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毓磊
(河池學院 廣西宜州 546300)
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必然存在的。每個人的學習基礎、思維方式、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呈現一對多的狀態,如果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就會造成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愈發明顯,成績分化十分嚴重。因此,教師需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并根據他們的基礎、思維、能力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區別教育。這種既考慮整體,又劃分層次顧及個體的教學方式,就稱之為分層教學。
隨著分層教學法的逐步完善,其教育優勢漸漸被發現和挖掘。同時為了保障其應用的效果,分層教學要從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作業、考核與評價等多方面進行滲透,以此真正達到讓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目標。
在現代教育發展的進程中,我國逐步從應試教育思想轉變到追求素質教育的發展,即弱化了對學生成績的片面要求,而強化了學生學習能力、生活能力、應用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以此培養素質全面、能力強硬的新時代優秀學生。對于教師而言,素質教育的實施也是非常艱難的過程。教師不僅要促進學生文化學習的進步,還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更要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成長。面對多重任務,教師必須要對每一個學生展開了解,只有對他們的興趣、能力、習慣、性格等進行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因而,分層教學就成為了教師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學生是一個群體,在一對多的教學過程中,同樣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必然會引發學生不同的學習結果。這是學生差異性帶來的問題,尤其對于物理這樣具有較高難度的學科,學生之間表現出的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如果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之間的分化就會更加明顯。因而,分層教學是教師解決學生學習差異性的有效方法。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研究教學內容及其成果。這樣的教學過程教條化、套路化;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阻礙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必須要通過了解學生的思維與能力,才能設計和制定有效的、針對性強的教學環節與活動,給予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具有積極思考的主動意識。因而,分層教學是教師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現代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以學生為本,即,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分層教學也同樣需要遵循其基本原則。教師在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發展,通過有效的、具有針對意義的教學方法與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教師則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課程教學,以滿足學生需求為核心,以維持學生的正確發展方向為基準,推動和輔助學生完成應有的學習任務。[1]
教師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得到相應的教育與發展。這是現代教育的宗旨,更是分層教學的核心原則。教師不僅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細致了解,更要尊重不同能力的學生,平等地對待他們在成績中表現出的差異性,從而獲得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這種師生關系是有效開展分層教學的必要前提。全體性原則是分層教學的基礎。
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學生個體的發展也存在變化。因此,在分層教學的實施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動態變化,對學生、教學目標等內容的分層要適時進行動態調整。當學生學習努力,成績提高,達到上一層次的標準時,教師就應當為其改變教學策略,以保證分層教學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少數學生的學習能力極差,很難達到及格層次。對于這種表現極為特殊的學生,教師則要采取保底措施,為特殊的個別學生降低層次要求,將他們歸為最基礎的學生層次。同時,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學生也要至少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樣逐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為研究并探索分層教學對于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本文以某高中一年級物理成績十分接近的(1)和(2)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在(1)班開展分層教學,在(2)班實施常規教學,由此進行對照實驗。在兩個學期后,我們通過學生的成績與各方面表現,評析分層教學法的實踐效果。
針對(1)班的分層教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和觀察,依據學生的詳細資料,包括學生的物理成績、物理學習態度、物理課堂的表現、出勤率以及物理學習能力、習慣、合作與溝通技巧等諸多方面的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分。其次,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評分結果,對學生實施分層,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將層次劃分為基礎層、發展層與優秀層。基礎層主要為成績較差、學習態度被動、缺乏良好學習習慣與方法、不善合作與交流的學生,他們暫時還未達到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標準;發展層學生擁有較好的自我感覺,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以及習慣都呈現出正常狀態。他們能夠在課上完成正常學習,總體成績處于中游。該類學生達到了基礎標準,但又缺乏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與能力,容易自我滿足;優秀層學生則有優異的物理成績,不僅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同時還能夠進行物理知識的擴展,總體的知識水平與能力都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常常是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2]
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引,具有激勵性作用,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同樣需要分層。首先,對于基礎層學生來說,他們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并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還有一些學習陋習,同時基礎知識欠缺。因此,在制定目標時,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建立自信、習慣養成、興趣提高為基礎,可以依據新課標教學大綱,為學生設定基礎的識記、理解以及簡單運用為目標。其次,發展層學生一般擁有較好的學習態度,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在設定目標時就要重點提升他們的分析和運用能力,優化他們的學習方法,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主體目標。最后,對于優秀層學生,他們對物理興趣濃厚,基礎知識牢固而全面。因此,教師就要以拓寬學生思維廣度與深度為基礎目標,讓他們掌握物理學習的規律與技能為深層目標。[3]
課堂教學的分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提問進行分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從學生層次入手,既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又要符合他們的實際能力,讓他們通過思考能夠準確回答問題。以“動能和動能定理”一課為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層次,設置三個問題。飛機在起飛過程中,不考慮阻力的情況下,第一,動能如何變化,請說明。第二,動能為什么會變化?第三,牽引力對飛機做的功與飛機的動能變化有何關系?這三個問題的難度依次上升,因而就需要基礎層、發展層以及優秀層的學生分別回答。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收獲自信與成就感,還能讓他們分別向著自己的目標發展。二是課堂練習進行分層。這是直接檢測課堂學習成果的過程,教師同樣需要從學生層次入手。仍以“動能和動能定理”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從一道題開始,通過題干的變化,提升題目的難度,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層例題:質量5kg的物體在25N水平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在光滑表面運動,求6秒內的位移及6秒時的速度。以此為基礎,教師在發展層例題中將光滑表面改為動摩擦因數為0.4的平面,以此提升難度;而在優秀層例題中,教師還可以將水平拉力改為斜向上37°的拉力,并且在4秒時去掉,由此進一步提高優秀層學生的能力。[4]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達成學習目標的完善階段。因此,教師同樣需要進行層次劃分。首先,教師要依據課本,挑選基礎型題目,交由三個層次的學生共同完成。其次,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思考型或探究型問題,交由發展層與優秀層學生解答。最后,教師要根據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高考題進行改編,由優秀層學生完成。
教學評價是展現學生學習成果的環節。在分層教學模式下,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同,學習過程不同,因而在評價時的評價內容與參考方向也需要有對應的差異。對于基礎型學生,成績的考察重在是否達到大綱標準,同時要更注重學生是否端正了學習態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層學生則注重考察其成加強進步幅度,強化學生的細節處理問題;優秀層學生則要以成績的穩定性,思維能力的提升為衡量標準,教師由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合理的評價。
通過兩個學期的實驗后,該校高中高一(1)(2)班學生的成績如下:

表一:某高中高一(1)(2)班某學期物理成績比較
通過表格中的成績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在實施分層教學的(1)班中,不及格以及60~70分之間的學生明顯少于實施常規教學的(2班),而70~80分以及80~90分之間的學生也有顯著提升。這說明大多數基礎層學生獲得了進步,達到了及格水平;發展層學生也擁有了更進一步的表現,甚至有個別學生即將步入優秀層階段。這樣的數據展示,足以說明分層教學對物理教學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分層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物理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