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泉州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企業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企業為了保持一定的行業競爭力,必須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從企業的生命周期來看,企業的發展過程一般會經歷技術模仿到技術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生產率,也是推動整體經濟實現從要素投入驅動到創新驅動的必經之路。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要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為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與動力。
股權結構優化改革是我國國有企業進一步推進深化改革的有力手段?;旌纤兄聘母锏挠行七M不僅使我國國有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結構有了明顯改善,在提升國有企業創新能力、改善企業創新績效方面也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對“新時期”背景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展開深入探討。
自從我國邁出改革開放的步伐后,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我國進一步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成為我國國企改革的重要目標。在該目標進一步得到明確后,我國各地出現了一大批股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從企業整體生產經營績效的角度來看,我國大部分學者對于該問題已經初步形成共識,即國企混改工作有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更為直接的證據顯示,非國有股權占比程度的提升,主體的豐富程度越高、保障內部相互制衡的制度越完善,則國有企業能夠更快實現經營績效提升[1]。從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優化的角度切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有企業提供了優化內部資源配置的新路徑,通過減輕政策性負擔降低企業的整體負擔。同時,由于內部治理結構得到了優化,企業在面臨創新決策時,能夠更為理性地做出決策。
進一步探討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從微觀層面來看,國有企業創新效率較低的問題在我國十分普遍。究其原因,一些學者認為國有企業的最終實際控制人是各級政府,因此許多國有企業需要承擔一些非經濟任務。例如,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其更為關注如何更好解決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如何保證社會運行的穩定,而當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創新項目開發時,當地政府領導沒有足夠激勵支持這些風險較高項目的運行。除此之外,在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委托代理問題也對企業創新活動具有重要影響。不同于一般所有制的企業,在國有企業內部,對于負責企業運營的經理人的監督管理難度更大[2]。因此,當國有企業面臨一項創新決策時,若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利益出現沖突時,經理人有足夠的激勵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放棄創新活動,這也導致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較慢。
要清晰認識到,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的概念還存在著一定的模糊,例如基本的混合所有制概念怎樣界定。這些概念上的模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步伐。從目的來看,我國推進國企混改要實現的總目標是進一步推動我國國有企業的股權多元化。然而,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一些國有企業即使已經完成了該項工作,但是其原有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未產生相應的改變,而僅僅是將原有的注冊方式進行了一定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資本結構以及治理結果并未達到混改的根本目標。此外,在我國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實踐過程中,一些單位對于改革的內涵以及外延并沒有真正理解透徹,使得混改工作出現一些混亂,股權多元化的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反而出現了股權混雜的情況[3]。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很難有精力大力開展創新活動,使得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提升。
我國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目標是最終實現政企分離。然而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很多情況下混改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我國出臺的相關政策中明確規定,我國所有的國企可以根據其經營范圍等分為公益型國企和商業型國企。然而,在政策文件中,如何劃分國企缺乏相應的詳細標準,并且在將國有企業劃分類型后,如何進行企業管理、采用何種管理方式也缺乏相應依據。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浮于表面,操作性較差,混改工作的成本也無法嚴格控制,政企分離的目標最終也不能有效完成。在這種政企關系不能梳理清楚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很難獲得正常的市場主體地位,其經營管理不能像一般企業一樣采取市場化的策略。因此,國有企業在面臨是否開展創新活動的決策時,因為可能受到當地政府的干擾,其決策的最終制定不能完全基于市場角度的考慮,長期來看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國有企業推進混改工作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即使多元化的資本進入,原有所有制下所采取的經營策略以及管理方式仍保留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原有的管理方式、長期經營策略等不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業需求,國有企業仍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生產經營效率。雖然國有企業進行混改的目標中,降低一些過度投資是目標之一,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不同所有制資本參與混改后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一些學者認為,外資參與和民營資本參與我國國有企業混改工作在降低非理性投資方面的效果是大相徑庭的,外資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該問題而民營資本參與則不能達到目的。這是由于長期以來的制度依賴所造成的問題。
我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對于不同所有制的資產的評估以及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領導對混改過程是否會由于制度不完善等出現國有資產流失存在一定程度的憂慮。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民營資本所有者對混合所有制完成后國有企業是否能夠保障同股同權存在一定的擔憂。因此,不同所有制資本融合難的問題隨之出現。并且,在面臨是否進行創新活動的決策時,由于不同股東之間具有不同的創新激勵,很有可能造成企業選擇不參與創新活動而錯失發展機會。
混改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國家將一部分國有企業的整體控制權下放給了企業內部負責企業運營的管理者,由于國企內部高管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往往造成較為嚴重的代理問題。眾所周知,創新能夠為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風險,而一旦創新活動未能取得成功,國企高管可能會為此承擔一定的風險。而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后,隨著非國有企業股東的引入,由于其更關注的是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效率的提升,這使得企業所有的股東與企業創新活動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并且,由于非國有股東在混改工作完成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所以委托代理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都能得到一定的緩解。并且,混改工作完成后由于監督管理機制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國企高管有更多的激勵去參與到創新活動中。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中國聯通的影響為例,中國聯通在2017年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這一有效手段,治理結構實現了進一步優化。在混改完成后,使得公司經理層的利益與企業整體的運營績效緊密聯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由委托代理問題造成的創新活動不足的現象,提升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國有企業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很多情況下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受到各級政府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企業內部要素尤其是創新資源的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具有一些其他所有制企業不具備的優勢,例如具有的政府資源更多、融資渠道更加廣泛等。但是,國有企業也有相對劣勢,如與一些私營企業相比,其創新要素的配置相對較低。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隨著不同所有制資本的融入,各種資源在企業內部的配置能夠進一步優化。并且,對于國企創新來說,發揮多元化股權的優勢能夠更好發揮異質化知識的優勢,通過吸收外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資源,促進自身創新頻率以及創新強度的提升。
中國聯通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后,投資者所投資的資金得到了更為良好的配置,使得投資方與中國聯通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針對中國聯通的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來說,通過更為合理的配置資源,創新資源更加充足、創新決策更加科學,最終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
“新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才能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而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是必經之路。因此,從宏觀的角度,要充分把握混改工作的方向,提升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程度。從微觀的角度,要激發不同投資主體的創新積極性,進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有企業提升生產經營效率,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必要途徑。為了達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終目的,要堅定不移拓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廣度、挖掘其深度。并且,要進一步著力解決不同所有制股權之間融合難的問題,提升國企在創新過程中對不同知識的吸收能力,最終通過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具有異質性,例如競爭程度不同的國企中混改工作對于創新的影響效果差距也較大。因此,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要進一步增強層次性,以期能夠進一步優化創新要素的配置。
綜上所述,國企混改工作對于企業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混改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阻礙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問題,例如改革內涵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等。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國應進一步拓寬混改工作的廣度、挖掘混改工作的深度,增強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層次性以及建立和完善股權融合機制,最終推動國企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