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峰

溫州歷史悠久,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是國務院認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溫州山清水秀,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譽,蘇軾曾贊嘆道:“自言長官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南北朝時期溫州稱永嘉郡)溫州自古就是文化之鄉,有著“中國山水詩發祥地”“南戲的故鄉”“百工之鄉”“數學家的搖籃”等美譽。“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水心先生”葉適、“梅溪先生”王十朋、“南戲之祖”高則誠、“樸學大師”孫詒讓、“一代詞宗”夏承燾、“短篇圣手”林斤瀾等均為溫州文化名人。
一、江心嶼與溫州文化
江心嶼是“中國四大名嶼”之一,與廈門鼓浪嶼齊名。它位于浙江溫州市區北面的甌江之中,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被江水環繞,有著“中國詩之島”“世界古航標”“江天佛國”等美譽。據《光緒永嘉縣志》載:“孤嶼,在城北里許江中。東西廣三百余丈,南北半之。初,兩峰對起,筑二塔于其巔。江流貫其中,為龍潭,中峙小山,即孤嶼。”它不僅是溫州城市的地理標志,也是溫州文化和鄉愁情懷的一個重要象征。
江心嶼見證了溫州這座城市的歷史與變遷,不僅是溫州城市的象征與地標,更是溫州人的精神家園。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堪輿(風水)大師郭璞設計建溫州城(時稱永嘉郡)后不到百年(422年),中國山水詩的鼻祖、永嘉太守謝靈運就登上江心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登江中孤嶼》,其中“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之句至今仍傳誦于溫州普通百姓之口;三百年后(732年),另一位山水詩巨擘孟浩然也登上孤嶼,留下了“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的千古佳話。此后,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李白、杜甫、韓愈、陸游、王十朋、葉適、文天祥、劉基、袁枚、夏承燾等都留下過詠嘆江心嶼的不朽詩篇。建于唐代咸通十年(869年)的西塔是溫州成為“博物易”開始對日本貿易的見證;建于宋開寶三年(970年)的東塔是溫州設“市舶司”并成為對外貿易大港口的見證;建于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的中川寺(即今天的江心寺)是宋高宗趙構倉皇避難與文天祥慷慨賦詩的見證;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英國駐溫領事館則是近代中國的一段屈辱史的見證……上述這些名勝與謝公亭(紀念謝靈運)、澄鮮閣(取自謝靈運詩句“空水共澄鮮”)、浩然樓(紀念孟浩然)、宋文信國公祠(紀念文天祥)等古跡鐫刻著一個個古老而又美麗的民間傳說,記錄著一曲曲帝王將相的慷慨悲歌,訴說著一段段文人墨客的風流韻事。江心嶼并不僅是一段段歷史的縮影,它還見證了當代溫州的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見證了溫州成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以及“溫州模式”(費孝通先生語)的誕生與輝煌。
二、江心嶼假期項目學習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項目學習”正式寫入了“課程結構”和“實施建議”:“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鄄ning,簡稱PBL)是一種系統的學習方法,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做中學”理念。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多元智能理論”之父加德納認為:“項目學習可以擺脫過去的‘測驗本位學習(Test-Based Learning)傾向,從而去發現和開發存在于每個學生身上的智力強項。”美國當代教育學者湯姆·馬卡姆指出:“項目學習是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情境的主題,在精心設計任務、活動的基礎之上,進行較長時期的開放性探究,最終建構起知識的意義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實踐中,有不少教師已將項目學習應用于課堂教學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很少有人將項目學習與假期作業結合起來。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引導學生利用假期走出校門與家門,關注社會生活,讓學生把關注的目光聚焦于身邊的溫州文化地標——“中國詩之島”江心嶼,讓他們進入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江心嶼假期項目學習分為如下七個學習項目,有必做項目,也有選做項目,充分尊重學生個性與選擇,提供了十多種組合方案供學生自主選擇,打通了語文與書法、繪畫、攝影等領域的學習,讓語文學習變得有趣、有料而有效。這份根據校情學情、立足學科特點、結合溫州鄉土文化與時代要求的學習項目,也體現了一個語文教師對本學科的理解與思考,以及對學生的尊重與體察。以下根據與鄉土文化的關聯,對七個學習項目進行分類梳理。
