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峻峰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臨江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226126)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物理的教學模式也發生著重大的改變,傳統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使用當前的教育需求,轉而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方式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可與青睞.本文所闡述的科技引領初中物理教學即是在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方針基礎上,加入科技信息元素,既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能夠貼合學生的認知理念,加深學生對初中物理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不僅是國人的驕傲,同時也是幫助老師展開初中物理教學的興趣點.
例如,在教學“液體的壓強”一課時,老師就可以先從國家自主研發的潛水器科技談起.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的蛟龍號潛水器嗎?”學生:“知道.”老師:“那大家知道蛟龍號潛水器最深能達到水下多少米嗎?”學生:“1000米”/“5000米”/“10000米.”老師:“看來同學們對蛟龍號的潛水深度并不明確,現在老師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7062米.為什么說驕傲地告訴大家,因為這是深度是當前世界上的最高潛水深度,而且只有我們國家達到這個深度.我想此處應該有掌聲.”學生鼓掌.老師:“同學們,海底最深有多少米大家知道嗎?”學生:“不知道.”老師:“當前已探明的海底最深是一萬多米,在這個深度沒有任何生物.具體海底最深是多少,有種說法是9萬米,但是目前還不能證明.同學們想一想,我國潛水器達到7062米就已經達到世界之最了,可這和海底9萬米的深度差距依然很大.為什么向下深潛會這般困難?”學生:“海底越深,壓力越大.”老師:“是的,有些喜歡潛水的同學可能對此比較清楚,向下潛水越深,自身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這叫做液體壓強,液體壓強有什么特點以及液體壓強如何計算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提出科技問題是促進學生思考的必要方式,因此老師在挖掘科技信息與物理知識的對應點時要再深想一步,如何將科技信息轉變為和物理知識相關的問題,以促進學生能夠對知識產生思考.
此處以“氣體的壓強”一課為例,在講述知識點‘流速對流體壓強的影響’時,老師可以咨詢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大飛機嗎?”學生:“知道.”/“三劍客.”老師:“很好,有人知道‘三劍客’,誰能說說是哪‘三劍客’嗎?”學生:“大型運輸機運-20.”/“水陸兩棲飛機AG600.”/“大型客機C919.”老師:“很好,說的非常準確,看來大家對于國家的科技發展關注度很高.但是只關注不行,得知道它工作的原理.飛機為什么能夠在天空飛翔,同學們知道嗎?”學生:“因為有氣體壓力.”老師:“有的同學很聰明,知道我們在講氣體壓力.沒錯,確實是氣體壓力的作用,但是氣體壓力是怎么作用的呢?單憑氣體壓力就能承受起飛機這么大的重量嗎?”學生:“能.”老師:“為什么能,說明理由,不能只說結果.同學們,你們得思考其中的原理.”學生:“通過改變飛機上下兩層的空氣壓力,讓飛機下方空氣產生的向上推力大于飛機上方空氣產生的向下壓力和飛機自身的重力,這樣飛機就能向上起飛.當空氣下方的推力等于飛機上方空氣的向下壓力與飛機的重力之和時,飛機就能夠平穩飛行.”老師:“同學們說的很好,飛機的起飛原理就是這樣.但是,讓飛機下方空氣產生的推力大于飛機上方空氣產生的向下壓力,這又是什么原理呢?”學生:“流體壓強原理.”老師:“什么是流體壓強原理?”學生:“流速越大,流體壓強越小.”老師:“這是課本上說的,你們怎么證明這個原理是正確的.”學生:“火車進站的時候,等待上車的人要向后靠,否則就有可能被汽車吸過去,就是因為火車的速度快,流體壓強小于外界的空氣壓強,在外界壓強的作用下,人就會被推向火車.”老師:“這個例子舉的好.大家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嗎?”學生:“有過.”/“我們都站在黃線以外.”/“當汽車速度非??斓臅r候,空氣中漂浮的塑料袋也會被吸過來.”老師:“剛才又有同學舉出新的例證,這樣很好.同學們不要一味地迷信課本,要和我們的科技、生活相聯系,多想一想為什么,你們才能對物理知識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科技前沿動態是最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導入點,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時時關注科技前沿信息,并將其與所學的物理知識相關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吸收知識.
例如,“5G”時代即將來臨,老師可以將其與電磁波和數字通訊部分物理內容相串聯,引發學生探索“5G”信息通信技術的原理.在講述“蛟龍號潛水器”時老師不僅可以根據其下潛深度介紹液體壓力,同時還可以根據其‘高速傳音技術’挖掘“聲現象”的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對‘高速傳音技術’的原理探索.在國家“大飛機”技術取得突破時,老師可以將其與“液體壓強與流速關系”內容相銜接,引導學生探索機翼的奧秘.
物理是一門重要的自然學科,借助科技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研究自然,探索科技的興趣.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既要立足于物理課本知識,又要充分開發和利用科技動態,將二者有機結合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