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育
(大埔縣豐溪林場)
財政預算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不僅會給人民利益帶來影響,還對社會發展有決定作用,在群眾所擁有民主意識不斷增強的當下,人大預算監督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如何使縣級人大被賦予職能得到實現,自然成為地方政府討論的重點,事實證明,只有以相關工作的落實情況為依據,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才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人大預算監督指的是以人大為主體,審查并監督編制、執行預算的相關工作,《憲法》明確規定,預算監督是人大職權之一。一般來說,基于財政預算展開監督工作,著重強調以下內容:第一,監督對總預算進行執行的情況;第二,監督預算調整及決算草案所制定決策的可行性;第三,審查以預算為核心內容的草案[1]。通過對現有監督體系進行分析可知,最高監督層次為人大監督,若以現有政治制度為切入點能夠看出,人大監督擁有最獨立的主體、最規范的程序和最理想的效果,這也對人大監督提出了以下要求:獨立性、平衡性、效益性、民主性、法定性,要想使人大監督優勢得到發揮,上述內容應尤為注意。
縣級人大的監督內容,通常可被劃分成三部分,首先,財政資金是否得到科學分配;其次,對財政資金進行支出的進度和預期差異;最后,使用財政資金所獲得績效。現有研究表明,對預算體制進行建立的基礎是擁有系統而科學的外控體系,待預算體制走向成熟后,出于使管理質效得到提高的考慮,人們往往會選擇將其向內控體系進行轉化,由此可見,內部控制通常晚于外部控制而出現。我國將建立內控體系視為改革預算的重點,卻忽略了外控體系被賦予的價值,這便是制約人大監督發展的主要原因。
以某山區縣為例,在監督財政預算時,縣級人大監督面臨著如下問題:其一,缺少全面且細致的編制技術,預算粗放的情況仍然存在;其二,沿用原有監督流程及程序,監督成效和預期相距甚遠;其三,難以貫徹落實審查意見。要想使上述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對監督模式加以調整,目前,各界普遍認可的監督模式,主要是以動態機制為基礎,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達到實時監督及查詢預算的效果,通過抽查結合普查的方法,提高信息透明度,確保社會各界均可參與到監督工作中,這也是下文所討論的核心內容[2]。
近幾年,財政對國家治理的價值,逐漸為人們所熟知,這也使財政預算擁有了更加明確的前進方向。若以縣級人大的視角為切入點,要想使自身在監督預算方面的效能得到應有發揮,關鍵是以制度為依托,對預算實質加以強調,賦予政府財政活動,更為突出的法治化、民主化特征。
零基預算強調清零上年基數,在對預算進行編制時,政府部門應以宏觀視角為切入點,結合不同領域的發展情況,將不合理預算出現的概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事實證明,落實零基預算,可確保資金分配合理性,并且為縣級人大提供參與編制預算的途徑,增強預算和實際的契合度,使其控制作用得到凸顯。無論是編制預算,還是審查預算申請,所遵循原則均為從實際出發,以實際需求為依據,完成申報、預算及審查工作,若無特殊情況,縣級人大應在9月底,聯合審計、財稅、人大代表與群眾代表,對所在地區執行預算的情況進行評估,若有問題存在,可根據所制定機制,在明確責任人的基礎上,對其責任進行追究。在落實進度編制工作時,避免過早開展預算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過早開始預算,通常會使預算編制呈現出較強的隨意性,另外,還要預留出充足的編制時間,真正做到按部就班地展開各項工作。上文所提到追責機制,同樣是討論的重點,由縣級人大牽頭所制定相關機制,通常被用來對責任進行追究,而滿足追責條件的情況,主要有隨意安排工作、調整項目支出等,由實踐所得經驗可知,這樣做可使預算獲得更加系統而有效的約束。
3.2.1 重視宣傳
新媒體的出現,為預算監督工作提供了新的宣傳手段,有關人員可綜合運用新媒體及傳統媒體,向人大代表及群眾傳達對預算進行參與的必要性,使人大代表及群眾主動關注并解讀相關文件,另外,對預算行為進行評估的角度,同樣是宣傳重點,只有對以上工作加以落實,才能確保所打造社會環境,滿足群眾關心并參與預算的要求,而人大代表及群眾對預算知識的了解,往往也會更加系統而準確。
3.2.2 提高參與度
