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全 高晶( 通訊作者)
(淮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 江蘇 淮安 223002)
多種因素均可能誘發小兒腦癱,包括父母吸煙吸毒、精神病、妊娠期合并癥、分娩產程延長、臍帶繞頸、宮內窘迫、分娩后顱內出血以及感染等。早產兒腦癱發生率要高于足月產兒。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進行觸覺、運動、聽覺、視覺等方面的訓練,從而改善智力及運動功能[1]。現就我院兒童康復科應用感覺統合干預腦癱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9 月-2018 年9 月我院收治的30 例腦癱患兒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另選擇同期30 例腦癱患兒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入組患者經確診為腦癱,其中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1 個月~11 個月,平均(4.8±0.2)月。觀察組: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1 個月~12 個月,平均(4.5±0.5)月。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基礎的早期干預,主要包括PT、理療、水療、推拿治療。觀察組在上述常規基礎干預的同時應用感覺統合干預,感覺統合貫穿在PT 里。通過應用bobath 球、滾桶、按摩球、水床、平衡板、撫觸等對患兒的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觸覺、平衡覺等進行改善,連續訓練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療效判斷:干預后患兒喂養困難、哭鬧、抬頭無力等癥狀消失,無異常姿勢及異常反射,運動功能、協調功能正常,則為顯效。干預后臨床體征好轉,偶爾出現異常姿勢,運動功能及協調功能改善,則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gesell 發育量表評估:分別于治療前后應用gesell 發育量表評估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發育情況、神經肌肉或感覺系統缺陷情況及其他發育異常等,最終計算發育商DQ,得分不及30 分者為重度低下,介于31 ~49 分為中度低下,介于50 ~69 分者為輕度低下。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兩組患兒治療后DQ 評分顯著高于本組治療前,本組內治療前后相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治療后DQ 評分(82.6±1.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DQ 評分(75.8±2.2)分,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DQ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DQ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t=12.8127,P <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0 63.2±1.6 82.6±1.9▲ 42.7779 <0.05對照組 30 63.6±1.4 75.8±2.2 25.6251 <0.05
腦癱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具有感知覺異常及運動功能異常、感統異常,其觸覺過度敏感或遲鈍,前庭感覺不協調,本體也只有在前庭平衡、觸覺正常時才會正常。積極的身體協調訓練、促進神經系統正常是腦癱患兒早期干預的重要內容[2]。感覺統合是訓練機體協調的有效方案,根據患兒自身感官獲取感覺信息,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這些信息經大腦處理而形成適應性反應能力。在腦癱兒童早期干預中感覺統合訓練可改善其平衡功能、促進身體運作和諧有效[3]。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臨床效果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感覺統合在腦癱患兒早期干預中應用價值肯定,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身體平衡能力及感知覺發育,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