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腦血栓形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發生于中老年人,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1]。近年來,腦血栓形成逐年升高,如果患者無法及時治療,患者死亡率極高。辛伐他汀是常見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心臟病高風險患者的癲癇發作幾率,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肌肉損傷、肝臟損傷和血糖升高,常見的副作用包括便秘、頭痛和惡心。有腎臟問題的人應減少辛伐他汀劑量。有證據表明,在懷孕期間服用該藥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不應在哺乳期間使用。辛伐他汀屬于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還原酶(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從而抑制肝臟產生膽固醇。本文旨在分析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形成的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7 月~2018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74 例腦血栓形成患者,隨機分為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和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每組37 例。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患者中男25 例,女12 例;年齡54~78 歲,平均年齡(63.21±4.93)歲;病程1~12 h,平均病程(6.46±1.85)h。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中男24 例,女13 例;年齡54~74 歲,平均年齡(63.67±3.45)歲;病程1~12 h,平均病程(6.44±1.86)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療,服用1 次/d,100 mg/次,治療6 個月。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則采取阿司匹林聯合辛伐他汀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辛伐他汀1 次/d,10 mg/次,治療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血脂達標時間、神經功能改善45%時間;治療前后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致殘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正常,癥狀體征消失;有效: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改善≥50%;無效: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的幅度<5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優于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敏C 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血脂達標時間、神經功能改善45%時間比較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的血脂達標時間、神經功能改善45%時間分別為(5.56±1.41)、(6.45±0.27)d,而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患者的血脂達標時間、神經功能改善45%時間分別為(7.32±2.25)、(8.23±1.56)d。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的血脂達標時間、神經功能改善45%時間均短于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致殘率比較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的致殘率為0,低于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的13.51%(5/3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生活質量中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以及情感職能評分分別為(61.21±5.21)、(61.21±5.21)、(61.89±1.02)分,治療后分別為(83.01±1.01)、(83.11±1.01)、(83.78±1.21)分;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生活質量中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以及情感職能評分分別為(61.98±5.21)、(61.05±5.21)、(61.34±1.45)分,治療后分別為(94.11±2.01)、(95.11±2.24)、(96.22±0.21)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以及情感職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中生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以及情感職能評分均優于治療前,且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組優于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阿司匹林單一治療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腦血栓形成是由血栓、局部腦組織缺血和缺氧造成的血管狹窄引起的疾病,阿司匹林是其主要治療藥物。有報道稱他汀類藥物可有效治療腦血栓[3]。腦血栓形成是腦血管疾病的癥狀,臨床發病率高,病理基礎主要為斑塊和動脈粥樣硬化。據相關研究報告,腦血栓臨床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疾病發作后,患者病情經常進展快速并且具有高殘疾率和死亡率。其是一種非常有害的腦部病變。腦血栓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增多等,臨床上可能存在中風、神經功能缺損、腦梗死、肢體麻木、言語不清、口眼歪斜等癥狀。通常采用藥物治療腦血栓,常用藥物為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可通過抑制體內核因子來減少炎癥介質和粘附分子的表達,并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然而,在治療中單一使用阿司匹林并不理想。
辛伐他汀是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 還原酶抑制劑。在過去的臨床實踐中,辛伐他汀在早期預防腦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最近研究表明,辛伐他汀除了可以調節血脂平衡外,也有抗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穩定斑塊等作用,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4-7]。辛伐他汀具有低代謝率和高肝選擇性,有較好的調節脂質平衡作用,相對于辛伐他汀其用藥劑量更少,可更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抑制心肌纖維化,穩定斑塊,抑制炎性細胞浸潤,還可更好調節血脂,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8-10]。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辛伐他汀預防腦血栓形成再發的臨床效果確切,可降低致殘率,改善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