對參與程序進行優化,為人大代表及群眾提供參與監督的途徑。縣級人大的職責,主要是嚴格甄選參與對象,在支持人大代表及群眾參與的前提下,確保參與對象擁有良好的能力及素養。要想使人大代表及群眾參與價值得到應有發揮,關鍵是豐富參與方法,目前,常用方法為聽證、座談,有關人員可酌情融入辯論、詢問等環節,這樣做可凸顯會前調研的作用,使人大代表及群眾所提出建議及意見,擁有良好的針對性和科學性。通過對資料庫進行設立的方式,整合能力出眾的群眾代表,在召開常委會議、人代會議時,對上述代表的觀點加以分析,為草案調整與修正提供參考。除此之外,社會中介機構也有參與其中的必要性,由于群眾所表現出特征以分散性為主,因此,政府部門可借助現有組織手段,對人大代表及群眾進行集中,以專業技術為代表的社會中介機構隨之形成,一般來說,上述機構可作為對民意進行收集的載體,參與到相關審議預算的過程中,通過系統吸收、科學反饋群眾建議的方式,增強預算的普適性,確保各層人民所利益所提出訴求,均可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3]。
3.2.3 實現常態參與
對旁聽制度進行設立并落實,群眾可通過旁聽的方式,參與到縣級人大以預算方案調整及決算為主題所召開會議中,使預算監督工作,擁有更高的透明度。在開始人代會議前,縣級人大可對聽證會議進行召開,搜集人大代表、群眾對擬定草案的建議,明確所擬定草案的科學性及可行性。當然,對預算進行聽證也很有必要,縣級人大應以預算內容為依據,對主體不同的制度加以明確,賦予主體參加權、質疑權、起訴權、意見發表權及其他參與權所衍生出的權利,通過對反饋機制進行建立的方法,將參與范圍進一步擴大,所制定決策的合理性,自然可獲得有力保證。
利用信息技術,對財政預算進行監督,可使縣級人大擁有更理性的監督水平,這就要求有關人員對信息系統的完善工作引起重視。首先,通過聯網監督的方式,對信息系統的構成模塊進行拓展,將連接財政部門作為基礎,有選擇性地連接審計、監察、稅收等其他部門,確保所設立信息庫,滿足可視、數據豐富及功能完善的要求。其次,對信息系統的開放范圍進行拓展,確保人大代表、群眾均有對編制及執行預算的情況加以了解的渠道,由此可見,要想使信息系統擁有良好效能,不僅要對工委、人大代表開放,還要對群眾開放,通過對查詢室進行設置的方式,降低群眾獲取所需數據的難度。最后,善用現有技術,完成對預警模塊、動態監督模塊進行設置的工作,使實時監督的設想成為現實,若有臨時增加數額、次數等情況發生,此系統應經由預警模塊,將預警信號傳達給有關人員,避免上述情況所引發問題的進一步深化,縣級人大所展開監督工作,自然會擁有更符合預期的深度及廣度。除此之外,將腐敗預防工作和信息系統相融合,被視為未來的努力方向,這樣做可使有關人員以信息系統所提供數據為參考,對腐敗線索加以明確,為后續查處工作的展開做鋪墊。
首先,預算強調的是用財政進行治理,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擁有良好的安排、執行預算的能力,確保所建立預算體系,滿足科學、公開與透明的要求。事實證明,要想使縣級人大所展開監督工作得到強化,有三個目標需要達成,第一,公開預算,通過安排、執行預算的方式,對政府活動所處范圍加以反映,確保政府部門對政策進行制定和落實的各環節,均受到群眾監督,第二,增加人大監督力度,通過對憲法所賦予基本職權加以落實的方式,將縣級人大打造成對民意進行反映的主體,第三,凸顯預算民主化,將編制、執行預算的活動,視為群眾對地方進行治理的途徑[4]。
其次,縣級人大監督預算的初衷是以管控收支活動為基礎,為政府內控系統的完善指明方向,使收支活動所面臨難題,擁有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非對群眾利益進行擠壓或剝削,因此,若以操作層面為切入點,對以下維度進行建立很有必要,第一維度是平衡跨年預算的機制,第二維度是對債務規模加以控制,第三維度是調整轉移支付所依托制度,為績效預算及相關工作的展開做鋪墊。
3.5.1 擴大審查范圍
在聽取審查本級財政預算報告的基礎上,有必要聽取政府部門預算審查意見落實情況的報告,加強對重點部門預算執行的日常監督和跟蹤監督。
3.5.2 嚴格預算執行
嚴格執行《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強化預算監督,按照“無預算不支出”的原則,嚴格執行本級人大批準的年度預算,提高預算執行到位率。
3.5.3 嚴格預算調整
切實加強預算調整工作,如確需調整年初財政預算,嚴格履行《預算法》關于調整預算的法定程序,及時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送預算調整方案,待本級人大常委會審查通過后方可調整執行,堅決做到先審查后支出。
最后,落實縣級人大監督預算的工作,使預算擁有更理想的規范性與完整性。這就對人大預算監督,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確保全口徑設想成為現實,將監督對象,由基金預算、公共預算,向地方債務、經營預算等領域進行延伸;其二,做到微觀監督,以收支活動為基礎,對現有標準體系進行細化;其三,將剛性約束置于重要地位,一旦出現和要求不符的行為,縣級人大應對其進行追責,避免產生更嚴重的影響。
由上文敘述可知,若以民主制度為背景,對財政預算進行全面監督很有必要,要想使縣級人大擁有更完善的監督體系,關鍵是以現存問題為依據,結合所在地區特征及訴求,明確可使問題得到解決的對策,例如,設立目標導向。事實證明,這樣做可使縣級人大更充分地發揮自身職能,應當引起重視。