(一)指向江心嶼的昨天
【任務一】寫一首關于江心嶼的詩歌(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不限)或擬一副關于江心嶼的對聯(10字以上)。
這個項目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寫出了許多佳作,僅舉一例:
天凈沙·江心嶼
鄭逸博
黑磚綠樹紅瓦
涼亭高塔古剎
文人騷客學霸
筆墨揮灑
思夢東西塔下
【任務二】寫一幅書法作品(可以是毛筆字或鋼筆字,規格自定),內容為江心嶼的詩詞或對聯。
這是學生很喜歡的一個項目,許多學生展現了其書法功底。
【任務三】制作一張手抄報,選出你最喜歡的關于江心嶼的3-5首詩和1-3副對聯,以及相關的1-2個歷史文化故事或傳說。
下面這張學生制作的手抄報,頗具代表性,囊括了江心嶼的諸多歷史文化因子:“甌江蓬萊”和“詩之島”均為江心嶼之美譽;左邊的內容是關于江心嶼來歷的一個民間傳說;右邊是謝靈運、孟浩然、李白等人吟詠江心嶼的千古詩作;右下角的塔是江心嶼的標志建筑之一東塔,塔頂有一棵榕樹;左下角呆萌的小和尚寓意江心嶼乃“佛之島”,島上有江南十大古剎之一的江心寺;中間豎排的對聯“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是南宋狀元王十朋所撰的江心寺門聯,千古流傳。
(二)指向江心嶼的今天
【任務四】拍一張你自己滿意的江心嶼某景點的照片,并寫一篇攝影散文,講一講照片背后的故事。字數600字以上。
許多同學透過鏡頭拍下的江心嶼魅影,是認真凝視江心嶼歷史文化后讀出的歲月神韻,如下文。
用風景下酒
金 澍
用風景下酒,將魅影裁剪。
登上孤嶼,每一陣微風,每一聲鳥鳴,每一陣花香,每一簾流水,每一掠蟲蜂,無一不在填補我記憶中關于江心嶼的空白,纖纖線線,在風中籠絡穿引編織成網。
兩人結伴,共赴孤嶼,帶著一顆文人騷客的心酸了一把,但心情還是異常的好。其中,最讓我有感覺的便是照片中的東塔。這座塔飽經滄桑,依舊屹立,與西塔對望,似孿生兄弟。這座塔空留塔身,檐和梯在和英國簽了《煙臺條約》之后就被拆了,沒有什么特別奪人眼球的地方。若說有,就是塔頂自然生長一株100多年樹齡的榕樹,無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綠,的確可稱得上是奇觀。可就是這空空的塔身,一直沉印在我的腦海里,越發地有了韻味。
我在塔身看到了時光在他身上不停地游走,絲絲環繞,不像是利刃或是刻刀,鋒利地篆出了他現今的模樣,而像是一雙歷史的手,在他孩童時撫摸他的額發,青年時搭著他的肩,中年時拍著他的背,如今步入暮年,兩雙蒼老的手彼此攙扶,一如幼時的蹣跚。他好像一下子就變成了如今蒼老的模樣,卻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韻,一種歲月給人帶來的踏實。
石墻上斑駁的舊痕是古嶼額前的皺紋,粗壯的根枝遮掩纏繞,覆著的綠葉參差蒙蔽成蔭,一米陽光掠過鳥鳴刺過蔭隙不輕不重地打在石板路上,踏著石板路一級一級地走著,石板路不會記得有誰來過,誰又走了,但來過的人大多都忘不了這座靜默的孤嶼。
用風景下酒,干了這碗酒,繼續向前走。
【任務五】手繪一張江心嶼的地圖,并在圖下寫一段解說詞,解說一下幾大主要文化景點。
這個項目打通了語文與繪畫的壁壘,許多學生畫出了頗有意境的手繪地圖。
(三)指向江心嶼的明天
【任務六】據統計,去年江心嶼景區虧損200多萬。因此,有人建議拆除一些古舊建筑,新增一些娛樂設施。假如溫州市政府征求市民對江心嶼的開發與保護的意見,你來寫一封致市長的信,談談你的意見與建議。字數600字以上。
不少學生對江心嶼當下的格局、管理、服務、設施進行了一番梳理和反思,還提出了自己對于江心嶼走出困境的建議和期望,尤其難能可貴,如下文。
致市長的一封信
李子依
尊敬的市長:
您好!
冒昧叨擾,望您能夠于百忙之中抽取片刻,聆聽我們普通市民關于江心嶼景區的心聲。
去年江心嶼景區虧損200多萬元。有人建議拆除古舊建筑,新增娛樂設施。此建議有利有弊,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古舊建筑實不應該舍棄,“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江心嶼因康樂公謝靈運揮毫灑墨所作的一首詩成名。作為文化古島,若拆除古舊建筑,就如寶石失去光澤、名畫褪去墨色般黯然失色。現下江心嶼東西兩邊立有雙塔和江心寺。并有謝公亭、浩然樓、國公祠、興慶寺、澄鮮閣等多處古跡。若無古典建筑相得益彰,未免奇怪。
而新增娛樂設施卻也是必要之事,景區現下毫無特色,毫無新意。鼓浪嶼與江心嶼名列中國四大名嶼,同樣是人杰地靈,無數文人騷客提筆賦詩,勾勒島嶼之美。私以兩嶼略作對比,鼓浪嶼游客滿門,好不熱鬧,而江心嶼卻冷冷清清,凄凄慘慘。
…………
困境之下,理應采取措施,如以下幾點可取,愿您能采納。
一、江心嶼與鼓浪嶼雖說大有不同,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多學習鼓浪嶼經營模式,加以一些自身特色,吸取前者管理經驗。
二、維護古跡,防止因古跡風化老舊而導致資源流失的問題。望您可以加大對江心嶼的資金投入,尤其是維護費的支出,才能讓江心嶼經得起時間考驗。多組織江心嶼文化維護教育,使當地居民加強維護觀念。
三、大力宣傳江心嶼的文化資源,不讓流傳千年的古典文化埋沒。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聘請知名度較大的江心嶼形象大使,使其能夠宣傳江心嶼的詩意淡雅;在網絡平臺上,用自身特色吸引外地游客慕名前來;更可以效仿鼓浪嶼,印制江心嶼明信片,加大傳播力度。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愚見,不足大觀。望市長先生能得到幫助,愿江心嶼能夠在您的調控下柳暗花明!祝:治理順利!
