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品位的、具有綿延不絕生命力的校園文化,不能缺乏區域特色,不能沒有“鄉土味”。將鄉土文化融入現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其打上時代的烙印,也是時代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必然。廣大中小學校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有責任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優勢、研究人才優勢和傳承手段優勢,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的深刻蘊含,實現優秀鄉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實中小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起鄉土文化建設和精神引領的重任。
【關鍵詞】校園文化;鄉土文化;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2-0055-02
【作者簡介】宋志平,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江蘇宿遷,223800)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高品位的、具有綿延不絕生命力的校園文化,不能缺乏區域特色,不能沒有“鄉土味”。
一、有利于充實師生的精神培育,提升精神文化層次
很久以來,廣大中小學校一直注重儒家等傳統思想的熏陶和培育,而忽視了對一些優秀鄉土文化的宣教和利用。鄉土文化作為人類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創造、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廣大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它不僅以獨特的風格展示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更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認同感、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以及愛鄉情懷的寄托。因此將鄉土文化融入中小學校園文化中,實現濃郁的鄉土文化氛圍與良好的校園文化相融合,既有助于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又有利于師生的精神培育。進一步說,只有將鄉土文化融入中小學校園文化之中,讓廣大師生充分認識到鄉土文化的真正內涵,才能使他們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認知發生根本性改變,從而極大地提升學校的精神文化,充盈師生的精氣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有利于保護優秀鄉土文化,創新文化傳承的新途徑
1.加強頂層設計,努力踐行創新文化理念。
中小學要認真制定優秀鄉土文化進校園的長期規劃,建立起一套既適應鄉土文化的新形勢發展要求又適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的長效工作機制,構建起學校、地方政府、民間藝術團體與鄉土文化傳承等交流合作的文化傳播新模式,形成優秀鄉土文化保護與傳承和課程建設、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等融合的有效途徑和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從而在明確目標范圍、具體措施的基礎上,根據其總體規劃,有步驟、有重點、循序漸進地推進實施。
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鄉土文化的專門研究。
學校要結合辦學特色制定鄉土文化師資隊伍培養方案,造就一支鄉土文化傳承意識強、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學校可通過聘用優秀鄉土文化傳承人擔任專業教師來充實教師隊伍,也可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在校科任教師進行專題培訓。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成立鄉土文化專門研究機構,組織科任教師深入民間調研,參與地方政府對鄉土文化保護的建設之中。再有,要樹立開放型的文化理念,拓展社會資源,建立廣泛的良性互動機制,努力推動鄉土文化的資源優化與可持續發展。
3.營造濃郁的環境氛圍,增添文化藝術活動形式。
在校園規劃、景觀設置、樓宇設計以及校徽制作、校訓選擇等方面融入優秀鄉土文化因子,在校園中增加鄉土文化符號,從而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特色。這樣既為校園文化增添了生命力,又使學生在點滴生活中了解本地域的鄉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鄉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鄉土文化的產生和流傳,必然是與特定的生產、生活環境緊密相連,在當地有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因此,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文化藝術節等時間段,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顯得尤為重要,一是組織由師生共同組成的鄉土文化主題研究團體走訪、探尋民間藝人、鄉土文物,促進廣大師生對鄉土文化深入了解;二是依托學校的民間曲藝協會、地方手工藝制作等社團,有計劃、有選擇地邀請相關鄉土文化團體進校表演,讓師生面對面地了解鄉土文化。此外,通過定期舉辦以鄉土文化為主題的校園藝術創作比賽、展覽和演出等,形成保護、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的校園行為模式,發揮學生在其中的主體作用。學校利用宣傳欄、校報、電臺、校園網、微博、微信等媒介多層次、多角度地報道鄉土文化活動、宣揚鄉土文化知識。
4.豐富校本課程形式,實現鄉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優秀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歸根結底還是要保護好其存在特色與存在方式,傳承好其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生活形態。因此僅僅將優秀鄉土文化融入傳統的課堂教學或簡單地增加一些校園活動還遠遠不夠。保證優秀鄉土文化融入中小學校園文化的可持續性,實現優秀鄉土文化創新性地發展,有效的方式還需要豐富校本課程,開發鄉土氣息濃郁的校本課程。為此,廣大中小學要依據“繼承傳統、學習民間、兼容內外、服務地方”的理念,以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為龍頭,加大與地方政府及相關專業部門、鄉土藝術傳承人的合作共建,并通過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并進、專業教學與公共教學交叉的教育手段,實現鄉土文化課程建設的特色化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