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交

談到道路清障救援,道路運輸安全與應急救援技術及裝備是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簡單地說,它是以道路運輸裝備為主線,以研究重、特大道路運輸安全事故的影響因素為突破點,以道路運輸車輛行駛安全性、運輸過程監控以及公路交通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為研究發展方向,主要從事相關檢測技術、管理政策和法規標準的研究工作,例如參與重、特大道路運輸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修訂《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修訂衛星定位系統系列標準;編譯《危險品公路運輸歐洲協議》(ADR),包括近日出臺的《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等。

圖1 我國道路運輸安全與應急救援技術及裝備的主要研究內容

本刊特約記者 姜久明 攝加強應急救援專業隊伍能力建設,需要定期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救援隊伍培訓和演練。
2004至2015年期間,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年均遞增1500萬輛,駕駛人員數量年均遞增2000萬人,公路通車里程年均遞增11萬公里左右。截至2019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4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2.5億輛。汽車在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舒適、快捷的出行服務同時,難免發生在途故障或遇到突發事故。據統計,我國年發生救援需求的車輛(次)數占保有量的9%~10%。道路清障救援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該領域各相關產業也迎來了日益廣闊的發展前景。
《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交通部2005年第7號令】明確要求推進行業信息化建設和救援、維修服務網絡化建設,以完善服務功能。全國相繼開展機動車維修救援,例如河北、遼寧等省份都組建了由政府或協會組織牽頭的機動車維修救援網絡;上海建立了“清障施救協作網”,推進清障救援的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
目前,道路清障救援行業的產業鏈結構包括上游業務層、中間平臺以及下游救援執行層三個部分。上游業務層主要由保險公司合同、汽車生產企業合同、銀行合同構成;中間平臺包括多家汽車救援服務網絡公司,其構建的救援網絡將覆蓋全國;下游救援執行層為各地的道路清障救援公司,他們從中間平臺獲取業務,為客戶直接提供救援服務。

圖2 我國道路清障救援行業的產業鏈結構
目前,針對道路清障救援,部分省份成立了行業協會專業委員會,以協助道路運輸管理部門完成行業組織、協調、服務以及監督等職能工作。例如,上海市建立了道路運輸行業協會道路清障施救牽引專業委員會;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設立了汽車維修救援工作委員會,以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健全行業管理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下發的《關于規范高速公路車輛救援服務收費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0〕2204 號),明確了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是高速公路車輛救援服務的主體。各省份明確了高速公路管理機構負責高速公路清障救援單位的資質審查批準;部分省份明確了道路清障救援工作必須由具有資質的清障救援服務機構實施;上海率先將道路清障救援行業納入行政許可管理范疇。
部分省份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發布了行業開業技術條件,為道路運輸管理部門對道路清障救援企業開業審批提供了依據。例如,交通運輸部發布了行業標準《道路車輛清障救援操作規范》(JT/T 891-2014);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制定了團體標準《汽車救援服務管理規范》(T/CADA4-2016);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道路清障施救牽引業開業技術條件》。
部分省份清障救援企業“各自為政”,尤其是社會救援處于“無人管”的境況,行業市場行為極不規范;部分省份將清障救援行業劃分至維修行業,但維修救援只是清障救援服務的形式之一,單純套用維修行業的管理規定明顯既不合理,也不適用。
目前,我國共有清障救援企業8000余家,救援品質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主要表現為企業市場準入、考核、退出等機制缺失,應急資源配置不均衡,存在閑置現象;企業質量信譽考核體系不完善,缺乏誠信自律,“天價拖車費”等事件時有發生,負面新聞常上“頭條”。
究其根本,一方面,確實有清障救援企業實行不法經營,對事故車或故障車進行托牽、拖牽或背載運輸亂收費的情況;另一方面,有時客戶對救援項目收費標準不清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

本刊特約記者 宋榮敬 攝只有不斷提高救援人員的專業技能、作業經驗和職業素養,才能全面提升救援隊伍的整體實戰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公眾的安全出行。

