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金 黃燕
胃癌是惡性腫瘤之一,患者在疾病的晚期,已經錯失了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主要是采用生物免疫治療、化療等方式,來將其生存時間延長[1]。阿帕替尼是一種一線晚期胃癌的治療藥物,其可對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 酪氨酸激酶活性進行控制,減少腫瘤組織相關血管的新生[2]。晚期胃癌患者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較易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合理選擇治療藥物以及治療劑量[3]。本研究主要對晚期胃癌患者接受阿帕替尼遞增劑量治療的效果以及對出血發生情況的影響作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 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胃癌,且處于疾病的晚期;②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③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肝腎心等功能嚴重障礙者;③研究前4 周內接受其他胃癌一線藥物治療者;④難以積極對本研究配合者。實驗組患者年齡39~74 歲,平均年齡(53.16±7.80)歲;35 例為腺癌,8 例為乳頭狀癌,5 例為印戒細胞癌,2 例為管狀癌;男30 例,女2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0~75 歲,平均年齡(54.60±7.27)歲;34 例為腺癌,9 例為乳頭狀癌,4 例為印戒細胞癌,3 例為管狀癌;男32 例,女1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實施阿帕替尼恒定劑量治療,藥物口服,劑量850 mg/次,治療1 次/d,在早餐后1 h 用藥,28 d 為1 個療程,共計實施1 個療程的治療。
1.2.2 實驗組 患者則實施阿帕替尼遞增劑量治療,藥物口服,第1 周治療劑量為250 mg/次,在早餐后1 h 用藥,治療1 次/d;第2 周增加治療劑量為500 mg/次,1 次/d;第3 周增加治療劑量為850 mg/次,1 次/d,之后以此劑量維持治療,28 d 為1 個療程,共計實施1 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CEA、CA125)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CR):病灶消失,且維持時間≥4 周;部分緩解(PR):病灶最長徑之和相較于治療前減少≥30%,且維持時間≥4 周;病情穩定(SD):病灶最大徑較治療前減少<30%,或增加<20%;疾病進展(PD):相較于治療前,病灶最長徑之和增加≥20%。總有效率=CR 率+PR 率。不良反應包括肝功能異常、出血、高血壓、蛋白尿、手足綜合征、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4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EA、CA125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EA、CA125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的CEA、CA125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異常、高血壓、蛋白尿、骨髓抑制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手足綜合征、出血、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分別為4.00%、26.00%、18.00%,均低于對照組的18.00%、54.00%、52.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隨著人們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胃癌的發生率呈升高的趨勢[4]。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其癥狀并不明顯,多數患者在疾病確診時,已經處于疾病的晚期,此時臨床主要是采用化療藥物為患者治療,雖然可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是患者會出現耐藥的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高[5,6]。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4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EA、CA125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EA、CA125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患者的CEA、CA125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肝功能異常、高血壓、蛋白尿、骨髓抑制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手足綜合征、出血、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分別為4.00%、26.00%、18.00%,均低于對照組的18.00%、54.00%、52.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阿帕替尼遞增劑量治療,能夠提高晚期胃癌患者治療的效果,降低其腫瘤標志物的水平,且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有效。阿帕替尼是一種小分子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其主要在晚期胃癌患者中應用[7,8]。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療后,藥物能夠選擇性的結合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控制腫瘤周圍血管的新生[9,10]。研究顯示,為晚期胃癌患者實施單獨或聯合阿帕替尼治療,均能夠控制腫瘤的生長,且患者的耐受性較好[11]。晚期胃癌患者,其機體耐受性較差,初始為患者實施阿帕替尼治療時,實施小劑量干預,可將患者胃腸道刺激程度減輕,之后逐漸增加劑量,調節其生理適應度[12,13],因此,使用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阿帕替尼遞增劑量治療晚期胃癌患者,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更好控制患者的病情,且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對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