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異丙酚和七氟醚常用于患者手術的麻醉過程[1]。為提升整體手術的科學合理性,現針對兩種不同的麻醉藥物進行全面的細化對比分析,采用本院近幾年診斷為惡性腫瘤并進行相關手術治療的12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兩種麻醉藥物進行圍術期的麻醉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2 月~2018 年1 月到本院進行診斷確診并采取手術治療的120 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1 組和實驗2 組,每組60 例。實驗1 組患者年齡36~54 歲,男女比為1∶1。試驗2 組患者年齡35~56 歲,男女比為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過主治醫生相關檢查,進行相關身體調節并接受手術治療。
1.2 方法 實驗1 組采用異丙酚進行靜脈麻醉,實驗2 組采用七氟醚進行吸入麻醉。具體內容如下。①手術30 min前注射0.3 g 東莨菪堿,并檢測患者心電圖(ECG)、血壓、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②開放上肢靜脈通路,按10 ml/(kg·h)的速度輸注乳酸鈉林格氏液,記錄麻醉前、插管即刻、插管后即刻、插管后等時刻的SpO2、心率、ECG、平均動脈壓、BIS 值。麻醉誘導:面罩吸氧5 min,靜注咪達唑侖0.03 mg/kg、芬太尼3~4 μg/kg,依托咪酯0.3~0.5 mg/kg 羅庫溴銨0.6 mg/kg,氣管插管。兩組全身麻醉(全麻)誘導方法相同。麻醉維持:實驗2 組:術中持續吸入七氟醚 1.5%~3.5%,泵注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術中間斷追加羅庫溴銨20 mg 維持麻醉;實驗1 組:以丙泊酚5 mg/(kg·h),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維持麻醉。術中間斷追加羅庫溴銨20 mg 維持麻醉。③為了排除麻醉深度的差異對血流動力學的干擾,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BIS 監測,并保證術中BIS 值維持在30~60。根據手術刺激強弱和BIS 值調節麻醉深度。④手術結束,停用麻醉維持藥物。常規靜脈給予新斯的明2.0 mg 和阿托品1.0 mg拮抗殘余肌松作用。待自主呼吸恢復后符合拔管指征時拔除氣管導管。拔管標準:患者清醒,自主呼吸恢復,肌力恢復滿意,抬頭在5 s 以上;潮氣量(VT)>6 ml/kg,呼吸頻率(RR)>10 次/min。呼吸循環平穩送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不同時點(T1、T2、T3、T4、T5、T6)BIS 值;手術前后平均動脈壓及心率水平;術后蘇醒時間與拔管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不同時點BIS 值比較 實驗1 組T1、T2、T3、T4、T5、T6時點的BIS 值均高于實驗2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前后平均動脈壓及心率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和心率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蘇醒時間與拔管時間比較 實驗1 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與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實驗2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術中不同時點BIS 值比較()
表1 兩組術中不同時點BIS 值比較()
注:與實驗2 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平均動脈壓及心率水平比較(,min)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平均動脈壓及心率水平比較(,min)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表3 兩組術后蘇醒時間與拔管時間比較(,min)
表3 兩組術后蘇醒時間與拔管時間比較(,min)
注:與實驗2 組比較,aP<0.05
由于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的存在,會導致其身體產生營養不足、虛弱等癥狀,惡性腫瘤手術是一種比較危險的手術,故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應做到全面的把控和風險避免[2,3]。麻醉作為手術的第一環節,應做好對此環節的全面把控[4,5]。過量的麻醉會導致患者出現手術過后醒不來的癥狀,且不穩定的麻醉會導致患者手術期間各項體征指標數據產生較大的波動,影響手術進程[6]。
靜脈麻醉藥是一種非揮發性的全身麻醉藥,本文中應用異丙酚靜脈注射給藥,麻醉深度較難掌握,排出慢,在時間短的手術中較常見,該麻醉方式具有對生理的擾亂小、副作用少、蘇醒快以及麻醉平穩的特點。吸入麻醉是指麻醉藥經由呼吸道吸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使患者暫時性喪失意識,從而感不到周身疼痛的一種麻醉方法,容易控制,且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本文中應用七氟醚進行吸入麻醉。兩種麻醉方式均需要專業的麻醉醫師進行操作。在進行患者惡性腫瘤手術麻醉的過程中,采用異丙酚進行麻醉與采用七氟醚進行麻醉,均能取得較為穩定的麻醉效果,患者整體平均動脈壓和心率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穩定下降,在保證患者正常手術的基礎上又保證患者身體機能的穩定性[7]。采用異丙酚進行麻醉的過程中,患者整體平均動脈壓及心率下降水平略微大于采用七氟醚進行相關麻醉的患者,且整體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均保證在一個較為正常的水準內,證明異丙酚整體的麻醉效果略微優于七氟醚[8]。
在進行相關麻醉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異丙酚針對患者進行相關的麻醉,患者整體術后蘇醒時間遠遠短于采用七氟醚進行麻醉治療。證明醫生在進行麻醉用量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根據手術時間對患者的麻醉藥品用量進行更為準確的控制,保證患者在術后的及時蘇醒,確保患者術后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惡性腫瘤的麻醉階段,采用異丙酚針對患者進行相關的麻醉,醫生對患者麻醉時間的把控更為具體,麻醉程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