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摘 要:黃堡窯是唐代重要的窯場之一,其生產的瓷器除供應陜西本區域外,還銷售到今河南、寧夏、江蘇等地,使用人群包括各個階層。黃堡窯瓷器流布范圍擴大的原因,除窯業發展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外,很可能與安史之亂有關。黃堡窯產品在全國銷售是通過水路和陸路同時進行的。
關鍵詞:唐代;黃堡窯瓷器;流布
黃堡窯是唐代北方重要的窯場之一,經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數次調查發掘,人們對該窯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學者們對黃堡窯瓷器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討論,已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但關于其在唐代的流布情況卻鮮有論及。截至目前,在唐代墓葬及其他類型遺址中已陸續發現一些黃堡窯瓷器,為探討黃堡窯瓷器流布提供了有利的資料。筆者不揣淺陋,在此試論黃堡窯瓷器在唐代的流布情況,以求教于方家。
陜西是唐代黃堡窯瓷器發掘數量最多的區域,迄今在西安、銅川、寶雞、涇陽、岐山、鳳翔等地均有發現,其中西安出土器物最為集中(表1)。比較重要的發現有西安東郊王家墳出土的茶葉末釉注壺,灞橋遺址出土的青釉盤口瓶,西大街古井出土的白釉瓜棱壺,韓森寨唐墓出土的黑釉枕,唐九成宮遺址出土的白釉碗,燕國太夫人李氏墓出土的茶葉末釉罐,青龍寺遺址出土的茶葉末釉執壺,楊籌墓出土的茶葉末釉罐。在這些瓷器中,白瓷大多胎質較粗疏,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色泛灰或黃,黑釉瓷中不乏質量較好者。此外,陜西其他地區也有黃堡窯瓷器出土,比如銅川竇及墓出土的醬釉瓶,岐山元師獎墓出土的淺綠釉瓶,涇陽張仲暉墓出土黑釉雙耳瓶,鳳翔唐墓白釉褐彩盒等,均是黃堡窯生產的典型器物。
除陜西外,黃堡窯瓷器也銷往今寧夏、河南甚至南方地區,其中以洛陽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有寧夏吳忠西郊唐墓出土的醬釉注壺,吳忠明珠公園唐墓出土的醬釉注壺,河南洛陽白居易宅院遺址出土的素胎黑花盤,隋唐洛陽城皇城衙署西區出土的青釉注壺,江蘇揚州蜀岡下城址文化宮遺址出土的素胎黑花盤。
從發掘情況看,唐代黃堡窯瓷器主要行銷于唐兩京地區,關中是最為主要的市場。各地出土黃堡窯瓷器中黑釉較多,還有白釉、青釉、醬釉、茶葉末釉、花釉、白釉褐彩、素胎黑花等,器類有碗、盤、罐、注壺、雙系瓶、葫蘆瓶、盒、爐、腰鼓等,可以說囊括了黃堡窯大部分瓷器產品。這些出土瓷器的遺址有墓葬、水井、宅院、塔基等,以墓葬居多,其中包含較多高等級墓葬,如元師獎墓、燕國太夫人墓、楊籌墓等,墓主均為唐朝官僚或世家大族,隨葬的黃堡窯瓷器質量也稍好。由此可見,黃堡窯瓷器在唐代就已進入上層社會。此外,黃堡窯瓷器還大量出現于皇家宮苑,包括西安唐九成宮、華清宮遺址、洛陽唐皇城遺址等。洛陽唐皇城遺址出土的黃堡窯瓷器中有不少素胎黑花器,這類裝飾不符合當時上流社會的審美觀,而九成宮、華清宮遺址雖有一些白瓷碗,但質地也比較粗糙。這些宮苑遺址出土的黃堡窯瓷器應是下層宦官、宮女等仆役使用的生活器具①,推測唐朝皇室或官方曾向黃堡窯大量訂燒普通生活用器。
筆者認為,黃堡窯瓷器銷售地域的擴大應在中唐以后,并與安史之亂有重要關系。安史之亂對唐代乃至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中國瓷業格局也必然產生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當時戰爭以河北、河東及河南為主戰場,“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②,唐軍收復河南之后,“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擄掠,三月乃已,比屋蕩盡,士民皆衣紙”③,這導致河南、河北等戰區的窯業陷于衰退的境況。考古發掘資料和研究顯示,鞏義窯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上半葉瓷器生產能力顯著下降④,到了晚唐階段,關中墓葬出土的瓷器已很少見到鞏義窯的身影。①不僅如此,在安史之亂及之后的數十年間,北方墓葬出土的其他各窯瓷器數量也呈現出銳減的態勢。②雖然有些窯址后來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如邢窯,其甚至在晚唐達到鼎盛,但隨即就走向衰落,這與唐末河北藩鎮持續混戰不無關系。③黃堡窯的生產環境條件要相對優越很多,當時安史叛軍占領長安后已成強弩之末,其在關中兵勢最北不過云陽(今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①,這使云陽以北的黃堡窯得以幸免于兵燹,并終唐一代無戰亂之虞,瓷器生產能夠持續進行,除供應關中本地市場外,還可在其他窯址低迷之際銷售到潼關以東。此外,安史之亂還打斷了唐代北方的交通路線,安史叛軍占據的河北,河南、河東成為雙方拉鋸的戰場,邢窯及河南諸窯產品無法運抵關中、隴右,這在無形中也為黃堡窯瓷器擴大市場提供了機遇。
