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摘 要:文章介紹了傳拓過程中上色工具—撲子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階段狀況。并從北京地區(qū)常用撲子的制作入手,與其他地區(qū)的撲子進行比對,總結(jié)出撲子是由緩沖層、隔水層、儲水層、觸紙層組合而成的結(jié)論。
關鍵詞:傳拓;撲子;擦子;拓包
傳拓是指將具有吸水性與伸縮性的紙張緊覆于表面具有一定凹凸的器物上,并用顏料(主要使用墨)在紙張上撲、擦,從而產(chǎn)生與器物凹凸相應痕跡的一門技術,傳拓的產(chǎn)物又稱為拓片或拓本。
大家所熟悉的拓片大多是由石刻或者青銅器作為承拓物傳拓制作而成的,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金石”傳拓。隨著傳拓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審美觀的演變,玉器、古墨、名硯、磚瓦、竹木雕刻均有傳拓。直至今日像葉拓、魚拓、木紋拓等這些使用天然、無人工承拓物的傳拓作品也相繼出現(xiàn),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展現(xiàn)出來的紋路之美,叫人嘆為觀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制作何種拓片,制拓的工具無疑是很重要的。在制拓時,上墨程序又是全部工序的重中之重,直接決定拓片的效果與成敗。一般在介紹傳拓時,大多會提到“精拓”,“精拓”需要好紙、好墨,往往會忽略上墨的主要工具,也就是傳拓人手上的“家伙事兒”—撲子(圖1)。
現(xiàn)如今尤其是在北京地區(qū),主要的傳拓技法為“撲拓”法,就是通過撲子采用“拍”“打”的方式為覆在承拓物上的紙張上色。實際早在隋唐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掌握了傳拓技術,當時的傳拓技法與現(xiàn)在有很大不同。當時的傳拓技法大多采用“擦拓”,就是用“擦子”通過擦、掃的方式為覆在承拓物上的紙張上色。唐代詩人韋應物的《石鼓歌》中說道:“今人濡紙脫其文,既擊既掃白黑分?!雹倨渲械摹皰摺弊株U明了當時“擦拓”的技法。從大量的現(xiàn)存唐宋拓本中也可以也看出當時采用“擦拓”技法的痕跡。而現(xiàn)在使用的“撲拓”的技法又是何時出現(xiàn)的呢?馬子云先生在《金石傳拓技法》的傳拓石刻略史一節(jié)中提道:“宋代拓法繼承唐代。常為擦拓……這時拓帖有用麻布做成的撲包,只拓一層較淡的墨,故麻布紋顯露。這是撲拓的開始。從此拓碑帖就有了擦拓與撲拓兩種方法?!雹谟纱耍覀兛梢灾罁渫胤ㄗ钤绯霈F(xiàn)在宋代。雖然宋代就有了撲拓的技法,但是因為種種不成熟,而且當時的傳拓多為碑刻,所以還是擦拓法盛行。
擦拓法的優(yōu)勢是快捷,而且工具的制作相對簡單,也足以彰顯碑文的神韻,在墨色上也可以做到“烏金”與“蟬翼”之分。像蠟拓技法其實就是根據(jù)擦拓法簡化而來,都是以“擦”為主要上色方式。但是擦拓法的缺點也很明顯,如果承拓物表面不平滑,那么擦拓的難度會提升很多,甚至不能進行擦拓。在一些傳拓面積較小,或者是凹入物體內(nèi)部的承拓物,在傳拓時都很難進行“擦”的動作,這時撲拓法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出來了。撲拓法不僅包含擦拓法所能進行的傳拓范圍,就連擦拓法不能進行的傳拓工作,其也能勝任。后來更是在撲拓法中出現(xiàn)了“擦”的技法,即用撲子通過“擦”來為紙著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拓的普及,可以傳拓以及被認可的承拓物越來越多,尤其到了清朝,青銅器的傳拓盛極一時,撲拓的技法和工具得到了高速發(fā)展。
