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內容摘要】在歷史學科中有五大核心素養,時空觀念素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會把知識的講解當作重點,不知不覺間將課堂教學的模式變成了“灌輸式”,讓學生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沒辦法得到提高,也無法真正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本文從時空線索、對比分析、教學情境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升時空觀念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 ?時空觀念 ?提升方法
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時空觀念,才能理解歷史事件所對應的背景、脈絡及影響等,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歷史是一門將時間和年代當作線索對史實進行講解的科目,揭露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具備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教師要將其的提高重視起來。
一、借助時空線索講解知識
人類是有著漫長的發展史的,而且是在不斷地進步的。不過歷史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和反復性。在研究和教學歷史的時候,一般會抓住一個重要的線索——時間。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將時間當作主線,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豐富自身認知、經驗的同時將歷史思維和認知有效地構建起來,讓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有效的培養。不過在當前的教學中,很多學生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無法有效的記憶歷史時間與對應的事件。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只顧著知識的教授,不能引導學生結合特定的環境來理解歷史事件,忽略了學生大歷史觀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需要將時間與空間當作主線,要對歷史的發展走向多層次的、多角度地進行闡述,也可以對歷史的偶然性、必然性、復雜性進行講述,讓學生可以宏觀地對問題進行看待,從而有效地讓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些知識是基礎的,也是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的。借助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可以初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但卻不能有效地把握辛亥革命事件背后的局限性。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以近代通史為基礎,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與辛亥革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分析。這樣,學生通過分析就能明確之所以孫中山發動了辛亥革命是為了有效的推翻帝制,但由于當時資產階級的力量并沒有發展起來,辛亥革命的目的并沒有有效地實現。因此,很多人對辛亥革命的性質闡述了錯誤的認知,所以不管是戊戌變法(1989年),還是辛亥革命(1912 年),又或者是大資產階級發起的革命活動,都沒有辦法將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行改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歷史知識進行講解,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歷史真相了解到,還可以讓學生將歷史時間意識和空間觀念形成。由此可見,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將時空當作線索,既可以讓學生全面的理解知識,感知歷史事件背后的真相,還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素養。
二、通過對比分析將歷史階段的特征突出
時間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在不同的時間段,即使是同樣目的的歷史事件都會形成不同的歷史特征。但由于歷史事件存在一定的相同特征,教師就可以借助事件的先后順序來進行分析,讓人類去了解歷史。如果在開展高中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將歷史的階段性特征了解到了,讓學生將自己放置在當時的時間中進行知識體驗,就不會出現學生將時間進行混淆的情況了。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將歷史階段的特征突出。那么教師應該怎樣突出歷史階段的特征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對比分析。
例如在教學“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這一主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選出一個紐帶——時空,然后將教學的基本思路定為:走進希臘——感悟希臘——理解希臘,讓學生以探究的視角來進行學習,從而有效地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已經學過的知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結合起來,對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制度進行對比、分析,從社會環境、人文因素等不同方面來進行理解。在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孔子“仁政”的理念與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意識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眾會造就不同的社會文明制度。基于此,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古希臘會成為西方民主政治搖籃的原因的講解上,從城邦、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入手,對古希臘的城邦特點、古希臘的文化、政治的成就進行講述。借助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歷史學科背后所蘊含的階段性,了解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所存在的差別,避免學生因為歷史知識太過復雜而產生混亂,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三、通過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時空概念得到培養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導致高中學科的教學將學科的綜合性當作了重點。歷史隸屬于人文學科,其與地理、文學知識是有著一定的聯系的,所以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會對歷史知識與其他知識進行交叉滲透,借助其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不過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還是會采用死記硬背這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是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是無法滿足核心素養教學要求的。興趣才是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優化自身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地對課堂知識進行思考。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知歷史事件的時空性,從而讓學生有效的發現事件背后的含義,能夠自主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理解。
例如在教學“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這一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節課的重點內容為迪亞士、哥倫布開啟新航線的知識。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進行詳細地講解,然后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死記硬背,不僅會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會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顯然這是無法滿足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的,是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所以教師想要讓學生對各位航海家的成就有一個深入地了解,讓學生意識到地理發現對世界市場的形成有怎樣的意義,就需要創設出一定的情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學生上講臺,讓其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角色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然后教師可以讓這幾個學生對相關的材料進行閱讀,將自身扮演的航海家的航海路線、時間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學生對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對這些內容進行簡單的介紹。在學生介紹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思考:“從歷史的大環境來看,東西方都曾經有過航海的行為,那么為什么同樣是進行航海,東西方卻發生了不同的變化?”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憶知識。由此可見,在開展歷史教學的時候創設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對時空的呈現方法進行創新,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一些歷史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寬,還可以讓學生的時空觀念得到有效的培養。而且因為這樣的相對更為有趣,不會讓學生對其厭煩,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認識歷史、構建知識框架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維度——時間、空間,所以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教師就需要將學生的時空觀念的培養與提升重視起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選擇適合的方法將空間觀念的培養與提升貫穿到教學中。上述提供了三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借助時空線索講解知識、通過對比分析將歷史階段的特征突出、通過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時空概念得到培養,教師可以將其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實現。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