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胡 慧,姚巧靈,談宏瓊
(湖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臨床實習是護生從學校向醫院過渡的“橋梁”,也是提高護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法。 為提高護生的臨床實踐技能,使其較快適應臨床,絕大部分學校和醫院在實習前會對護生進行強化訓練[1-3]。 但各學校組織實施強化訓練的方式方法存在較大差異。 有些學校仍沿用傳統的“演示—練習—考核”模式[4],有的側重于基礎護理學中的技能操作,強調以“技術操作為中心”[5-7],另有部分學校則釆用傳統的分課程、分操作項目獨立練習[8-9]。由于多數學校開展的強化訓練方式相對比較傳統,與臨床存在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訓練效果,阻礙了護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延長了護生融入臨床的周期。因此,積極探索制訂規范化的培訓模式及培訓內容,進一步提升護生適應臨床護理工作的能力, 成為護理實踐教學改革的重點。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 E-Study 平臺為研究工具, 應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回顧分析現有文獻, 旨在了解我國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以期為今后進一步規范實習前強化訓練提供參考。
1.1 文獻檢索方法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為檢索平臺,以E-Study 3.2 為檢索工具,檢索從數據庫收錄起至2018 年12 月的相關文獻。 結合研究主題和內容并盡量擴大檢索范圍,將檢索關鍵詞確定為“強化訓練/綜合訓練/心理壓力/心理狀況/焦慮/法律知識/職業防護/自我防護/醫院感染/職業暴露/職業性損傷/標準預防/教育/崗前培訓”“臨床實習”以及“護生/護理”。 文獻納入標準:文章內容涉及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包括強化訓練相關的模式、內容、考核方法、護生心理狀態等。 排除標準: ①關注非即將實習階段護生在校期間培訓、心理狀態等的研究;②護生在醫院實習過程中開展的培訓,如轉科前的培訓等;③護生在臨床培訓時的心理狀態相關研究;④護生就業前的崗位培訓;⑤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開展的培訓; ⑥患者及家屬的護理知識培訓。 檢索后利用E-Study 3.2 的題錄查詢功能剔除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并利用查重功能排除重復發表的文獻。
1.2 統計分析方法采用E-Study 3.2 的資料管理頻道進行文獻信息的導入、提取和分類管理,并剔除重復文獻。 閱讀分析確定最終納入研究的文獻,再應用Excel 建立表格,制訂分析單元和類目系統。 論文外部特征包括發表年份、收錄期刊、作者單位、合作情況、科研資助等;論文內部特征包括文獻類型和研究內容。使用頻數、構成比等對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
2.1 相關文獻刊發情況此次研究最終納入符合要求的文獻446 篇,均獲得全文。以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為主題的文獻最早刊發于1994 年, 但直到2005 年刊文量才開始穩步增長,2008 年以后出現數量上的飛躍,2011 年達到增長高峰,隨后在較高水平上波動(見圖1)。1994—2005 年累計發表相關文獻37 篇,占總文獻量的8.6%,平均每年3~4 篇。 2006—2018 年累計文獻409 篇,占總文獻量91.7%,平均每年31~32 篇。

圖1 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的刊文數量變化情況
2.2 收錄期刊情況此次研究檢出的446 篇文獻來自147 種期刊。 將相關期刊按其登載論文的數量作遞減排序可見,刊文量處于前10 位的期刊貢獻的刊文量累計構成比達到49.55%。 且這10 種期刊以護理類期刊為主,另包括個別職業教育類期刊,《衛生職業教育》雜志對相關文獻的刊文量占到刊文總量的20.40%(詳見表1)。

