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君君
摘 要:關帝廟是祭祀關羽的廟宇,關帝碑記是各地記錄關羽生平事跡、精神氣節、信仰、祭祀等有關活動的碑文,也是伴隨著關羽信仰的興起而產生的。現存的嘉峪關碑銘、碑文記述了嘉峪關關帝廟的興建原因、經過、顯靈事跡等重大事件,并對關羽的生平事跡、功績等進行了評說,碑銘中關帝廟的稱謂變化也反映了關帝在歷代被崇拜加封的演變。
關鍵詞:嘉峪關碑文;關帝廟;文化信仰
1 從碑文看關帝廟修建原因及修繕情況
關帝廟在明中期前稱“玄帝廟”或“武安王廟”,清代改稱“關帝廟”。嘉峪關關帝廟大概為明代中期所建,據《嘉峪關碣記》碑銘記載,“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欽差整飭肅州等處,兵備副憲李公端澄,遵成命起蓋關東西二樓……向北筑基,重建廟一所。中塑玄天上帝兩壁繪諸天神將”,碑文中提到的重建的廟就是原建于嘉峪關內城中的玄帝廟。談及關帝廟的興建緣由,明人錢福在其《文章辨體匯選·義勇武安王廟碑記》中記載:“剛明正大之氣,人人同得以為人者,雖或屈抑于一時,而終將感發悼痛,積之久而不可自已,然后吾心之神若有見焉,而神若有所答焉,此廟祀之所由設也。”由此可見,關羽為忠義而死,人們修建廟宇來祭祀他,大概是關帝廟初建的始因。嘉峪關關帝廟的修建原因除上述作為民眾崇拜和祭祀的場所外,還和封建王朝的神化利用有關,重點是突出關帝信仰而達到守土固疆的目的。這一點從《重修武安王廟》碑記中可以得到印證:“酒泉西,古創嘉峪關,乃華夷天限,西面長城,北門鎖鑰也。關治東創始,是關創建漢壽亭壯繆義勇武安王廟,所以保障此關以永吉者也。”碑文中的記載說明在邊關修筑關帝廟是因為關羽一身正氣、忠勇仁義,有他的神明在邊關護佑,必定能永保安寧。這是封建王朝對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神化利用的結果。
嘉峪關關帝廟始建的具體年代不詳,最早記載關帝廟修建情況的史料見于《嘉峪關碣記》碑記,載:“皇明肅州衛嘉峪山關內,居中第,舊有玄帝廟……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欽差整飭肅州等處,兵備副憲李公端澄,遵成命起蓋關東、西二樓暨官廳、夷廠、倉庫,推委鎮董(監)工。今年丁卯春二月落成。惕睹高真祠居下隘,恭虔叩請,三卜俱吉。遂協心捐資,移建于關南城上,向北筑基,重建廟一所。中塑玄天上帝,兩壁繪諸天神將,金飾輝煌,神威炫耀,凡有禱事必應。因立碣以記其顛末。”可見,玄帝廟是早于光華樓和柔遠樓存在于內城中的。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李端澄在內城修建光華樓和柔遠樓時從內城遷移至東甕城東墻外,由“中塑玄天上帝,兩壁繪諸天神將”可知,這次修廟只是把原有的玄帝廟搬遷到了另外的位置,是對玄帝廟的一次修繕,并不是始建。所以嘉峪關內城舊有的玄帝廟修建于何時,還需進一步考證。
嘉峪關關帝廟除了在明正德元年(1506)被遷建,之后還進行過幾次修繕。其中一次是在明萬歷六年(1578),嘉峪關關帝廟被重修過一次。據《重修武安王廟碑記》記載:“酒泉西,古創嘉峪關,乃華夷天限……是關創建漢壽亭壯繆義勇武安王廟,所以保障此關以永吉者也。酒泉佘工諱動,別號東泉。持行忠孝事神恤民,罔不竭誠。萬歷六年,膺承天眷,命守斯關,駐麾是地,詣竭神廟。”碑文記載,萬歷六年(1578),酒泉人佘東泉“詣竭”武安王廟(即關帝廟),“睹其規模狹隘,像儀矮卑,心既謙然而欲新之”“遂捐俸資,鳩工掄林……易移廟制,另創圣像,稽列侍翊。凡卑者高焉,損者新焉,恢弘其殿宇,周固其垣墉,軒豁直邃”“時萬歷十年歲次壬午夏六月金川朽庠玉峰鄒國相叩首書丹”。上述碑文從發起人、籌資人、修繕目的、修繕規模、前后歷時等方面,詳細記載了明萬歷六年(1578)在原址基礎上對關帝廟進行的規模宏大的改擴建修繕。
清嘉慶年間,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發現圣廟因年代久遠而色彩暗淡、神像殘損,萌發重修之心,于是帶頭捐資重修,使之煥然一新。《重修關帝廟碑記》記載:“第圣像舊系裝畫五彩,歷年久遠,未免暗淡無色,天棚馬殿山門旗臺兩廊彩壁并滿堂神像均已剝蝕,有心者不能不觸目而心感矣。予同鄉熊公蜀西人,職膺游府數載于茲,概然倡首,營中官兵共捐俸餉,本關善士往來宦商隨緣樂助,爰于丁卯夏興工,戊辰秋告竣。”這次的修繕較明萬歷年間的那次修繕的規模要小很多,主要原因可能是相隔的這200多年間,關帝廟進行過幾次不同規模的修繕,所以基本保持了原貌。根據《光緒四年重修關帝廟碑記》的記載,關帝廟在清晚期也有過維修,但是碑面損壞,記述不詳。所以嘉慶年間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這次重修是有證可考的最后一次重修。
