身定制專門的服務,實現與廣西制造業協同創新。
人才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智力保證。隨著廣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廣西生產性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才比較稀缺。如跨境電子商務東南亞市場方面,缺少既懂東南亞語言又精通英語和外貿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廣西地方高校需要根據地方經濟的需要加強學校與行業企業的產教融合。可以通過學校“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交流學習,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動態以便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培養更多適用的人才,還可以通過吸引海外生源招收東盟國家留學生開設專門的國際班的方式解決當前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人才方面存在的短板。比如,中國與老撾在人才合作上,就具有較為積極的指導意義。中國援助老撾在老撾國立大學建立的孔子學院,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孔子學院,已經成為當地學子爭相報考的熱門學院;2021年中老鐵路即將通車,廣西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也提前為老撾高鐵的運營開設了中老高鐵乘務班,助力中老鐵路的運營和中國的高鐵技術在海外市場推廣。
廣西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不斷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多樣化語言+專業的綜合服務。著力培養既熟悉廣西區情、又了解當地文化的多層次國際化人才,助力廣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