表1 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文章收錄期刊情況
2.3 基金資助情況在446 篇文獻中,64 篇(14.35%)為基金資助論文。其中,國家級基金論文3 篇(0.67%),省部級基金論文37 篇 (8.30%), 市級基金論文6 篇(1.35%),校級或院級基金論文18 篇(4.04%),無基金支持或未作說明的論文382 篇(85.65%)。
2.4 作者分析普賴斯定律[10]確定核心候選人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最低發文數,二是最低被引量,只要符合二者之一要求的作者即可作為核心作者候選人。 以第一作者發文最多的為3 篇, 依據普賴斯計算公式:自行計算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發文最低量為作者發文被引頻次累積最高為52 次, 借鑒普賴斯定律計算公式:計算出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發文累積最低被引量為,按照取整選擇,即發表論文2 篇的作者或發文累積最低被引6 次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候選人。對符合以上兩個標準的作者進行統計并查重,最終確定核心作者候選人為84 名。 發文指標: 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發文指數。 其中發文平均數為所有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發文平均值。 核心作者候選人共計發文106 篇。 因此,發文平均指數為被引指標:核心作者候選人發文被引指數。即為核心作者發文被引平均數。 84 位核心作者候選人發文被引頻次共計969 次。因此,人均發文被引平均指數。按以下方法計算每個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綜合指數:運用綜合指數法對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綜合學術水平值進行測評。 其中, 綜合學術水平值大于等于100 的作者共計23 名,他們即為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的核心作者。其中,9 名作者來源于本科院校,8 名作者來源于職業院校,6 名作者來源于醫院。 見表2。
2.5 刊發文獻的類型檢出的446 篇文獻涉及多種研究類型(見表3)。 其中,干預性類實驗研究類型文獻多為非隨機前瞻對照、歷史對照,缺乏隨機對照實驗研究;而經驗介紹主要闡述實習前開展強化訓練的具體情況;橫斷面調查主要是對實習前護生心理狀態的調查。
2.6 文獻研究內容及作者機構分布①研究內容。 分析相關文獻所報道的護生實習前強化培訓內容可見,目前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的培訓內容相對豐富, 但一些重點內容研究篇幅偏少。 如法律知識、專科技能、安全意識教育、美學與禮儀知識培訓、優質護理知識、護患溝通的重要性、暴力認知度和培訓需求等涉及較少,且關于助產專業護生的研究僅有9 篇。 ②作者機構分布。 分析第一作者的機構分布可見,學校、醫院為主要研究力量,但各自的關注重點有所不同。③護生強化培訓的方法。在446 篇文獻中,有99 篇描述了培訓方法,其中涉及最多的方法為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法,共41 篇。其他培訓方法還包括Seminar 教學法、PBL 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思維導圖教學法等。 具體培訓方法/模式統計見表4。446 篇文獻的研究內容及作者機構分布見表5。