撲子是撲拓法中主要的上墨工具,如同書畫家手中的毛筆一般。現(xiàn)在基本一提到傳拓,大多數(shù)人腦海中所呈現(xiàn)的大多都是一位手持撲子奮力拍打的制拓者形象。因為撲子所呈現(xiàn)出的技法為撲拓法,所以取其“撲”字,后加一個使“撲”具有名詞性且讀輕聲的“子”字,就成了我們所說的撲子,其與擦拓法中的“擦子”的來源與構成相同。因其外形實際就是一個用“布”包成的“布包”,又因是在傳拓中所用,所以也有人稱其為“拓包”。其實兩種叫法都未嘗不可,無非是個人習慣問題。但是筆者認為“撲子”的叫法比“拓包”的叫法更為歷史悠久,且含義更加深刻,對這件工具的使用技法和使用動作都有表現(xiàn),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傳拓用的布包。
撲子的制作方法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用一塊布包住些許棉花,然后將四周用繩子勒緊,這樣一個簡單而實用的撲子就做好了。當然這僅僅是最簡單的撲子。因為傳拓是一項傳統(tǒng)技藝,每個制拓者的手感與傳拓習慣都會有細微差別,為了得到稱手的工具,傳拓者一般都會自己親自制作撲子。隨著撲拓技藝的發(fā)展,傳拓前輩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撲子的改良,現(xiàn)在用于傳拓的撲子,很少有上文提到的那種最簡單制作的撲子,現(xiàn)在每個撲子的布包里都另有“乾坤”。
北京地區(qū)傳拓者使用的撲子,其材料一般選用棉花、塑料布、棉布、絲綢等。基本方法是將棉花弄松散,然后慢慢按壓包裹,使其成為一個饅頭形的棉花團,里面不能出現(xiàn)“棉疙瘩”。然后用柔軟的塑料布或者其他柔軟可隔水的材料,將先前的棉花團放在隔水材料中心,把隔水材料的四角提起包起來,注意要使底面平整,不能有褶皺和氣泡。然后就是用棉布,也如同隔水材料一般的方式將之前的包再次包起來。同樣確保沒有褶皺后,就要在頂端捆綁繩子來固定(圖2)。這時傳拓者要根據(jù)使用要求決定撲子的軟硬,捆綁的越緊越硬,反之則會柔軟。①最后在外面以同樣的要求和方法包上一層紡織細密的綢子,經(jīng)過上述制作步驟,一個現(xiàn)在常用的撲子就做好了。
每種做撲子的材料都有各自的用途,首先棉花作為一種緩沖材料,柔軟且具有一定回彈,使撲子在傳拓時可以更清晰地表現(xiàn)出承拓物表面的凹凸,也對承拓物以及制拓者的手指、腕部關節(jié)起到保護的作用。其次是柔軟的防水材料,大多使用塑料布,塑料布價格低廉且常見,古時候也會用油紙。這層的主要作用就是隔離水分保護緩沖層,使其制拓時不被制拓的顏料浸入,若顏料浸入緩沖層,就會破壞緩沖效果,且會在傳拓時拓出生硬的色塊,影響傳拓效果,甚至使傳拓失敗。在緩沖層干燥后,顏料中的膠等材料會在緩沖層中結(jié)晶,使其變硬,最終報廢,嚴重縮短撲子的壽命。當然技術較好的制拓者可以掌握技巧控制撲子吸入的水分,使撲子即使沒有隔水層也可以控制好顏料,使其不浸入緩沖層中,但是這樣的操作難度較大。再次就是棉布,利用棉織品良好的吸水性能來吸收顏料、儲存顏料,提高制拓的效率。有些制拓者在制作拓包時甚至會包入多層棉布,使一次沾顏料后可以撲拓更大的面積。最后一層是綢子,這一層也是整個撲子直接接觸紙張的一層,一般選用細密且堅韌的織物??椢镌郊毭埽爻龅念伭虾圹E越細膩。在進行碑拓或?qū)ζ渌笮统型匚镞M行傳拓時,棉布、豆包布、麻布等堅韌的織物也可以勝任這一層。因為承拓物面積較大,而且一般要求顏色較深,墨跡層層疊加也就看不出布紋了。若是傳拓精細的小件物品,或需要較淺顏色(如蟬翼拓)的拓片時,就要選擇細密的織物了,否則布紋在傳拓時會影響紙面上細小紋路的表現(xiàn),并且能看出明顯的布紋痕跡,破壞拓片的美感,同時這一層也有少量儲存顏色的作用。
通過北京地區(qū)的撲子做法,我們可以得出其大體是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緩沖層、隔水層、儲水層、觸紙層,有時后兩層可以合為一層。
那么除了北京地區(qū)使用的撲子,其他地區(qū)使用的撲子是否也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呢?在陜西地區(qū)因為拓碑較多,所以這些地方常使用一種羅底撲子。該撲子的做法在紀鴻章先生的《傳拓技法》和馬子云先生的《金石傳拓技法》中均有介紹(圖3、圖4)。其優(yōu)勢在于出墨快、吸墨量大,而且底面較平整,底面與紙張的接觸面也大。但其制作上要比北京地區(qū)使用的撲子煩瑣很多,材料也不是很容易購到。
