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彥
(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出現了與社保工作有關的內容,如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群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其中就提到了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這一內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中也提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在總公司著眼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會議中,鮮明提出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這一歷史使命,明確了 “三個世界領先、三個進一步提升”目標任務,要跟上總公司步伐,實現“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社保工作也要走在前列才能發揮自身的穩定作用確保鐵路企業高速順利發展;社保工作與職工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與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相關,集團公司動員廣大干部職工牢記“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這一歷史使命,持續深化“強基達標、提質增效”這一工作主題,奮力實現“五個確保、五個見實效”目標,強調大力推進節支增效,爭取社保費率優惠和做好規范鐵路企業社保管理,維護企業和職工社保權益。從以上三個層面不難看出,形勢所趨、現實所需,如何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找尋鐵路企業社保工作的管理制度新體系,是當下急需思考的問題。
隨著鐵路企業社會保險工作逐漸移交到地方社保部門管理,各項社會保險的數據信息和業務經辦流程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如果還延用原來的社保工作管理制度及經辦業務流程,是不匹配可行的。筆者認為主要存在的問題有:①各項社會保險繳費業務未做到“共建”。原鐵路企業各項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企業年金的業務數據工作多為相對獨立的操作系統,所屬基層單位上報報表需分頭報送,如:基層單位做每月的人員增減變動表和繳費情況表需要做5份并分別報給5個險種業務經辦負責人員,存在報表多投、人員增減變動重復報送現象,這種分散式的管理增大了基層單位經辦人員和經辦機構的工作量,不利于辦事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服務水平的提升;②信息資源未實現“共享”。因原鐵路各項社會保險是單獨的繳費操作系統,無法實現數據信息資源共享,而地方社保、醫保中心已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如:地方社保中心由原要求每月報送電子和紙質月度增減變動表,到現在全部實現每月在網上進行申報(除退休以外),且可以大批量數據倒入進行人員增減變動;又如地方社保中心實行“五險合一”業務操作系統,1個人只需輸入一次數據,其個人相對應的養老、工傷、失業等各險種繳費、增補情況以及相關的業務經辦都可以一次完成;再如:一年一度的穩崗返還申報工作,從2015年起由原來提供大量的紙質數據,包括填報申報表、上報單位繳費數據、不裁員承諾書等材料給地方社保中心,逐年改變到現在各基層單位通過企業實名制系統和廣西區社保網報系統進入到申報模塊提出申請,系統即可自動提供與本單位相關的數據和條件,各申報單位只需核對顯示數據確認無誤后,就可點擊申報提交,完成申報工作,等待審核批復即可;③業務經辦待遇審批工作未達到“共贏”。近年來鐵路企業逐漸將醫療、工傷保險的所有待遇審批和支付、發放工作全部移交到地方管理、經辦。鐵路企業所屬單位為職工申報相關待遇就需要按照地方社保中心的審批要求和經辦流程來提供相關的醫療、工傷待遇審批材料,這和原來鐵路企業自己審批和管理相比增加了很多需提前備案報告的報銷表格和提供審批的相關材料,如老工傷報銷就要提供舊傷復發或有關聯性所需的勞動能力鑒定材料、又如工傷職工報銷住院費用要事先向地方社保相關部門進行住院報備、再如工傷職工如需重新更換到年限的輔助器具則需提供上次更換時的相關材料等,在不了解或不熟悉業務工作申報流程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職工報銷相關待遇的難度,延緩職工報銷待遇的時間和得到報銷待遇的時間。
