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為了配合古鎮旅游,山西晉城策劃、建設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陽古鎮古法制鐵體驗館。工作人員通過民間采訪,核實既有資料,并嘗試了恢復性實驗,最終確定了合理的古法制鐵流程。相關工作人員整理、記錄了晉城地區坩堝煉鐵和古法制鐵的具體步驟和關鍵數據,并建設了一個有文字說明、實物陳列、體驗項目,受到游客喜愛的古法制鐵體驗館。文章簡單記錄了這個具有創新意義的嘗試。
關鍵詞:大陽古鎮;古法制鐵;過程體驗
利用當地特有的文物資源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陳列展覽,是目前地方博物館制作基本陳列的一個基本趨勢。2017年初,大陽古鎮旅游公司選擇古鎮文化亮點項目時,決定建設一個古法制鐵體驗館。筆者有幸參與了這項工作,從中學習了不少知識,并產生了一些感悟,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對未來博物館的陳列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建設緣由
現代博物館的核心元素是“物”,藏品決定著一個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和未來發展?!拔铩敝员恢匾暎且驗槠溆涊d了人類歷史發展不同階段、不同區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人類歷史的承載物和見證者。而“物”的生產過程卻是各個博物館陳列最缺乏的內容,因為“物”的生產過程是非物質的文化,非物質的文化是很難直接拿來做陳列的,因而也造成了博物館的一個巨大缺憾。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各個博物館都在不懈努力,或追蹤“物”的生產過程,或搜尋與“物”密切相關的故事。晉城博物館宣教部也在努力完善我們的講解詞,力圖把每一件“物”都講解得更生動一些。也有很多博物館把力氣用在了展示的手段上,用虛擬現實、情景再現、雕塑繪畫、聲光影像等方式極力營造環境,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目前,這些努力都達到了相應的效果,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視覺沖擊能夠刺激觀眾的感官,但“物”的認知依然不夠飽滿,觀眾參與和體驗才是最深刻的。
“體驗歷史、參與生產”已經不是新鮮概念了,許多博物館已經在努力踐行。如設置打制石器、模擬考古、制作陶器等項目,但這些還遠遠不夠,觀眾需要更多的了解與體驗。而博物館需要大量工作才能營造一個歷史環境,還原一個生產過程。不但要研究已有的器物,還要尋找器物形成的文化環境,研究生產器物的規律,還原生產的步驟。只有合理的、科學的、安全可操作的生產過程,才能拿來給觀眾做體驗。
晉城古有“煤鐵之鄉”的稱謂,如“陽阿古劍”“坩堝煉鐵”“陽城犁鏡”“九州針都”等文化元素都是古代晉城享譽神州的響亮名片。雖然有遺留下來的器物,也有相應的文化環境,但遺憾的是生產規律、生產過程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恰恰這一點是現代人最感興趣的,也是最樂于體驗的。因此,找到生產規律、還原生產過程就是我們這次建設古法制鐵體驗館的主要工作內容。
2 館內設置
這個項目的核心要素是“制鐵”和“體驗”,于是我們把陳列館的名稱確定為“大陽古鎮古法制鐵體驗館”。其中,“制鐵”二字是因為我們想要展示的不僅是單一的生鐵冶煉,而是囊括了生鐵的冶煉、熟鐵的炒制、鐵器的鑄造與鍛造的整個過程。“體驗”二字是因為體驗是重頭戲,館內的文字介紹、實物陳列都是為了強化體驗。游客到這里來,最主要的活動是動手體驗拉風箱、掄大錘、捏坩堝、制模具、化鐵水、鍛鐵器,參與古法制鐵的過程。
