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雅萍 童新 劉萍 金晶 周麗群 章志青
傳統課程局限于多媒體教室,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缺乏主動性,參與度不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在信息化教學的大背景下,涌現出了SPOC、MOOC、翻轉課堂、云班課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師應該順應時代趨勢,將網絡信息化資源運用到日常教學中。鑒于如今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高,通過手機開展學習相對方便快捷,本文利用藍墨云班課APP 作為教學實施的平臺,以環境工程專業《固體廢物治理技術》課程教學為例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為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提供借鑒。
《固體廢物治理技術》課程是高職環境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對接企業中環保專員的工作崗位要求,重點培養學生對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處置能力,為學生從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作的一線工藝技術管理、工程設計及技術改造工作準備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課程教學以藍墨云班課為依托,通過構建在線教學資源,結合社會熱點調整部分教學內容,注生的學習效果,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總體參與率有重過程性評價,以隨堂測試、頭腦風暴、討論、作業等多種形式評價學所較高,能夠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該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授課對象為環境工程技術專業三年級學生,學生在此前已學習前導課程,掌握了基礎化學、化學檢驗技術、環境監測、大氣污染治理技術等知識和技能,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較高,能夠迅速掌握手機軟件的使用,但對抽知識掌握能力弱,學習差異性大,需要引導個性化發展。
根據崗位要求和課程標準,參考內容分析和學情分析,設定以下教學目標:掌握常用處理方法的原理、工藝、特點;掌握危險廢物的規范化管理;能依據固體廢物的特點、性質選擇處理方式;典型的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藝的日常維護和運行管理;培養與時俱進、團結協作等基本職業素養,提高環保意識,在生活中約束自身行為。
在云班課平臺建設課程資源庫,將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資料上傳平臺作為學習資料,關注法律法規及各項標準的更新修訂,及時上傳最新版的法規與標準,同時收集并導入網上的微課資源或者在線課程作為補充,將知識點融入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作業等形式形成習題庫。
課前在平臺發布相關預習資料,如教學ppt、科普視頻等,明確預習要求,學生自主預習。課堂學習環節利用云班課開展包括課堂測試、頭腦風暴、投票、答疑討論、搶答等多種形式活動,搶答、小組評價等額外評分規則可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知識點與這些環節相結合,以此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普遍掌握不好的共性知識點進行重點解釋,對個別學生暴露的個性問題有針對性的輔導。課后通過發布作業來鞏固學習,作業可以劃分任務小組,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式。
教學內容根據課程特點和社會發展進行調節。課程涵蓋固廢種類較多且知識點較為抽象,可將處理應用案例、違法案例、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情況作為專題教學的內容,也可布置調查任務,學生通過學校周邊生活垃圾的處理調查,培養發現問題、團隊溝通協作的能力。另一方面,緊跟當前垃圾分類的社會熱點,將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與當前推行的垃圾分類密切結合,設計闖關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融入環保意識,引導學生踐行低碳生活。
注重學生的全過程學習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的占比為50%,主要為云班課線上成績。線上成績包括視頻資源學習10%、非視頻資源學習10%、測試10%、簽到10%、討論答疑10%、頭腦風暴10%、投票問卷10%、作業/小組任務20%、課堂表現10%。學生課堂表現需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打分,如搶答、舉手等可適當加分導入云課堂,調動學習熱情。
除了以教師為主體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外,還引入了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之間互評等,可以充分讓授課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使線上指導更有針對性。
通過云班課平臺顯示的個人綜合評價,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學習各方面的進度,對部分沒有預習或未完成作業的學生能夠及時提醒,由各環節得分情況可以確定學生興趣點和薄弱環節并加以改進。根據期末統計數據可知,85%學生能夠按照教師要求在平臺學習,部分同學作業提交滯后,與其他活動相比,測驗、頭腦風暴表現出較高的學生參與度。
借助云班課平臺能夠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學生在全程參與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4]。但是云班課對學生的學習的跟蹤不夠全面,如不能真實反映課件和視頻資料的學習情況,也可開通學生對教師的星級評價系統,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評價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