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鵬
骨折發生在肱骨的外科頸、肱骨干、肱骨髁上等部位的骨折為肱骨骨折。肱骨骨折多因外力撞傷、摔倒、車肇事等導致,可經放射線影像進行診斷。肱骨骨折后的患者應及時進行治療,如治療不及時會引起不良的并發癥,如骨不連、血管和神經的損傷等,甚至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肱骨骨折比較常用的兩種治療手段,兩種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2]。為了研究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區別,本院選取2016 年4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68 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對比研究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4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68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肱骨骨折并經CT 和放射線影像等檢查確診,并排除因患有嚴重的心臟、精神疾病以及肝腎功能疾病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4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6 例;年齡22~74 歲,平均年齡(45.23±9.59)歲;外力撞傷13 例、摔倒7 例、車肇事13 例,其他1 例;肱骨外科頸骨折12 例,肱骨骨干骨折7 例,肱骨髁上骨折15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齡25~73 歲,平均年齡(43.67±9.78)歲;外力撞傷10 例、摔倒8 例、車肇事14 例,其他2 例;肱骨外科頸骨折13 例,肱骨骨干骨折7 例,肱骨髁上骨折14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行保守治療(手法復位)。根據骨折情況(內斂型和外展型)可應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復位,兩種操作方法相反。在患者行局部麻醉后進行骨折部位的復位,骨折對位良好后應用夾板固定并將患者患側肢體懸吊3周左右,固定期間醫生應密切觀察患肢的血運情況,以便于對夾板做相應的調整,待患者好轉后,應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肩關節鍛煉,并進行康復按摩,夾板固定5 周后可拆除并繼續扶持鍛煉。
1.2.2 觀察組 患者行手術治療(切開內固定術)。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進行麻醉,而后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根據骨折的位置在皮膚上切開一弧形切口,分離皮下組織、深筋膜、胸肌與肱三頭肌,嚴格保護好頭靜脈,將三角肌向外牽拉,暴露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把組織內局部淤血清除,確定好骨折所在位置,將骨折端進行復位,再使用相應的鋼板或螺絲釘加以固定,固定后檢查傷口確保無誤后進行沖洗并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手術后定期觀察患者術后狀態并進行相應的抗感染措施。7 d 后,檢查患者的傷口恢復情況,如無感染且傷口愈合良好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患者出院后應告知患者隨診復查,待骨折愈合后為患者取出內固定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治療效果 應用Murley 和Constant 標準衡量[3],評定指標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關節疼痛評分、恢復肌力的評分以及活動能力評分,共計100 分,其中生活自理能力評分20 分、關節疼痛評分15 分、恢復肌力的評分25 分以及活動能力評分40 分。臨床效果判定標準:優秀:評分為90~100 分;良好:評分為80~89 分;尚可:評分為70~79 分;差:評分為<70 分。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優秀+良好+尚可)/總例數×100%
1.3.2 骨折康復效果 通過醫學影像照片的顯示狀態對骨折的對位情況進行分級[4],判定患者的骨折康復效果。照片顯示骨折夾角<10°為優良;照片顯示骨折夾角為10~15°為尚可;照片顯示骨折夾角>15°為差。臨床總有效率=(優良+尚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優秀15 例、良好8 例、尚可5 例、差6 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2.35%;觀察組患者治療優秀20 例、良好11 例、尚可2 例、差1 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骨折康復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骨折康復優良18 例、尚可8 例、差8 例,康復總有效率為76.47%;觀察組患者骨折康復優良22 例、尚可10 例、差2 例,康復總有效率為94.12%;觀察組患者康復總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骨折康復效果比較(n,%)
骨外科經常收治因外力撞傷、摔倒、車肇事等原因導致肱骨骨折患者,肱骨骨折嚴重的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時因外傷疼痛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重新為患者的肱骨復位以及固定是治療肱骨骨折的主要方式,盡量改善因外傷給患者造成的痛苦[5,6]。發生肱骨骨折的患者可能還會引起其相關血管和神經的損傷,為此,應盡快對患者做出準確的診斷以及盡早為患者治療,臨床應用多采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具有治療費用低廉、治療過程相對簡單等優點,手術治療是切開后對骨折復位和固定,可以加快肩關節的恢復與骨折愈合,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7,8]。
本次研究將68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行保守治療(手法復位),觀察組患者行手術治療(切開內固定術)。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2.35%,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骨折康復總有效率為76.47%,觀察組患者骨折康復總有效率為94.12%;觀察組患者康復總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無論是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關節疼痛評分、恢復肌力以及骨折康復效果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肱骨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和骨折康復效果均更優于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更利于骨折恢復,為患者的早日康復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