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英
(廣東省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民安中學 廣東湛江 524081)
與其說英語是一門學科,不如說英語是一門語言。對于語言的教學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閱讀來進行對語言的了解,因此英語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文化理論的重要平臺。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文章的內容,接觸到大量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現象,通過閱讀的過程,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點的講解上,沒有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跨文化意識進行培養,因此學生無法感受文章中所傳達的文化內涵信息。本文結合人教版初中教材,來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英語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對于英語學科的教學而言,課前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理論視角教學的開始。但是,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會忽略這一環節,教師直接對學生開展閱讀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就會導致學生不能快速地將注意力集中起來,從而造成課前5~10分鐘時間的浪費。因此,初中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抓住課前5~10分鐘的時間,利用圖片,喚起學生的先行文化信息,從而在閱讀的開端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
例如,在進行《Don't eat in class.》這一單元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前為學生展示一幅圖片,內容是英國初中一年級課程表:

?
教師通過課程表的展示,來將學生帶入到英國的校園文化當中,讓學生來體會英國初中生的校園生活。教師借助圖片來為學生進行閱讀內容的導入,從而培養學生世界眼光的文化意識。[1]
整體的文章閱讀,承載著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梳理任務。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文章的理解,來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為學生設計有意義的問題,通過問題來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問題的探究來感知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過程中,要能夠聯系文章內容,包羅文化內涵,并且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發表意見,包容學生的觀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體會中外文化的不同之處。
例如,在學習《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這一課時,在sectionA部分的閱讀材料是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秋節”的閱讀,在sectionB部分是《The Spirit of Christmas》,是有關于西方的典型節日——圣誕節。圣誕節是西方國家的“年”,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能夠通過文章的初步閱讀,來體會西方國家的文化內涵: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體會到圣誕節對于西方國家的重要性,理解圣誕節在西方文化中意味著什么,從而提高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理解。
初中階段是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培養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閱讀材料的深入挖掘,來讓學生形成鮮明的文化立場,讓學生對我國文化有著鮮明的認同感,同時也要尊重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習俗。因此,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入挖掘,找到文章的內涵。
例如,在進行《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Section B (2a-2e)《Rethink, Reuse, Recycle!》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

通過思維導圖的創建,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環境保護方面,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呈現出贊同的意向。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中西方文化背景大相徑庭,但是在全球的視角來看,文化還是呈現出統一的狀態。學生就可以深刻發現,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必要崇洋媚外,也沒有必要排擠外來文化。[2]
總而言之,教師在文化理論視角下對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來對文章進行學習,深刻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從而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以及對英語知識的吸收。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適合的教學策略,利用圖片激發學生興趣,利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整體知識點,讓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文化意識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