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娜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骨一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骨科手術患者大多術后需要臥床靜養一段時間,直到骨折愈合后,才能下地行走[1]。而在臥床靜養的一段時間內,由于需要盡量控制其活動范圍,后背、臀部皮膚需要長時間的與床接觸,在體重壓力的壓迫下容易導致背部、臀部皮膚缺血,進而形成壓瘡[2]。壓瘡形成會增加患者痛苦,同時也對骨科手術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據此本研究將探討分析如何有效預防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壓瘡發生。
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骨一科進行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中隨機抽選146例。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方式將所選患者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39例,女34例,年齡24~61歲,平均(47.22±18.73)歲; 對 照 組 中 男3 7 例, 女3 6 例, 年 齡21~69歲,平均(45.43±19.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區別,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術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進行全身清潔。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呼吸、血氧、血壓、心律等指標變化情況。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定時翻身、按摩非固定部位肢體,對指導患者對非固定部位肢體進行適量活動,定時更換床單被褥,定時對傷口部位消毒滅菌更換敷料等。
觀察組骨科常規護理方法與對照組相同,但執行骨科常規護理的同時加入預防壓瘡的風險管理措施。針對患者的手術情況以及術后臥床時間、固定情況,由相關醫生、護士等相關醫護人員共同討論,明確患者的壓瘡發生風險。然后根據壓瘡風險狀況制定相應的預防干預措施。由責任護士主要負責執行。由護士長監督執行情況。其具體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應用防護器具,如使用氣墊床等,改善患者后背、臀部血運狀況。定時檢查相關防護器具應用的功能有效性。第二、按時協助患者翻身,調整體位。并及時清理后背處汗液、污垢等,并仔細檢查是已經產生壞死組織,若有及時清理壞死組織,應用碘伏進行消毒滅菌。第三、保持病房溫度、濕度適宜,及時更換床單被褥,并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滅菌處理,及時清掃病房內垃圾,對病房地面進行消毒滅菌。第四,對患者進行合理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適量補充維生素、蛋白質、鈣等,少食多餐,減輕胃腸負擔。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
本研究涉及數據資料均為計數資料,統計學檢驗采用卡方檢驗,檢驗結果P值不足0.05時,表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壓瘡發生2例,其發生率為2.74%;對照組患者壓瘡總共發生8例,其壓瘡發生率為10.96%。將兩組百分百數據納入統計學軟件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5.2947,P=0.0214(P<0.05)。
壓瘡也稱為“壓力性潰瘍”或“褥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不暢、營養供給不足等引起的皮膚組織壞死、破損現象。骨科手術患者,大多數術后需要長期臥床靜養一段時間,待骨折部位愈合后,才能進行相關活動[3]。在臥床期間,由于后背和臀部皮膚長期受壓,極易形成壓瘡。壓瘡形成后,會不同程度地增加患者的痛苦,患者依從性會變差,同時壓瘡形成也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會使患者病情更加復雜,治療難度會更大,也會影響患者手術治療的治療效果。因此骨科手術治療后應該采取措施預防壓瘡的發生。而風險管理是及早發現壓瘡風險,并及時采取相關應對措施,從而可以盡量避免其發生的有效措施[4]。為探討風險管理對于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壓瘡發生的預防效果,本研究進行了專門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加入風險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壓瘡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