更為重要的是,黃堡窯瓷器在晚唐時期的燒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最具代表性的黑釉產品,其外觀漆黑光亮、造型別致,走在同時期各窯場的前列,較高的品質使黃堡窯瓷器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黃堡窯位于關中平原北端,其瓷器先運輸到南邊不遠的長安,然后溯渭河而上到達岐州、鳳翔,向東泛舟可至洛陽。向關中以外區域的銷售也可通過陸路驛道,沿渭河—黃河南岸經華陰、潼關到陜縣,再經新安至洛陽②,最后進入隋唐大運河,經通濟渠、邗溝,即可達揚州。洛陽發現的黃堡窯瓷器數量僅次于西安,應是當時黃堡窯產品的集散地。黃堡窯瓷器向西北運輸至邠州(今陜西省郴州市),沿馬嶺水(今馬蓮河及其上游環江)經寧州(今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慶州(今甘肅省慶陽市),最后到達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③
綜上可知,黃堡窯瓷器的流布區域西起關隴、東到江南,鑒于存在未發現、發表或特征不明顯的器物,其行銷范圍和地點可能遠不止于此。已有研究表明黃堡窯一部分素胎黑花瓷的紋飾具有顯著的伊斯蘭風格,很可能是出口中亞、西亞地區的外銷瓷。④此外,河南新安、溫縣等地發現了與黃堡窯址所出類似的三彩器⑤,不排除黃堡窯瓷器也曾作為配套商品銷售到這里。
參考文獻
[1]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司馬光.資治通鑒[M].鄔國義,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區隋唐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5]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隴縣原子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6]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8]權奎山,孟原召.古代陶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9]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0]北京藝術博物館.中國耀州窯[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鞏義黃冶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12]李知宴,朱捷元.唐白釉貼花缽、白瓷唾盂和黑釉罐[J].文物,1979(1):68-69.
[13]李知宴.西安地區隋唐墓葬出土陶瓷的初步研究[J].考古與文物,1981(1).
[14]禚振西.黑釉耀瓷[J].景德鎮陶瓷,1983(1).
[15]杜雪燕.唐代黑釉塔式蓋罐[J].文博,1996(1):76-77.
[16]榮新江.唐研究(第3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7]杜文.黃堡出土唐三彩年代的探討[J].文博,1997(5):61-66.
[18]謝明良.耀州窯遺址五代青瓷的年代問題:從所謂“柴窯”談起[J].故宮學術季刊,1998(16).
[19]張玉芳.河洛地區出土唐代瓷器概述[J].中原文物,2000(6):53-57.
[20]韓釗.試論唐黃堡窯裝飾藝術中的伊斯蘭風格[J].考古與文物,2002(2):76-79,82.
[21]張志忠.邢窯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2]杜文.耀州窯產品分期與重要發現唐代黃堡窯·創燒伊始氣象萬千[J].收藏,2008(9):40-42.
[23]張全民,譚國慶,李志強,等.西安西大街古井出土唐代遺物[J].文物,2009(5):50-52,98.
[24]易立.北方地區出土晚唐至宋初陶瓷器的類型與分期[D].長春:吉林大學,2007.
[25]程石.唐-宋金時期黃堡耀州窯分期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09.
[26]楊濤.隋唐兩京地區墓葬出土瓷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27]王妮.關中地區出土隋唐時期白瓷初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
[28]楊浩淼.河南地區唐宋金時期黑釉瓷器的類型與分期[D].鄭州:鄭州大學,2014.
[29]李鑫.早期白瓷的考古學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8.
[30]高義夫.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學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