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 磊 唐景良
煤炭、鋼材等大宗商貿業務資金周轉量大、商品流動性強、價格波動明顯,潛在風險點較多。近年來,非運輸企業發揮鐵路運輸服務及品牌優勢開展大宗商貿業務,曾為提高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也承受了因風險防控不力帶來的嚴重損失。
大宗商貿業務操作模式簡單,技術含量及經營門檻不高。其市場風險主要來自商品價格波動,受制于產業政策調整、市場環境改變帶來的供求關系變化。部分非運輸企業缺少優勢核心業務和長遠發展戰略,在經營壓力和眼前效益驅動下,熱衷于開展“短平快”大宗商貿業務。由于專業經驗不足,同時缺乏對目標市場及國家政策充分研究,貿然介入商貿業務后遭遇產業鏈下行周期,身陷客戶停產、業務停滯的經營困境,形成高額風險債權難以清收。特別是隨著近年鐵路運力緊張形勢趨緩及諸多貨運改革措施落地,非運輸企業依托鐵路運力開展大宗商貿業務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脫離運力支撐后大宗商貿業務風險愈發難以掌控。
部分企業為維系客戶占領市場,通過多方位合作融入對方運營,形成緊密戰略合作關系。由于良好的合作基礎及對客戶的長期信賴,放松了職業謹慎,對客戶重大經營變化、突發風險因素疏于關注。合同簽訂、資金支付、賒銷信用、貨權轉移、抵押擔保等重要節點風控措施流于形式,風險隱患長期積聚;少數企業與客戶及其關聯方之間關系過于密切,經濟界面不清、利益相互捆綁。當客戶風險傳導至企業后,無法妥善處理企業自身與客戶的利益得失,不能立場堅定的積極應對維權,導致風險擴大。
非運輸企業管理部門近年多次要求嚴禁開展以融資為目的無真實貨物流轉的商貿業務。融資性貿易以貿易為名,實為資金借貸行為。非運輸企業并非專業金融機構,缺少資金借貸專業經驗和金融風險管控措施,如果被融資性貿易紙面約定的資金收益所誘惑借出資金,一旦對方出現資金斷鏈或道德風險,不僅收益無法保障,本金回收也基本無望。加之此類業務實物流轉難以掌控,客戶關聯關系錯綜復雜,交易對手真假難辨,后續維權難度較大。另外,還可能因貨物未發生實質轉移形成“走單”“空轉”現象,引發虛開增值稅發票風險。
大宗商品市場商機稍縱即逝,需經營者具備與之適應的靈活應對機制。非運輸企業受國有資產管理規定的制約,企業決策鏈過長、容錯機制欠缺、損失處理慎重,風險應對方案可選擇面相對狹窄且流程繁瑣,導致風險出現后反應相對滯后,往往錯失止損最佳時機,坐視風險損失形成。
非運輸企業大部分屬于中小規模企業,專業人員較少,很難獨自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體系。由于基礎制度不健全,操作層與決策層權責不清,部門間缺乏監督制衡,部分業務管理失控。形成風險損失后相互觀望推諉,考核不及時、追責不徹底,放任風險發生。
鐵路局集團公司傳統采用“管人、管事、管資產”方式,對非運輸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同時負責國有資產監管。2017年以來,非運輸企業已陸續完成公司制改革,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近期,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出臺了關于推進國鐵企業分類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出資人對市場化經營的企業,應建立以財務效益為中心的管控模式,充分發揮企業董事會決策作用,保障經理層經營自主權”,其核心內涵為“出資人不干預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作為出資人,鐵路局集團公司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應通過對非運輸企業委派、推薦的董事、監事,體現出資者意志,維護出資權益。而不能再沿用運輸站段管理模式,對非運輸企業采取諸如經營合同審批、業務付款審查等直接行政干預手段。
基于當前鐵路非運輸企業管理格局,其大宗商貿業務風險防控框架可從兩層面考慮:首先,非運輸企業是風險管理責任主體,應將風險理念融入運營管理過程。圍繞經濟效益目標開展經營開發工作,同步健全風險防控體系。其次,鐵路局集團公司作為非運輸企業主要股東,應在理清權責邊界基礎上,立足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從國鐵出資人角度引導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本文重點從鐵路局集團公司出資人角度闡述。
1.統籌企業經營規劃,優化行業資本布局。鐵路局集團公司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統籌做好各非運輸企業的經營規劃頂層設計,有序調整資本布局。一是明確各非運輸企業戰略定位和主營方向,平衡調控行業分布,防止商貿業務“遍地開花”現象再度出現,避免產業集中引發風險集中;二是持續推進企業重組整合,通過吸收合并方式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健全內控,解決“小散弱”企業風控能力不強問題。對不具備核心資源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通過解散注銷或出讓股權等方式回收資本;三是對擁有經營優勢的骨干商貿企業,利用鐵路運輸業資源協同優勢加大投入增強補齊,助推企業向商貿物流一體化供應鏈方向發展,增強商貿業務管控力;四是加大非運輸企業混改力度,借助外部股東靈活的管理體制和制衡機制,提升企業市場化水平。
2.合理制定經營任務,強化業績評價體系引導。一是結合經濟形勢和非運輸企業經營實際,制定切實合理的經營指標,避免指標虛高、壓力過大招致企業鋌而走險開展風險不可控商貿業務;二是堅持以資本保值增值為核心的經營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側重實質性經營結果指標,弱化產值收入等過程性指標,防止片面追求收入忽視利潤和資金回籠增加風險;三是研究長期激勵指標,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資本長期保值增值,不鼓勵以犧牲資產質量為代價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
3.審慎決策籌資投資方案,合理配置資金規模。資金是開展大宗商貿業務的基礎,很多商貿業務資金源自外部融資。鐵路局集團公司應結合非運輸企業經營規劃,審慎決策企業融資借款、增資擴股、利潤分配等籌資方案,使其保持適度資金規模。避免形成大量資金沉淀,以防公司為謀求資金效益開展融資性商貿業務。
另外,應支持公司投資開發具備行業前景的優質項目,發揮資金效益同時培育核心競爭力,擯棄對商貿業務過度依賴。
4.提升選派人員素質,促進科學決策履職盡責。商貿業務風險很大程度上與公司高管人員的能力素質直接相關。作為出資人,鐵路局集團公司需加強派駐非運輸企業人員管理。一是做好選人用人工作。著眼非運輸企業獨立法人地位,對其委派推薦的董事、監事及高管人員應具備企業管理經驗,熟悉任職企業經營特點及行業動態,能指導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企業正確決策;二是加強派出人員后續培訓,創造交流學習機會,做好風險警示教育,持續提升專業素質和管理能力;三是結合任期促進派出人員合理流動,防止長期任職同一企業滋生主觀掩飾錯誤、風險暴露延遲等問題;四是強化派出人員考評,督促其履職盡責,對失職瀆職造成經營損失的及時納入追責。
5.調整國資監管方式,健全損失追責機制。采取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方式,對非運輸企業推行清單管理,弱化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授予非運輸企業經營自主權,不干預經理層和職能部門管理,增強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和經營活力;另一方面,健全違規經營追責機制。明確非運輸企業是維護國有資產安全、防止資產流失的責任主體,嚴格執行國企違規經營追責辦法,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增強企業風險意識,警示其依法經營、審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