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茜
摘 要: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文物種類繁多。文物反映出了古代的文化形態和社會意識,因此,博物館需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文章就“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創新進行研究,并闡述具體保護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博物館;文物保護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日常行為有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應用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加速了信息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到博物館的文物管理和保護中,將為其管理提供一個創新的路徑。
1 建立專業的文物數據庫
對文物進行保護前應該對文物的具體資料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傳統的文物管理中,博物館對于較為重要的文物的資料保存較為詳細、完好,一些較小或者重要性較低的文物資料較少,對文物的了解也不夠全面,導致在展出時講解員對于文物的了解也并不詳細,無法為觀眾進行全面細致的講解。因此,可以將“互聯網+”融入文物管理中,建立專業的文物數據庫。將場館內所有文物的信息輸入數據庫中,在每一件文物下建立與其相關的研究資料數據和業務資料數據等子系統數據庫,實現對博物館文物的系統管理。每件文物的相關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展示,文物講解員可以通過查詢系統來了解展出文物的基本信息,方便為觀眾進行講解,同時觀眾也可以在網上查詢相關的文物信息。通過網絡上的了解,引起觀眾來實地觀賞的興趣,為博物館增加客流量,也能增加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認識和解,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 建立科學的文物管理服務系統
建立專業的文物數據庫后,應使用現代化的新型互聯網技術,建立專業化的服務管理系統,保障對文物的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進行。①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幫助博物館進行宣傳引流,還能夠根據博物館的日常營業狀況設計相應的文物保護管理措施。一方面,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溝通交流軟件來對博物館進行宣傳,如建立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短視頻賬號等,將博物館中的文物信息發表在賬號上,同時配以相應的文案,向人們宣傳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引導觀眾到線下博物館感受歷史文物的魅力。另一方面,博物館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根據每天參觀博物館的總人數、參觀每個場館人數和觀眾在每件文物前停留的時間進行計算,設計出合理的場館和文物的展出時間,以便能夠最大化地實現對文物的保護和提高觀眾的滿意度。利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對博物館的安全管理進行設計,使用最先進的展示柜材料和安保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加大對文物的監督力度,不僅能夠減輕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還能夠增加文物的安全性。
3 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
想要提高對文物的保護必須完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保護文物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博物館保護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應加大資金的投入,以便能夠將基礎設施更新換代,使用更先進的基礎設施對文物進行保護。很多中小型博物館的庫房條件較差,文物儲存面積較小,同時庫房的設計不合理,存在胡亂堆放文物的現象,可能會造成文物損壞。因此,應加大對中小型博物館的投資,改善博物館庫房的環境,利用信息技術來設計科學、合理的保存空間,以便能夠達到對文物最基礎的保護。應在館內增加適當的現代化設備,如防潮設備、監督設備、安保設備、計算機設備等。防潮設備能夠降低文物所在空間的空氣濕度,防止文物銹蝕或腐爛,減少空氣對文物的影響。在文物庫房設置監控設施,用有線網絡或無線網絡將其與安保部門的主機進行連接,達到對文物的實時監控,在文物出現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及時解決。加強安保設備的使用,如使用新型材料的展柜等將文物保護起來,防止觀眾直接觸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升級博物館計算機軟件系統,提升對博物館數據、賬號等所有服務器的控制。利用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為博物館設置安全防火墻,保證博物館內系統和數據的安全性。
4 提高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
互聯網信息時代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工作不能缺少高素質人才。博物館在招聘時應擇優錄用素質高、技能強的人才。不僅要考察其基礎的信息知識掌握量,還要考察其工作態度和工作經驗。對于博物館內的文物保護人員,應定期組織專業化培訓,不斷學習最新的文物保護管理技術,提升工作實踐能力。可以邀請專家來為工作人員進行講解,也可以使用互聯網技術與無法親自前來的專家或技術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另外,可以在文物的對外宣傳資料中標明負責保護該文物的工作人員,不僅能夠對其進行監督,在文物出現問題時,可以根據信息追責到個人,還可以提高工作人員的榮譽感和對博物館的歸屬感,調動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深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感情,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5 建立文物修復網絡平臺
在對文物進行保護時,也要對遭到破壞的文物進行修復。文物的年代較為久遠,由于未受到合理的保護,導致文物可能出現損壞,此時需要工作人員進行修復。但在文物修復時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其制作工藝難以復制,導致目前的修復工作很難順利進行。在修復文物時,需要根據文物的年代特征盡量地保持文物的歷史價值,避免對其進行較大的改變,破壞文物代表的意義。①在修復時需要查詢大量與文物有關的、相同時期的資料,查找與其相同類型文物的制作方法,盡量使用當時的制作手法來進行修復,減小對文物的影響。在以往的修復過程中,文物修復人員需要手動查閱大量資料,工作量非常大,修復一件文物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收集和研究資料。如今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文物修復工作中,可以根據文物的相關信息在整個互聯網信息庫中查找相關資料,同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動識別,將其中相關的重要信息進行標記,方便修復人員進行研究,節省了大量查詢資料的時間。并且相較于手動查找,互聯網查找能夠提供更多、更詳細的相關內容。對于信息較少的文物,可以利用現在的高科技設備對文物進行檢測,分析其組成的材料和具體的制造時間,進而尋找相同的材料進行修復,或者利用新技術合成類似的材料進行修復。
各個博物館可以用信息技術設立內部網絡,方便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例如,可以將各個博物館中需要修復的文物資料上傳到內部網絡中,在網絡上組建專家小組,討論修復文物的技術和方法,在修復文物時可以進行視頻通話,相關專家可以在網絡上針對其問題進行實時指導。也可以在網絡上組織相關的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由各個博物館中有經驗的專家根據實際的案例來為修復工作人員解讀其修復流程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工作人員也可以將具有代表性的修復工藝或修復過程錄制下來傳送到網上,為廣大人民群眾展示中華傳統工藝,不僅能夠增加人們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對文物修復的興趣,鼓勵更多人加入文物修復的工作中。
6 結論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博物館應加大對文物管理和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庫,加強對文物的監督和修復,同時完善文物保護的基礎設施,使文物保護工作更加專業和完善,讓每一件文物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