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精神障礙,由多因素綜合作用所致,患者快感喪失,伴有持續情緒低落,精力衰退且疲乏無力,思維較為遲緩,自我評價降低,主動語言減少,伴有早醒、入睡困難、體重降低等癥狀,給生活帶來諸多不良影響,病情嚴重患者伴有自殺傾向,加重了家屬負擔[1]。目前全球范圍內抑郁癥發病率升高,已成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我國抑郁癥發病率為3%~25%,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且其中10%~15%患者存在自殺傾向[2],是我國自殺及自殺未遂主要危險因素,如何科學有效控制抑郁癥伴自殺傾向成為臨床關注重點。本文以伴自殺傾向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探究了不同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安全高效的方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4 月遼寧省復員軍人康寧醫院收治的74 例伴自殺傾向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7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28~58 歲,平均年齡(43.23±6.89)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11±2.09)年。試驗組男22 例,女15 例;年齡28~57 歲,平均年齡(42.76±6.65)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87±2.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患者;②HAMD評分≥17 分患者;③了解且自愿參與研究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3 d 內服用過抗抑郁藥物患者;②30 d內接受過電休克治療患者;③電休克治療禁忌證患者;④伴有酒精、藥物濫用史或癲癇病史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帕羅西汀治療。起始劑量控制在20 mg/d,1 次/d。根據患者病情狀況調節劑量,初期以增加劑量為主,增加10 mg/次左右,總治療劑量控制在40~60 mg/d,持續給藥8 周。
1.3.2 試驗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治療前6 h 叮囑患者禁食禁飲,引導患者平臥,給予阿托品0.5 mg 靜脈推注,配合丙泊酚麻醉誘導,2 mg/kg 靜脈推注。觀察患者睫毛反應,待反應消失30~60 s 后靜脈推注琥珀酰膽堿1 mg/kg,密切監測患者心率、血壓和心腦電圖情況。綜合分析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治療劑量方案,使用本院電痙攣治療儀進行電休克治療,具體采取雙側電極法,2 次/周,共治療12 次,6 周完成。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得以控制,癥狀穩定,自殺傾向減緩,HAMD 評分減分率≥50%;有效:治療后患者病情波動減緩,HAMD 評分減分率20%~49%;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HAMD 減分率=(治療前-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1.4.2 抑郁情況 治療前后采用HAMD 評估患者抑郁情況,量表共有17 項,包括體重減輕、自知力、軀體性焦慮、疑病、抑郁情緒、遲緩、睡眠不深、入睡困難、工作和興趣等內容,總分<7 分屬正常,8~17 分為可能出現抑郁,18~24 分為抑郁,>24 分說明存在嚴重抑郁[4]。
1.4.3 自殺傾向情況 治療前后采用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估患者自殺傾向情況,自殺風險評估參照6~19 項,總分=(6~19 項得分-9)/33×100,總分在0~100 分之間變化,分值越高則風險越大[5]。
1.4.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包括記憶力減退、頭疼、惡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3.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目前我國抑郁癥發病率較高,抑郁癥患者約2600 萬左右,且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抑郁癥伴自殺傾向占比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并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臨床日漸重視抑郁癥治療研究[6]。目前抑郁癥治療以藥物、心理和物理療法為主,但尚未形成統一治療方案,且無特效治愈方式,找尋一種更為高效且安全的治療方式意義重大[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3.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MD、beck 自殺意念量表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原因分析:帕羅西汀是抑郁治療常用藥物,可對中樞神經突觸前膜再攝取5-羥色胺(5-HT)進行選擇性抑制,提高突觸間隙5-HT 濃度,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但起效時間較慢,長時間給藥容易出現耐藥性,也對患者自殺傾向干預效果不佳[8]。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能夠作用于電腦皮層,對其進行電擊,促使癲癇短暫發作,促使5-HT 濃度升高,達到制約抑郁效果,同時大腦皮層受電脈沖刺激,會產生廣泛性腦電活動,出現短暫意識喪失,進而達到消除自殺意念的效果,且治療對智能、記憶力的影響會隨著治療結束消失,對患者長期記憶力影響很小,治療后患者無記憶力受損情況[9,10]。
綜上所述,針對伴自殺傾向抑郁癥患者,帕羅西汀聯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可改善患者病情,促進疾病恢復,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較高,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