館內的第一部分是古代中國領先西方的制鐵歷史和古鎮大陽的制鐵特色與影響。這一部分以歷史故事為脈絡,同時展示了許多19世紀西方人在晉城、大陽考察時留下的老照片,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當時大陽制鐵的具體場景,生動地反映了古代制鐵人的生產過程。
第二部分是實景體驗區。在這里我們布置了坩堝制作區,既有制作坩堝的配方、也有制作坩堝使用的原料和干燥坩堝需要的炕屋。另外還布置了煉鐵的方爐、配套的風箱、礦物材料和操作工具等。由于方爐與炒爐現場的溫度太高,不安全因素太多,無法真實體驗,所以這一部分并沒有真正用明火。觀眾能夠親身體驗的主要是坩堝的制作、拉大風箱、坩堝裝填等。還有生產小板鐵、翻砂做模具、鑄造小鐵件、鍛打鐵制品等,這些項目雖然用到了明火,但在采取了安全措施后,觀眾都是可以上手體驗的。
第三部分是古代鐵器的陳展。由于我國的制鐵歷史已經遠遠超過了2000年,于是我們把這一部分稱作“鐵證如山兩千年”。這里展出的生產用品主要有鐵犁、鐵鋤、鐵鏟、鐵鍬、鐵斧、鐵錛、鍘刀、鐵錘、鐵車輪、鐵水缸等;生活用品有鐵鍋、鐵碗、煎餅鏊、鐵娃娃、鐵杵臼、鐵鍋鏟、鐵門飾、鐵釘等;還有鐵質的宗教用品,如鐵佛像、云板、鐵磬、鐵香爐及殉葬用的鐵牛、鐵豬等;傳統兵器有刀槍、鞭锏、火銃等。盡管展品普通,但其中大部分剛剛走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又難得一見,因此很容易讓觀眾產生親切感。
3 建設過程
“制鐵體驗”四個字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頗為復雜,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那些隱藏在“物”背后的工藝流程。為了讓制鐵體驗更接近真實歷史,我們重點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查證史料,二是恢復性實驗(圖1)。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史》中記載19世紀70年代,中國生鐵產量的40﹪來源于太行山南端的坩堝煉鐵,其中晉城是重要的生產地之一。1870年前后,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舴铱疾焐轿鲿r了解到當時山西日產鐵大約450噸,其中晉城所轄幾個縣的日產量就占到了56﹪,達到了250噸。1999年版《晉城縣志·工業 商業卷》記載了晚清時期大陽、南村等地冶鐵、制鐵者達1940戶,其中方爐470座、炒爐63座、老條爐20座、小板鐵爐252座,年產鐵3700噸。吳永生先生在《尋芳》一書中寫道,大陽冶鐵以風箱計數,“一口風箱包括八個方爐,一個炒爐和四盤條爐”,最興旺時,“大陽煉鐵業發展到了十幾口風箱”。
在查證史料的同時,我們還尋訪了大陽古鎮幾位健在的制鐵老人,其中有91歲的賈志義,83歲的周全定,81歲的王安貴,80歲的董茍紅,用他們口述的經驗來核實史料的記載。在他們那里我們獲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①古法煉鐵所需要的基礎材料。主要有鐵礦、塊煤、引煤、黑土、坩土等,這些礦物材料在大陽古鎮周邊的山上,都有一定的儲藏,很容易找到。
②古法煉鐵的設施。方爐、坩堝、風箱、操作工具等。爐場有諺語:“矸是包金紙,煤是穿山甲,黑土能生血,八卦爐中煉,石頭變成鐵。”(圖2)
③方爐生產。方爐長5米,寬2.6米,高1.2米。前墻口、后風墻、風嘴引墻厚0.5米。每爐裝坩堝60~70個。裝料1500千克(礦、黑土、引煤),用碳2000多千克,一個坩堝大概可以練出3~4.5千克坨鐵,一張方爐一次可出鐵210~300千克(圖3)。坩堝用矸土、礦渣、引煤為原料,依木托捏制。坩堝高0.85米,直徑0.23米,烤干后使用。風箱用桐木制作。風箱高約1米,長約3米,寬約0.4米,兩頭拉桿,一頭上下兩根拉桿連著一根豎柄,一頭正中一根拉桿,連著一個豎柄。方爐需要六個人操作,分別為作頭、二把式、小份、管爐、小管爐、社工。