隨著鐵路企業移交地方管理的新時代到來,原鐵路企業社保的工作機構設置、工作重心、工作方式和業務經辦流程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社保工作發展需要,如何找到適應新時代的鐵路企業社保工作重心呢?筆者認為可從“一調、二重、三促進”等方面進行構建。
一調:調整組織機構設置和職能設置,突出“對應調整、注重層次”。鐵路企業移交地方管理后,鐵路企業社保業務經辦工作發生了質的改變,鐵路企業原來面對的是各基層單位的經辦人員,所以實行的是分險種的一站式縱向業務經辦方式,而地方社保部門面對的不僅是單一的央企單位還包括電力、農業、金融等行業的單位和廣大的人民群眾,所以注重的是便民服務的分層橫向工作方式,如:現行的“一門式”服務當中的業務受理則實行“綜合受理,后臺審核,統一反饋”三層的服務模式。鐵路企業應改變原有的機構,設置與地方社保相對應的管理部門,如申報受理處、社會保險和待遇核定處、待遇發放處、征繳處等,更好的配合地方社保部門完成工作,因鐵路企業沒有相對應的部門,當遇到相關工作時要分散到各個險種科室內完成,易出現部門與部門之間業務脫節、工作推諉現象。為提高工作效率,暢通工作渠道,實行業務對口銜接,可依據地方社保中心的相對應部門,重新配置和調整鐵路企業社保部門科室及職能。
二重:一是重新定位“服務”重心,搭好“橋梁”。鐵路企業社保工作移交到地方管理后,業務經辦工作也隨之不再由鐵路企業社保部門負責辦理,各基層單位直接向地方社保中心申報各項待遇和報銷費用的業務材料,申報的經辦業務工作也無需鐵路社保管理部門審核,越過了鐵路企業社保管理部門。作為鐵路企業社保的管理部門,沒有了各項待遇的審批權和經辦業務的辦理,工作重心就由經辦轉變為協助經辦、由負責轉變為積極配合、由主導轉變為指導。了解掌握地方社保新政策,加強與地方社保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熟悉地方社保部門新的業務申報流程,指導基層單位做好經辦業務申報;積極主動幫助基層單位處理申報業務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搭建良好的工作平臺,做好承上啟下協調溝通工作。才能抓住工作重心,才能有效的為基層單位服務,才能體現社會移交地方社保部門后,鐵路企業社保部門的價值;二是重新完善“補保”政策,做好“減負、增收”,即完善補充醫療保險實施細則和企業年金實施方案政策。補充醫療保險是鐵路企業為了增強職工抵御疾病風險的能力,減輕職工個人負擔而制定的,是對基本醫療保險的有效補充。醫療保險移交地方后,為確保職工在享受醫療保險待遇方面不下降,如在職工每月的資金注入、住院先支付、住院報銷比例等方面,提高醫療報銷待遇水平,鐵路企業應在有支付能力的情況下適當調整報銷比例;企業年金是鐵路企業對職工在退休后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確保生活質量的一種福利表現,是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補充,在資金保值增值情況下,在政策允許的調整范圍內,最大限度的調整企業年金繳費額度。做好鐵路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和企業年金工作,有利于增進職工對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促進:一是促進信息數據資源互通。通過采用“五險合一”業務操作系統,實現鐵路企業社保信息一統化。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項社會保險資源,實現參保人員信息數據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搭建統一的公共服務網絡平臺,縱向實現鐵路企業所屬單位信息系統對接和互聯互通,橫向實現與地方社保部門網報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即節約管理成本,又減輕基層參保單位和業務經辦的工作負擔;即縮短獲取數據時間,又實現了數據信息實時共享。二是促進業務經辦流程暢通。積極配合地方社保做好鐵路企業社保經辦的服務、提升管理能力,服務基層能力,通過組織基層業務經辦人員不斷更新學習社保新業務經辦流程和相關政策,熟悉掌握網報待遇和前臺申報的經辦流程,做到及時、順利為職工做好各項待遇申報業務,全面提升企業社保服務,精確社保管理水平。三是促進服務職工民心相通。適應轉變,適時調整。社保工作涉及到職工的切身利益,想企業和職工之所想,急企業和職工之所急,謀企業和職工之所謀,從小事入手,從細節做起,凡事提前預想、提前籌劃,切實為職工辦實事、解難題,爭取工作積極主動性,維護職工的社保權益。
綜上所述,加強鐵路企業社會保險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是新時代的召喚,是實現“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有效保障。我們應不斷提高鐵路企業的社保管理水平,完善社保管理制度,建全社保管理體系,挖掘社保服務深度,為增強鐵路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為確保鐵路企業的穩定、和諧、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