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孫鳳權
一直以來,大量制造企業采取滯后的生產技術,生產強度較大,時間過長,為了趕上進度,企業往往會選擇增加生產人數的方式,不分晝夜施工。
據統計,2018年我國共有1036139名職工被認定為工傷,22436名名職工因工死亡。為了保障廣大勞動者生命健康,國家制定了工傷保險先行支付制度。但是,在這一政策實施過程中滋生了虛假詐騙工傷保險基金的行為,嚴重威脅到工傷保險基金的安全。對此,采取針對性有效的防范措施尤為必要。
1.工傷保險基金支出加大。實行工傷保險先行支付制度后,工傷保險基金支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以溫州市為例,溫州工傷保險收入在2012年時已接近5億大關,實際金額為4.06億元,當年當地共支出了2.86億元用于工傷保險待遇;第二年,工傷保險收入增加了10%,增加金額為0.49億元;到了2018年,工傷保險待遇支出和頭年相比增長了14%;金額上升到了3.55億元,增幅遠遠超過了工傷保險基金的收入。長時間下去,必然會有非常大的缺口出現,容易讓工傷保險基金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2.社會保險機構追償難度大。對社會保險機構來說,一般無法第一時間追償工傷保險,很多用人單位在出現各類工傷事故后,如爆炸、火災等,固定資產與流動資金則容易失去,企業也不再存在,面對一片廢墟,試想社會保險機構又如何追償呢?一些企業管理者由于自身公民意識不強,在發生工傷事故后立即逃之夭夭,面對他們如此行徑,社會保險機構無法有效應對。例如。在廣州市工傷保險基金專項活動中,2017年8月底該保險基金先行支付188萬元,但社會保險機構無法在企業處追償資金。
通過對接企業服務、普法宣傳、招聘會等路徑向企業廣泛宣傳與講解政策。在現場,工作人員積極發放宣傳手冊,開展政策宣講,并現場解惑答疑,以此來引導用人單位及職工真正了解工傷保險法律有關知識、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工傷預防與康復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規范。
采用SWOT分析法全方位剖析工傷保險先行支付制度,其追償難度大、不確定性等風險較高,但是這一政策備受國家政府支持與勞動者歡迎,具有良好的道義優勢。對此,社會保險機構應堅定信心,面對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風險,應采用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風險辨識風險,對這些風險進行重點評估,進而進行積極預防。
縱觀工傷保險基金,其中醫療費用所占比例最大,也是工傷基金支付的主要風險點。對此,我們應構建三項工作制度全程防控醫療費用支付風險:其一,制定與實施工傷職工病人受傷治療三日內備案制度,事前監管工傷認定前的醫療費用。同時,要求參保人因工受傷住院后三日內向人社行政部門、經辦部門備案。用人單位第一時間申報工傷認定,并提前介入職工就診醫治過程,避免工傷醫療費用超過同類疾病非工傷醫療費用的情況出現;其二,制定實施舊工傷復發住院備案制度,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日常巡查和現場監管,對住院醫療費用進行事中監管;其三,制定實施回訪確認制度,做好事后監管。針對異地住院或未現場監管所申報的醫療費用,審核時先進行電話回訪,核查真實性再進行支付審核,避免出現虛假騙保的情況。
其一,做好“收支兩條線”管理的全體下,從基金“收、管、支”不同領域重點崗位、關鍵性環節著手,全面查找風險點,建立健全業務經辦崗位同業務互相制衡、互相監督的嚴格內控機制。其二,對工傷保險待遇進行重點審核,把好基金支付關口。對定點醫療機構的協議管理和檢查驗收進行重點管理,嚴格審查轉院手續,嚴厲打擊醫療和購買藥品“搭車報銷”等違規行為,有效保障了工傷保險基金安全。
要不斷完善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機制,不僅要明確經辦標準,也要規范業務流程,實現服務質量的提升。各省要打造先進的工傷保險信息管理系統,提供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經辦業務辦理、業務監管和數據統計查詢等服務,保證共享已有數據,實行集中管理的方式,讓業務財務更加有效對接,這也是防范工傷保險基金支付風險的有效手段。
工傷保險先行支付制度的推廣與應用,需要政府積極履行自身職責,讓勞動者各項權益得到維護。但是在制度實施中也面臨很多風險,其中支付風險較為明顯,對此我們應迎難而上,積極應對支付風險,讓勞動者的權益不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