④炒爐生產。炒爐是平地上的圓形爐。爐徑約1米,爐深約1米。后有迎墻、爐炕,迎墻后的爐炕上放風箱,風從斜風道由上而下送入爐中,俗稱“煽天風”。炒爐是用來提純和精煉鐵的,坩堝生產的坨鐵純度不一,也不能鍛打,因此需要通過炒爐回火。炒爐用硬質木柴作燃料,當坨鐵熔化至黏稠狀態時,工人會把黏稠的鐵液攪拌、制成一個個5千克左右的鐵團,然后放到鐵砧上鍛打,這樣可以去掉鐵中的碳元素,使生鐵去掉部分脆性,變成可以鍛打的鐵。這種鐵可以稱作“半熟鐵”,也可以稱作“鋼”。炒爐有大、小作之分,大作13人,小作9人。大作的具體分工為整份1人、半份1人、大錘4人、扎鐵1人、劈柴1人、煽火4人、爐頭1人。
⑤條爐生產。條爐是生產小板鐵的專業制鐵爐,爐高1.5米,寬2米,爐上有扛和護火。條爐的爐膛大于一般鐵匠爐,要放6根爐條。條爐的功能就是把半熟的鐵團燒軟,通過兩到三次的鍛打,使之進一步脫碳,更加熟化純凈,成為鍛制鐵器的基礎原料—小板鐵。由團鐵到小板鐵,損耗率大約為20﹪,1000千克團鐵可生產小板鐵800千克。小板鐵長約0.33米,寬約0.06米,厚約0.02米,重約2.6千克。小板鐵生產一般需要6個人,分別為爐頭1人,打錘3人,煽風2人。打錘分頭錘、二錘、三錘,具體分工為頭錘扎眼、二錘補窟窿、三錘鉗口。一般可加工原料鐵450千克,出成品鐵360千克。
⑥鐵器的鑄造。方爐冶煉出來的坨鐵,當地稱之為“生鐵”。由于生鐵性脆,不可鍛造,因此用生鐵制造器具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坨鐵熔化成鐵水,然后澆注在特制的模具中,使之成為日常使用的器物,如電風扇的底座、鐵鍋、牛耕用的犁具等。由于生鐵的鑄造模具需要較好的透氣性,因此多用沙子制模,所以當地多把生鐵鑄造稱之為“翻砂”。因為是用沙子制模,所以當年用生鐵鑄造出來的產品都是比較粗糙的。
⑦鐵器的鍛造。生鐵經過炒爐、條爐熟化之后,就成了比較純凈的熟鐵,熟鐵就可以進行鍛打成型了。我們生活中使用更多的鐵制品都是通過鍛打而制成的,如鐵釘、門環、鐵鏈、鐵勺、鐵鍬、鋤頭、鐵箍等。在鐵的鍛造中,鋼的產生與應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其中碳的保有量至關重要,完全要靠經驗掌握。鋼是一種介于生鐵與熟鐵之間的可鍛制物質,既柔韌又堅硬,因此成為制造兵器、刀具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掌握了這些資料后,在這些老先生的指導下進行了恢復性生產實驗。首先,我們上山找了不同的礦物原料進行了反復試驗,做出了能煉出鐵而不被燒穿的坩堝。之后,我們又壘了個小型的方爐,進行了多次的配方試驗才煉出了真正的坩堝鐵。有實驗結果做后盾,我們對體驗館的布置充滿了信心。
2017年國慶節期間,大陽古鎮古法制鐵體驗館開始對外試營業。盡管當時的設計、制作團隊不夠專業,陳列形式一般,但體驗館的社會反響還是不錯的。參與體驗的游客也很多,拉風箱、掄大錘、打制鐵器的項目都很熱門,體驗的過程成了游客的第一追求。在體驗人群中既有省市的領導,也有本地的居民,最多的還是前來古鎮的游客們。
4 結語
從大陽古鎮古法制鐵體驗館的策劃、布置,到試營業的成功,實踐證明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來籌劃地域特色陳列是一個前景看好的發展方向;博物館的研究工作,不應只是“物”,還需要進一步挖掘與“物”相關的故事和制作流程,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實現讓藏品“說話”的目的;參與比講解更能提高人們認識器物、了解歷史的深度,是增加博物館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讓體驗與參觀有機結合,博物館的社會效益才能真正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