2 從碑文看關帝加封史
嘉峪關關帝廟的碑文也反映了關公的封號曾由武安王變為關帝。《三國志》中的關羽只是一位封建軍閥混戰時的英雄,建安五年(200)被封為漢壽亭侯。蜀漢后主景耀三年(260)追封謚號壯繆侯。宋徽宗曾先后加封其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封其為義勇武安王。《重修武安王廟碑記》載:“公之用心之城,可謂盡善者矣!即其歷履忠勤,自持孝義,自淑仁愛,是敷深有感于武安王之匡扶大漢,貫日之忠貞,凌云之節義,千古之英風,萬年之正氣者。”可見明代以前稱呼這個廟是為武安王廟的。元代繼承宋時封號,但重點突出其“義勇”“英烈”廟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封關羽為壽亭侯,“建漢壽亭侯關羽廟于雞鳴山之陽……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并列,通稱十廟云。”至明萬歷中期以后,隨著內憂外患的加劇,對關羽的崇奉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萬歷四十二年(1614),為了邊疆安寧、四夷無擾、朝野安定、有精神所依,明神宗朱翊鈞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自此,關帝之稱便沿用了下來。
到清朝時期,關羽崇拜發展到了極盛時期。清軍入關后,為穩固滿族在漢族地區的統治,關羽的“忠、義、神、勇”精神甚至被神化,受到廣泛尊崇,關帝廟也遍布城鄉。關帝神像除了供奉在神廟外,平民百姓也家家戶戶都供奉關帝神像。順治元年(1644),“建關帝廟于地安門外宛平縣之東,歲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順治九年(1652),“敕封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從此,秋仲月祭關帝成了清代祭祀典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3 從碑文看關帝信仰
嘉峪關《重修武安王廟碑記》碑記載:“舉關商民士卒子來趨效,各竭其力。”“其所以虔誠而新是廟者,所以崇神而為民正,所以彰王之忠義于千萬古而不磨,俾后之尊崇忠義之者,蒙王之佑,霂王之庇,亦于千萬世而不窮者也。公之心其遠哉,仁其深哉!是為記。”由此可見,關公被神化乃至被歷代推崇加封,都是民間和封建王朝對關公崇拜的結果。而崇拜的根源便是關公的“忠、義、神、勇”精神,崇拜的形式主要有演戲、祭拜、祈報、修廟等。戲臺是演劇酬神的場所,嘉峪關關帝廟正對南面有一座古戲樓,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所建,戲樓正上方懸有匾額,上題“義正乾坤”,這塊四字匾額可以說是對關帝精神的高度概括。每逢關公誕辰或重要節日,或當地人們有重要的祈求,都會在祭祀的同時在古戲樓演戲,以表示對關帝精神的尊崇和寄托。《重修關帝廟碑記》記載:“……士民商賈比屋而居。因于其中建關圣廟,每逢朔望及慶祝之期,馨香恪薦,演劇獻牲,神喜人歡”,反映了上至官兵,下至民眾都極為崇拜關公,人們會在農歷初一、十五自發舉行演戲、供奉祭品等各種祭拜典禮。碑文同時反映了因嘉峪關地處干燥少雨的西北,而當地人們視關羽為一方保護神,所以設酒獻牲以祭拜關帝,并捐錢修廟以祈其賜福降雨,足見人們對關帝虔誠的崇奉信仰。
4 結語
嘉峪關現存碑文為我們展現了關帝廟修建歷史和關帝信仰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也從側面反映了關羽的“忠、義、神、勇”形象被神化,乃至被封建王朝所利用,在守土固疆和凝聚人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們研究關帝文化對嘉峪關歷史文化的影響提供了重要史料。
參考文獻
[1]李應魁.肅鎮華夷志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2]吳生貴,王世雄.肅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嘉峪關志》編纂委員會.嘉峪關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4]包詩卿.明代關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J].開封:河南大學,2005.
[5]焦磊.關羽神圣化過程的歷史考察:以關帝廟為核心[J].濟南: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