本刊特約記者 姜久明 攝救援企業也應注意加大資金投入,配齊配足救援裝備,建設完善裝備存放場地,從而確保清障救援效率。
目前,大部分高速公路救援從業人員尚未納入專業技術工種管理,職稱晉級訴求無法解決。與此同時,從業人員素質也良莠不齊,未經過專業操作技能培訓、考核即上崗。在實際清障救援過程中,發生過許多因操作人員操作不當、技術不夠熟練等原因而對被施救方造成財產甚至人身安全損失的情況,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
我國救援裝備行業經歷了整體引進、吸收仿制到自主研發的過程。但總體而言,救援裝備專用化程度偏低。一方面表現為裝備功能不到位,對發生在隧道、山區、橋梁等作業空間受限的復雜環境下的交通事故清障救援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滿足“安全、規范、高效”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裝備專用化方面存在瓶頸,目前,我國救援裝備缺乏專用底盤,普遍采用載貨汽車的二類底盤加以改裝,但其受力方式、結構、布局等均不能滿足清障救援的實際需要;與此同時,目前清障車制造廠家均為改裝廠,總體呈“散、小、弱”的現狀,對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投入不足。
道路清障救援屬于技術服務,其服務過程涉及技術標準、作業規范、服務標準、服務規范等。當前,我國清障救援的相應標準、規范仍不完善健全,尤其是面向特殊條件、復雜環境,以及針對危化品運輸車輛的專業清障救援,方法和手段都顯得極為有限。

圖3 我國道路清障救援行業的法規標準要求體系架構
為規范道路清障救援行業市場行為,維護用戶和道路清障救援企業的合法權益,道路清障救援行業要逐步邁向從業人員職業化、業務處理高效化、經營服務規范化、企業發展品牌化、行業面貌現代化的“五化”發展目標,提升清障救援服務品質。
明晰道路清障救援行業在交通運輸行業內的上級主管部門及職責界定,成立國家級的道路清障救援行業協會或聯盟,形成“政府—協會或聯盟—清障救援企業”的三層管理體系,從而健全行業管理機制,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相關協會或聯盟是一個比較有建設性的思路,它通常是指企業間結成的一種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合作模式。聯盟成員可以限于某一行業內的企業或是同一產業鏈各個組成部分的跨行業企業。成員間一般沒有資本關聯,地位平等,獨立運作。

圖4 我國道路清障救援行業的管理體系層級
實行清障救援企業的資質評估分級制度,明確不同等級清障救援企業的業務經營范圍;將清障救援從業人員納入專業技術工種管理,健全對其的專業化培訓、考核體系;完善清障救援行業管理標準規范,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品質。
推進道路清障救援服務標準化,就是要通過對術語、裝備、企業、人員、服務等標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和實施,提高相關標準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提升道路交通清障救援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十三五”頒布實施清障救援相關標準奠定基礎。
立足于我國國情,圍繞提高清障救援處置的高效性和專業性,強化智能技術在清障救援裝備上的應用,推動道路清障救援裝備向模塊化、輕量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其中模塊化即通過組合裝備模塊,實現個性化的作業需求;輕量化則是通過對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達到輕量的目標;智能化則主要體現在救援作業過程中的預警和干預等方面。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綜合救援教育培訓基地,定期組織救援企業進行專項清障救援演練與交流,評估救援企業突發事件預案及專業化培訓效果等,促進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素質的提升。
當前,我國道路清障救援行業仍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且針對專業技能培訓的從業人員素質教育體系嚴重缺失。為適應近年來道路清障救援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亟需編制系統、全面的專業培訓教材,填補行業教育體系的空白,以提高道路清障救援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建立救援力量聯動平臺、區域應急救援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合理化分配。鼓勵社會力量建立一批有規模、有實力的應急救援隊伍。將道路清障救援服務納入交通運輸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立“聯動指揮、統一標識、反應訊速、準確高效、裝備精良”的應急救援隊伍。

扎實推進高速救援工作再上新臺階,才能真正承擔起公眾“平安出行守護者”和“美好出行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和使命。
鏈接:
道路清障救援服務標準化
救援術語標準化:明確規范清障救援領域中專用的或常用的術語及其定義。
救援裝備標準化:制定清障救援裝備的技術性能要求、分類及等級劃分標準。
救援企業標準化:制定清障救援企業開業條件及等級劃分等標準。
救援人員標準化:制定清障救援從業人員從業資格培訓技術要求。
救援服務標準化:制定專業化的清障救援操作服務規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