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華
(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為了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為了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促進高校教育模式轉型是大勢所趨的。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和公司企業對高級人才提出了新的標準和需求。民辦高校教師要與時俱進,要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教學模式,發揮創新思維,采取一切措施,利用互聯網優勢,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培養適合未來社會需要的全能型人才。筆者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互聯網+”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需求,提出當前高校教師在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中面臨的考驗和挑戰,淺析“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議。
各大高校應該轉變舊思想,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交給學生。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優化教學結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觀念,踐行“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做到寓教于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創新和創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高校教師要將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轉為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潛力,拓寬學生的大局視野和格局,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創學理念和校園氛圍,有不同的辦學優勢和別具一格的特色。因此,高校應該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發展模式培養人才,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途徑越來越便捷。然而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隨著互聯網信息量的增大,信息的質量也變得良莠不齊。尤其是近幾年“毒雞湯”橫行,當代大學生有一部分并不具備良好的明辨是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消極信息的干擾和熏染而產生不健康的思想,很容易因為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襲,大學生被那些宣傳“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電影的滲透與誘導,很容易使他們認為金錢至上,從而過度追求物質價值,甚至會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和行為來幫助自己達到目的,謀取個人利益[1]。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利用好網絡信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有利于形成尊師重道的良好師生關系。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的很多教師都會通過QQ、微信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然而這種缺乏面對面溝通的交流方式,會讓學生很難感受到教師的關懷與關愛,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發展。同時,由于互聯網具有把某一個信息點無限放大的特點,這也成了高校應該重視的問題。一些不負責任的不良媒體在網上炒作教師與學生不良關系的信息,把個別教師的個人失責行為進行夸張宣傳,這些都為構建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帶來了挑戰。除此之外,由于網絡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降低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降低了學生對高校教師的依賴性和崇拜感。
各大高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意識到教師只是扮演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要過度主導課堂,要多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運用互聯網技術,采用新型的多媒體導入方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除此之外,由于學生有個體差異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知識背景和價值觀念,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育,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優勢長處選擇個性化發展的道路。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各種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紛涌而至,互聯網行業成為當今就業中的熱門和創業的主要領域。高校在創設專業課相關課程時,可以酌情增加一些涉外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網頁制作等互聯網相關課程,高校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更要注重能力培養的教育。除此之外,還可以聘請“互聯網+”領域的杰出人物來學校開設專題講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創業創新,激發學生對互聯網行業的興趣,讓學生對該領域的了解更深入,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齊飛,就業思維與創業創新共同發展[2]。
高校作為教授學生知識的、幫助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學校和社會之間起到了銜接與過度的作用,承擔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大責任。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很多學生的實習變成了形式主義,敷衍了事。高校可以實行校企合作,與互聯網領域進行資源融合,共同建立“互聯網+”人才培訓制度,根據企業的需求定向培養應用型人才[3],給予那些對“互聯網+”感興趣的學生一個學習、鍛煉和工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與時俱進,幫助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在“互聯網+”的環境背景下順利就業,各大高校要應用上述的建議和策略,改革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體系,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點的培養人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