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旅行熱背后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研學旅行缺少系統設計,研學旅行的學習特質沒有得到體現,研學旅行的組織沒有形成機制,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沒有得到彰顯。教師需要充分挖掘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在課程實施中培養學生學習品質,提升學生生命境界,涵育學生家國情懷。
【關鍵詞】研學旅行;課程;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10-03
【作者簡介】馬維林,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37)副校長,博士,正高級教師。
研學旅行作為實踐育人的方式,對轉變教與學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自主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研學熱背后的問題也同樣令人擔憂,這主要體現在研學旅行缺少系統設計,研學旅行的研究性沒有得到體現,研學旅行的組織還沒有形成機制,研學育人價值沒有得到彰顯。因此,研學熱背后存在的問題值得警惕,特別是研學旅行育人價值缺失的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研學旅行育人價值缺失問題審視
作為一種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內涵,改變了機械被動的學習局面,讓學生以研究和實踐的主體身份出現在課程教學活動之中,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和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但研學旅行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學旅行活動的設計缺少邏輯性和整體性,活動的組織安排具有較大隨意性,綜合育人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的學校將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春游等改頭換面,美其名曰研學旅行,實際上活動的組織并沒有真正體現研學旅行的內涵;有的學校的研學旅行僅僅是班級行為,缺少學校層面的整體推進,未真正按研學旅行活動的要求來組織。
第二,研學旅行課程缺少系統建構,與學校原有課程沒有實現有機統整,距離課程化實施還有很大距離。研學旅行活動從根本上屬于課程范疇,應將研學旅行課程納入學校課程框架加以實施。目前很多學校的研學課程與學校已有課程脫節,不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研學旅行出現同質化現象,學校往往依賴旅行社的安排,課程屬性弱化,活動流于形式,既沒有真正的研究和學習,也沒有體現活動育人的要求。
第三,對研學旅行的意義價值缺乏深刻認識,研學旅行的教育意蘊和育人價值缺失。由于沒有目標導向和育人意識,研學旅行去哪里,這些地方有什么課程意義,活動要解決什么問題,學習哪些內容,這些都缺少科學論證和周密安排,認識不到整個研學活動的實施過程都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忽略了過程育人。
上述問題導致研學旅行活動被嚴重異化,研學旅行這樣一項課程實踐活動失去了邊界。因此,研學旅行亟待確立一種價值自覺,明確活動本質,提升研學品質。
二、研學旅行育人價值的主要維度
研學旅行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課程,“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改變了傳統的課程實施方式和課堂樣態,讓學生學習關注真實的問題情境,以身心一體的方式投身到學習中。不可否認,研學旅行這種學習方式被提上日程,是新時代課程教學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加快育人模式轉型的重大舉措。
第一,研學旅行要注重深度學習。知識內含育人價值,學校要確立學習為本的研學觀,讓學生在對知識的探究中走向深度學習,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品質。研學旅行基于學生實踐,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是一種真實情境下的學習,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切實改變被動學習的局面。當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出現在學習生活中,他們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就會大大增強。具有課程化特征的研學旅行“強調學生在行動中探索世界,在實踐中獲得真知”[1],要讓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探究精神在學習中得到培養。學習維度的價值觀照超越了學生認知本身,賦予了學生學習自主權以及由此帶來的學生主體精神的覺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二,研學旅行要堅持活動育人。學校要發揮研學旅行過程育人的價值,讓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指向立德樹人。從研學旅行的組織過程來看,學生分工合作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社會素養的重要契機,越是低年級的學生越需要在同伴互助中學會與別人相處,進行相互學習;從研學旅行的研究過程看,學生們要圍繞研究問題進行研究假設、設計方案、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小組討論等活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懂得傾聽、善于合作的精神品質。這種育人價值在高中階段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研學活動中,學生接觸真實的世界,獨立思考遇到的問題,與廣闊的真實世界建立聯系,學生的生命視野得到了開闊,學生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第三,研學旅行要突出核心價值。研學旅行課程活動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即立德樹人。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研學旅行要切實提升價值自覺,擔負其培養核心價值、涵育家國情懷的育人使命。學校要因地制宜,開發紅色文化基地,創設育人環境,在研學活動中有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融入課程實施,真正讓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得到落實。
三、指向育人的研學旅行課程實施
研學旅行在國外被稱為修學旅游、教育旅游。二戰后歐美國家的營地教育和日本的修學旅行都具有研學旅行的特點。由于國外研學旅行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四種方式,即自然教育模式、生活體驗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換學習模式。[2]這四種模式都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中國的研學旅行活動時間不長,但發展的速度很快,需要特別突出價值關懷,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成長。
第一,學校要根據學生特點、學校育人目標、課程資源特點等因素進行整體籌劃,以價值導向、研究導向和實踐導向對活動進行設計。不同年級的活動要形成一個整體,按照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的水平分層設計。
第二,學校要根據不同學段確定研學旅行的目標和具體活動安排:小學階段更多體現體驗性和互動性,讓學階段要感知世界,把抽象的書本知識具象化,把教師嚴肅的教化變成生活情景再現,讓學生在教育情境中成長;中學階段要更多體現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合作探究,有條件的學校還要結合學科教學內容開展具有挑戰性的學術研究活動,讓學生參與嚴謹的學術活動,體驗科研的獨特魅力。
第三,研學旅行的價值預設也要符合學生特點,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以優秀中華傳統來觀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以培育、促進其價值自覺,由此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久魅力與時代風采生動地呈現為年輕一代自信豪邁的精神格局和生命形態”[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研學旅行課程一旦真正堅持育人的價值導向,就會有效增強活動的育人自覺,讓研學旅行的課程活動承載其培養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吳之奎,楊潔.研學旅行:培養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4):126-130.
[2]劉璐,曾素林.國外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模式、特點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8(4):136-140.
[3]劉鐵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J].教育學報,2018(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