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利花 李艷景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 408300)
腦梗死因其發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高,在古代被稱為四大頑疾之一。統計顯示,腦卒中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的比例達85%,其中約有70%的腦卒中患者出現肩手綜合征。患者生存質量下降,日常活動困難,嚴重影響了回歸社會的能力[1]。本項目通過聯合運用關節松動法和針刺療法,綜合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康復科治療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病人,共100例,病人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并同意參加本研究后,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分配納入兩個組進行觀察。觀察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66.58±10.59)歲;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19例,平均年齡(64.73±11.62)歲。兩組年齡、性別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1.首次發病的卒中患者;2.同時符合腦卒中和肩手綜合征診斷標準;3.年齡在35~75歲之間,病程不超過半年;4.生命體征平穩,病情穩定,有一定表達及溝通能力。排除標準:1.表達障礙并影響治療正常進行者;2.肩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部外傷等其他因素引起的患側肩部疾病;3.正接受鎮痛藥物等治療并可能影響療效評價者。
對照組:采用以肌力訓練為主的常規康復訓練進行治療,每次30分鐘,一天一次,每周休息一天,1周為一個療程。
治療組:采用針刺加關節松動法進行治療。針刺患側肩髃、肩貞、肩髎、血海、足三里、手三里,留針30分鐘。盂肱關節分離牽引,盂肱關節后向滑動;盂肱關節前屈擺動;肩胛胸壁關節松動。關節松動治療每次治療三十分鐘,一天一次。針刺及關節松動均七天為一個療程,每周休息一天。
訪視時間為:分別于治療前、第四周結束時。
評價指標及標準為:視覺模擬評分(VAS);通過測量肩關節外展方向的活動角度來評定肩關節活動度。測量方法為:患者取坐或立位,臂置于體側,肘伸直;量角器軸心置于肩峰,固定臂通過肩峰的垂直線,移動臂與肱骨長軸一致。
研究數據均經SPSS17.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檢驗, P<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VAS評分結果比較(分)

表2 肩關節外展活動范圍比較(°)
兩組治療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肩手綜合征是腦血管病常見的并發癥,屬于中醫學“中風后痹癥”的范疇。臨床研究顯示,約有70%的腦卒中患者出現該病癥,稱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2]。它常伴有疼痛、攣縮、水腫、手指變形甚至畸形等,嚴重影響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現代研究認為其發病機制與肩-手泵血機制效能降低、肩關節結構改變、過度牽拉關節、局部炎癥損傷、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腕關節屈曲干擾靜脈回流、偏癱肢體意外損傷、長時間病側手背靜脈輸液及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相關。
《類證治裁》云:“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因此,本病多由中風后血癖阻絡,濕郁成痰,血凝成癖,經絡阻滯,故可見患肢疼痛,肢體萎廢不用。
關節松動法主要治療因力學因素(非神經性)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是一種應用較廣的康復方法,能改善血液回流功能,促進患肢康復[3]。“治痿獨取陽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針刺選用肩髃、肩貞、肩髎、血海、足三里、手三里諸穴。本研究顯示在患側肩關節活動范圍及疼痛評分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