表2 446 篇文獻的核心作者分布情況

表3 446 篇文獻的類型分布

表4 446 篇文獻涉及的護生強化培訓方法/模式統計
中國知網作為目前最權威的綜合引文數據庫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2],能夠直接敏銳地反映學科的發展態勢[13]。
3.1 關注護生臨床實習前強化訓練的意義目前,絕大部分高校在護生入學前的1~2 年已經開設有與臨床護理實踐相關的課程(如《基礎護理學》《護理禮儀與美學》)。但在進入臨床實習前,護生可能對基礎護理理論知識及操作流程有所遺忘又顯生疏。因此,有必要對護生進行實習前強化訓練,以促進其回憶前期所學知識、熟悉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水平[14]。 同時,學校教育是每門課程單獨開課, 強化訓練則可系統梳理不同課程的知識,鞏固護生的專業知識,增強其自信心、強化職業意識,有利于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和臨床護理質量,為臨床實習打下基礎[15]。另外,學校教育往往對于一些臨床護理工作的側重點難以凸顯。 如醫院感染等相關內容是臨床一線工作者日常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而在學校教育中則多未受到重視。因此,實習前的強化訓練應針對相關內容重點加強,結合臨床實踐應用,減少護生對醫院的陌生感, 便于護生及早適應臨床護理工作[16]。綜上所述,實習前強化訓練對護生順利過渡到臨床實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表5 446 篇文獻研究內容及作者機構分布情況
3.2 國內護生臨床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的現狀分析
3.2.1 護生對臨床實習前強化訓練的關注度有待提高科技文獻反映了科學研究的水平, 文獻的發表年代和數量與該科學研究的集中程度呈正相關, 可以從文獻的角度客觀了解學科研究發展的狀況[17]。 從檢索到的文獻變化來看, 該領域的研究已經引起護理學界的關注,但關注度仍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文獻總量較少。 相關研究文獻雖然整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2011 年達到增長高峰, 但近年來顯現下降趨勢。 且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從1994 年到現在,平均每年的發文量不高,所以需要繼續保持不斷增長的勢頭,盡早進入論文指數增長期。 ②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起步相對較晚。 早在1952 年,我國學者鄭路德[18]就已從理論、護理技術操作、獨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對護生臨床實習進行了細致的介紹, 而實習前強化訓練的研究于1994 年才逐步開始。 ③基金資助不足。 基金項目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種體現方式, 論文數量的多少反映了學術論文質量及國家對該課題或專題的扶持力度[19]。基金資助實習前強化訓練的相關文獻占文獻總量的14.35%,這反映出無論是單位還是地區,對實習前強化訓練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這也說明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的意義和價值還沒有得到全面的認識。
3.2.2 刊載相關論文的期刊分布由結果可見,《衛生職業教育》《護理研究》《護理學雜志》和《全科護理》等期刊發表相關論文較多。 該類文獻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即大量的科學文獻分散在很多相關期刊上,而部分重要論文卻聚集于相對少量的專業期刊。 該結果可以確定聚焦該領域的主要期刊, 有效引導讀者選擇文獻資料重點閱讀[20]。 《衛生職業教育》雜志對于相關內容的載文量最多。 這可能反映出較多學者認為實習前進行強化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崗位勝任力,而相關能力則與學生的職業素質有關。
3.2.3 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類型豐富但隨機對照研究相對較少 446 篇檢出文獻涉及的研究類型以干預性類實驗研究和經驗介紹為主, 橫斷面調查和質性研究次之。其中,干預性類實驗研究主要以實習前培訓、教育作為主要干預措施,且成為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的主流。但整體而言,相關文獻的科學性、先進性、完善性還存在不足。 干預性類實驗研究類型文獻多為非隨機前瞻對照、歷史對照,缺乏隨機對照實驗研究;經驗介紹類文獻主要闡述了實習前開展強化訓練的具體情況,是直接指導實踐的寶貴經驗積累;橫斷面調查多為學生實習前心理狀況的描述性研究; 質性研究的研究內容均為護生經歷強化訓練后心理方面的體驗。 由此可見, 進一步提高研究質量應是今后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的重點。
3.2.4 護生綜合能力的培訓及護生心理狀態的變化越來越被重視①從培訓內容來看, 基礎護理技能訓練的刊文數量位居首位。這可能與很多學校開展的強化訓練被單純地理解為是關于基礎護理學操作的強化訓練有關[21]。 ②刊文量位于第二位的研究內容是綜合知識與技能。 這說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逐漸認識到實習前強化訓練是對護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而不只是護理基礎技能的強化訓練。 ③對心理問題的關注位居第三。主要是對護生實習前心理狀況的調查、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等的研究。 可見實習前護生的心理問題已得到一定重視。 ④部分研究內容也涉及到院感知識,包含職業防護、銳器傷、職業暴露、艾滋病防護、標準預防、多重耐藥菌感染防控知識現狀調查、血源性疾病知識、自身健康防護教育等。這也提示實習前強化訓練的內容越來越與臨床一線工作關注的重點內容接軌。 ⑤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內容還涉及到法律知識、專科技能、安全意識教育、強化訓練需求與滿意度調查與分析、護士角色培訓、職業道德教育、《弟子規》德行教育、美學與禮儀知識培訓、優質護理知識、護患溝通的重要性、暴力認知度和培訓需求等。如此多的研究內容揭示出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護生走向臨床面對的將是紛繁復雜的臨床工作、 瞬息萬變的病情和形形色色的患者及家屬, 不再是單純的護理技能及綜合知識的疊加。同時,相關研究內容也反映出對部分培訓內容的關注度還不夠。例如,目前我國醫院暴力事件發生率逐年增加,護士作為臨床一線工作的主力軍,與患者接觸的機會最多,易成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22]。而被檢索的446 篇文獻中,涉及暴力知識培訓的僅有1 篇。因此,護生實習前相關知識的培訓應得到學校、醫院及廣大教育者的進一步重視。
3.2.5 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法應用于強化訓練成為主要培訓模式結果顯示,強化訓練方法較多樣化,而文獻數量最多的是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法,共41 篇。 傳統護理技能強化實訓采用“講解—演示—練習—考核”的實訓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強調程序的準確性和動作的規范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限制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23]。 在情景模擬訓練過程中,通過在臨床模擬情景下分角色練習護理操作,護生可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構建知識, 培養了其臨床思維,提高了護理技能實訓效果,有利于護生盡快適應臨床實習[24]。
3.2.6 缺乏助產專業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相關研究從研究內容的專業分類來看, 對助產專業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的研究十分缺乏,僅有9 篇。 我國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25]中,已將助產專業劃歸在護理類下。 但受護理專業培養模式的影響, 助產專業的獨特性在相關培訓中往往難以被體現[26]。 其實,助產士的服務對象、工作范疇不同于門診、病房護士,為了盡快讓助產專業護生適應臨床助產士的工作,為其提供個性化強化訓練顯得尤為重要。
3.2.7 院校聯合開展強化訓練模式成為發展趨勢從第一作者機構及核心作者來源來看, 學校和醫院成為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的主要力量。高等、中等職業技術學院均注重基礎護理技能的培訓[9,27],而醫院培訓更偏重于綜合知識、綜合技能及醫院感染知識。 另外,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也注重心理知識、綜合能力的培訓,而本科院校則對四個方面研究較均衡。 綜上所述,院、校應聯合制定規范化的培訓內容及模式, 對護生進行“全方位”的強化訓練,從而達到讓學生提前感受醫院氛圍[3],促進其順利地轉變為臨床實習護士的目的[28]。
護生實習前開展強化訓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相關文獻量近年來呈下降趨勢,文獻基金支持較欠缺。學校和醫院成為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研究的主要力量,助產專業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相關研究偏少。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法應用于強化訓練成為主要培訓模式,護生綜合能力的培訓及護生心理狀態的變化越來越被重視。 建議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醫院、學校聯合探索規范化的培訓模式以及培訓內容, 重視助產專業護生實習前強化訓練的開展, 以科學的研究成果來指導實習前強化訓練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