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敘平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電務電化工程有限公司)
內部審計部門一般是在總會計師或者財務總監的分管下開展工作,獨立性相對不足。而財務部門、審計部門之間權利和責任不明確,缺乏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審計工作開展也僅僅是限于查賬;由于選用高素質審計人員必然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多數企業采用任用財務人員甚至是兼職的方式。沒有多少專業人員有效地進行審計,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不健全的組織和不全面的人員配備不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和質量提升。《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的若干規定》頒布以來,內部審計工作才得以有序發展,所以內部審計理論研究與審計專業人員培養相對滯后。目前,大多數企業內部審計師主要是從財務部門調來,有些是從其他專業轉移,導致這些內部審計師缺乏系統的審計專業知識,導致缺乏能夠獨立審計的全面型人員。
內部審計已向服務型方向發展,但是企業普遍缺乏對服務型內部審計的控制和評估,在一定程度上給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帶來了制約,不僅限制了企業的發展還降低了審計質量。此外,內部審計部門人員考核缺乏客觀的標準,“大鍋飯”考核形勢依然存在,這樣就降低了內部審計部門和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性,這也是內部審計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
在大數據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已被許多行業所應用。在內部審計工作中,信息技術的實施和應用得到加強,可以大幅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目前的情況往往是:許多企業只是引入財務軟件來取代傳統的會計管理。但是不能在整個企業管理系統中運用大數據來分析各項信息,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的創新也就受制于企業信息化程度。
創新是改革發展的重要部分,大多數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安于現狀,仍然沿用現有的審計方式方法和傳統的審計思想。認為內部審計就是看會計差錯,制定年度審計計劃-出具審計報告,是審計整個審計的流程,導致審計的覆蓋面小,質量不高。審計方法和審計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不能充分利用,這已經不能適應未來信息化審計的發展方向。也不能適應當前的新形勢和大數據下以風險導向“預防+監督”的服務型審計模式。主要表現有:
(1)不重視數據化審計,中國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會計分錄,增值稅發票等以數字的形式呈現。但是,數字化和數據化之間仍存在很大差異。數據化是一個更高級的數字化過程。但是,許多審計單位并未意識到這一點,片面地認為數字化等同于數據化,因此他們并不了解構建數據庫的重要價值。更重要的是,仍有一些審計部門不知道大數據是什么,因此它們不會將大數據用于審計的過程中。
(2)對內部審計創新的認識不足,目前,雖然一些審部門已經認識到了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但實際適應過程中還有著許多問題,如不善于適應和后續思考,這使得許多審計單位處于停滯的現狀,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隨著內部審計工作創新的停滯不前,不可能及時發現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不可能隨時隨地進行內部審計工作,這使得內部審計發展與大數據時代的發展不能同步。
(1)審計職能將從監督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我國內部審計的模式主要是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事后監督,內部審計人員沒有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內部審計將從傳統的監督防范向為企業提供經營管理服務的方向發展。審計工作的重點也會從發現問題、整改問題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的方面轉變,大大降低“死后驗尸”的低效現象。審計范圍也會從單一的財務收支環節向企業生產經營的各環個節拓展。
(2)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從單一的財務知識向綜合型、專業型發展。隨著審計范圍的延伸,就迫使內部審計人員知識的構成向全面化方向努力,審計部門不但要有精通財務知識的人員,還要有精通企業管理和生產經營方面的綜合性人才,審計人員知識結構的改變必將促進對審計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的實用性、可操作性,提高審計成果利用率以及審計工作效率。
(3)審計形式由內部審計向內外結合的方向發展。內部審計具有外部審計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外部審計也有內部審計無可比擬的獨立性。內外結合的審計形式,不僅可以解決內部審計怕“得罪人”的困擾,還能夠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無紙化、信息化、數據化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方向。作為內部審計人員,我們要提升對審計信息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利用外部軟件公司結合內部審計實際情況,大力開發審計信息化建設方,加強對審計人員計算機審計和信息系統審計能力的引導和培訓,結合企業自身行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審計軟件和系統開發以及人員培訓工作。
伴隨著運用大數據進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內部審計進行數據采集的方式也變的多樣化,數據采集越來越全面,數據分析越來越高效。通過挖掘、處理、優化和分析來自不同來源和不同維度的數據,然后及時將計算結果反饋給審計人員,這樣既減少了以往數據采集形式的時間,還增加了數據采集的準確性,降低了審計風險。用數據庫的規模性,云技術的高效性,提高審計效率和審計質量。
目前,大數據技術應用是一項新興技術,還處于初期階段。能夠全面掌握此項技術的人員數量很少,中國的內部審計業務起步較晚,內部審計人員的知識構成單一。內部審計人員缺乏對大數據技術的認識和學習,仍然采用以往的審計思路和工作方法來開展內部審計相關工作。
從信息化建設上進行創新。內部審計信息化不僅是內部審計發展的趨勢,更是內部審計實現精準審計、科學審計的重要手段。新時代下隨著大數據時代、云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創新迫在眉睫。內部審計可以通過企業內部財務軟件、責任成本管理軟件入手,鉆研開發適合本企業的審計軟件,對重點單位或項目的生產經營狀況開展重點監控,有針對的進行審計,實現數據的無縫對接,對經濟業務的動態監控,審計預警等作用,不斷提高審計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審計部門對大數據技術的認識,通過聘用有關人才來開展培訓工作,形成操作指南,指導開展內部審計,以提高審計質量。②通過分析審計方式的變化,更新換代現有審計系統,加大審計系統的開發和應用,設計系統既要具備正常審計功能,還要具備預警能力分析能力。
新時代、大數據環境系內部審計人員要放眼未來、創新方法、拓展思路,來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變化、新矛盾,才能好地服務企業的管理與發展。堅持改革創新,提質增效,持續完善問題導向原則,加強內部審計對企業的服務意識以及指導、監督作用。注重以問題為導向,帶著問題去審計,對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對被審計單位可能存在的問題分類匯總,總結出容易存在的問題,找出重點,尤其是對“三重一大”方面的監督,制訂一套“問題清單”,帶著問題去審計,提高審計發現問題的效率和審計工作的質量。充分利用高科技技術,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既簡化了繁瑣復雜的工作,又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過程中上,可以采取“月小審,季中審,年大審”的審計機制,必要時還可以對實行專項審計。
綜上,內部審計創新存在于內部審計工作的各個方面,創新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內部審計要在明確工作重點、優化審計流程、確保審計效率的前提下深入開展研究,內部審計作為審計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適應新時代和大數據環境,企業發展和改革創新的需要,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標為引導,保證企業實現增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扎扎實實開展內部審計創新工作,一步一步地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