此致
敬禮!
一名普通的學生
X年X月X日
【任務七】自2017年10月開始,江心嶼燈光秀開啟;2018年10月以來,又增加了甌江北岸勝美尖山體燈光秀。對此,有人認為,燈光秀打造了美麗“夜溫州”的形象,充分展示了溫州城市的魅力;也有人認為,燈光秀帶來了光污染,嚴重干擾了市民的夜生活;還有人認為,燈光秀破壞了江心嶼固有的生態……眾說紛紜。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可去現場觀看一次燈光秀并采訪幾位游人(市民),談一談你的感受與建議。字數700字以上。
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求很高,引導學生關心新聞時事,參與社會生活,盡到當代公民應有的責任,“以公民姿態,就公共事務,做思辨表達”,請看下文。
燈光·秀·現實
金希希
“演溫州傳奇,享甌越山水。”在一個本應走進自然尋覓的時節,一片令人無法忽視的燈光引人駐足,一場耗資6億的大秀照亮了甌江的邊界。江心嶼“燈光秀”是真的為了溫暖人心還是只是形象工程?
6億,這個驚人的數據,成就的是一座假山,以及一片LED燈帶來的模糊影像。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發現,今年“十一”起的半個月可以說是達到了制造者想要的效果——溫州市民會在餐前飯后沿江步行,以賞燈光秀作為一種時尚。但是才過了半個月,華麗的燈光秀便少有人再提起,因為人們的審美產生了乏意,本應是人滿為患的江濱路步行道上很難再看到人群聚集觀燈光秀的情形。
…………
顯然,這樣的浩大工程在缺少相關應急程序、缺少變通、缺少預算規劃的情況下是很難長久的,以至于被人們認為是政府的形象工程。為了博取眼球,為了讓溫州的名字出現在各大報刊網站的首頁上,為了讓其他地方的人們能夠在茶余飯后談論起溫州……這類的言論早已漫天飛舞。對于溫州市民們來說,更加關注的恐怕還是如何在政府的領導下早日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城市污染嚴重等問題。而對于我們莘莘學子而言,這6億巨資若是用在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或改善辦學條件上,也許更有價值。若只是為了吸引一時的人流在江濱駐足而花費如此巨資,實在讓人無法理解。我們期待著溫州的名字因為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人們眼前,而不是因為曾經的“東方猶太人”,不是因為曾經的鞋都,不是因為溫州是某位明星的家鄉,不是因為溫州發生了某些令人發笑、或令人深思的惡性事件。
只愿這場燈光秀能照清領導人和每一位市民的心。溫州精神不需要通過刺眼的燈光秀來傳達,溫州精神是世代相傳的,是不容褻瀆的,是需要每一位溫州人用行動來傳承和發揚的。
崔允漷教授指出:“項目學習強調真實情境、復雜問題、專業設計、合作完成、成果導向以及評價跟進,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生命與活力。項目學習不僅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運用大項目設計課程單元或模塊,而且作為中小學生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普遍存在于他們的學科或跨學科學習之中。”江心嶼假期項目學習引導學生聚焦鄉土文化,以“中國詩之島”江心嶼為學習載體,以項目學習的方式,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真實鮮活的社會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以讀寫為主的實踐活動中提升核心素養。
這個學習項目深受學生歡迎,大家都學得興致盎然。陳恩梓同學說:“這次假期作業非常有創意,謝謝老師的用心,我特別喜歡!”葉邇暢同學說:“讓我們在游玩的同時練筆,還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溫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必須點贊!”陳力碩同學說:“這樣的作業太好玩了,滿滿的驚喜感,可以再來一打!”
誠然,鄉土文化是一個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巨大寶庫,植根鄉土文化的教育,既沒有一個萬能的法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扎實用心地引導,加上學生主動不懈地學習,才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浙派語文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