羅底撲子是由棉布、羅底(一種輕軟稀疏的絲織品)、合子(一種粗毛尼)、油紙、氈墊與氈卷這幾種材料組成。羅底的作用是使顏料可以快速通過該層,而且相對平整、堅韌。合子這種粗毛尼的吸水性較強,其作用就是吸取顏料和儲存顏料。油紙實際上就是阻止顏料侵入到氈墊與氈卷的隔離層,氈墊與氈卷相對柔軟,起到緩沖作用,更為施拓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把手。棉布起到的是穩(wěn)住整體結(jié)構的作用,但因棉布與羅底緊密結(jié)合,可算為一層。
羅底撲子是將一塊棉布中央掏出一個圓孔(圓孔大小根據(jù)上墨時紙張著墨的面積來決定),然后制作一塊比棉布孔洞略大的羅底,將其四周與棉布的圓孔相縫合。之后制作幾層與羅底形狀大小相仿的合子,其上墊一層與合子大小相仿的油紙,再在油紙上鋪墊一層層依次減小的氈墊,再取另外的氈子裁條,卷成卷狀,收口處封緊。將氈卷的一頭與氈墊的最后一塊相縫合。最后提起棉布,使其自然收在氈卷四周,用繩捆緊,羅底撲子就制作完成了。
綜上來看,羅底與棉布的作用對應著觸紙層,合子的作用對應儲水層,油紙的作用對應隔水層,氈墊與氈卷的作用對應緩沖層。由此可見這種陜西拓碑的撲子與北京地區(qū)制作撲子的結(jié)構大體相似,也是由緩沖層、隔水層、儲水層、觸紙層相結(jié)合制作而成。
還有很多形式的撲子,像山東濰坊地區(qū)有用頭發(fā)制成的發(fā)餅充當緩沖層的撲子,山東曲阜、泰安等地也有用布包裹苞谷糠做的撲子?,F(xiàn)在也有對傳統(tǒng)撲子的制作方法進行輕微改造而制成的撲子,如西安碑拓專用的羅底撲子,因為羅底和合子現(xiàn)在越來越少見,現(xiàn)在也有直接用棉布和毛氈子制作的撲子(圖5)。還有使用氣球當作隔水層在內(nèi)部填充棉花制作撲子的,還有將緩沖層的全脂棉換成太空棉的。這些撲子的結(jié)構和作用與傳統(tǒng)撲子大致相同,僅僅是材料、工藝和適用范圍有一定的區(qū)別。
無論是制作撲子還是改進撲子,在選用材料時,首先應該熟悉材料的性質(zhì),多次試驗后再進行撲子的制作。筆者之前用過一種化纖含量較多的棉布制作儲水層,發(fā)現(xiàn)這種棉布不僅不能適量儲水,在傳拓時出水還不均勻。即使有細膩的觸紙層也會拓出斑點狀的拓痕。這樣在制拓過程中對拓片的影響很大,制作成的拓片很不理想,更換儲水層后,效果有所改善。
隨著科學的進步,新的材料會日益出現(xiàn),隨著傳拓這項技藝的不斷發(fā)展,技法和工具也會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完善。但是傳統(tǒng)的東西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保留的。雖然傳拓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傳拓理論很重要,但是這項技藝本身的技法更加重要。因為現(xiàn)在傳拓作品不僅僅具有工具性,同時也具有藝術性。比如同拓一個器物,技法好的制拓者拓出的作品往往會“潤”且“精神”,而技法不好的制拓者拓出的作品往往會出現(xiàn)“燥”“污”等現(xiàn)象。也許“精神”與“臟污”可以在上紙這一步進行一定改善,但是傳拓作品的“潤”與“燥”就完全體現(xiàn)在技法上了。而這時撲子是否“順手”也直接影響著制拓者的發(fā)揮,所以說撲子對于傳拓作品來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馬子云.金石傳拓技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2]紀鴻章.傳拓技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3]馬國慶.中國傳拓技藝通解[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4]國家圖書館編.中國傳拓技藝圖典[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